1.计划工期为450天,E工作的总时差为15天,关键线路为A→C→D→H→K(或①→③→④→⑥→⑦→⑧)。
这是一道网络计划绘制和时间参数计算题,考核对网络计划绘制和对时间参数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最长线路法:线路最长者为关键线路,关键线路上的工作为关键工作,最长线路上工作持续时间之和为总工期。
本题采用最长线路法计算:
①→③→④→⑥→⑦→⑧(35+123+92+120+80=450天)
①→③→⑥→⑦→⑧(35+200+120+80=435天)
①→②→⑤→⑦→⑧(125+65+170+80=440天)
2.
方案一,设备修复时间为20天,E工作的总时差为15天,影响工期5天,且增加工期延期的违约金为5万元。
方案二,B工作第125天末结束,E工作将推迟15天完成,但不超过E工作的总时差,不影响工期,也不增加费用。
方案三,租赁设备安装调试10天,不超过E的总时差,不影响工期,E工作使用租赁设备时间为125天[200-(110--35)=125],增加设备租赁费用为43750元。
三个方案综合比较,方案二合理。
这是一道有关计划调整的题目,考核运用对网络计划技术,从工期和费用两方面进行方案比较能力。
方案比较从对工期影响、费用增加两方面进行。
E工作为非关键工作,各方案进度安排与计划进度比较所造成的延误是否超过总时差,判定是否影响工期,方案一影响工期5天,而方案二、方案三均不影响工期。
方案一、方案三分别需增加费用50000元(10000元/天 ×5天=50000元)、43750元(350元/天×125天=43750元),而方案二不增加费用。
3.
根据优选的方案二,调整后的网络计划如下图所示:
关键线路之一: ①→③→④→⑦→⑧→⑨(或B→E2→H→K)
关键线路之二: ①→②→⑤→⑦→⑧→⑨(或A→C→D→H→K)
这是一道有关进度计划调整的题目,考核考生对逻辑关系的掌握情况,以及绘制网络计划的能力。
重新绘制网络图的要求,一是E工作分解为E1和E2,其中E1为已完工作,持续时间应为75天,E2为未完成工作,持续时间为125天,在E1和E2中增加一节点 ④;二是将B工作结束与E2工作开始用虚箭线连接,建立逻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