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已出土甲骨文中的气象、物候资料,可以看出殷商早期的气候比今日寒冷、干燥。
第1题:
下列关于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和无人值守气象站的描述,与规范说明一致的有()。
第2题:
下列关于甲骨文描述错误的是()。
第3题:
河北、河南出土的文物不如南方或者新疆一带出土的文物辉煌,请问原因是()
第4题:
物候资料审查的方法有:距平法、生物因子相关法、生育节律法和()。
第5题:
出土的甲骨文有()片以上,整理出的文字有()多个,已识别的()多个。
第6题:
竺可桢先生将中国古代的气候变迁时期分为()。
第7题:
紫花苜蓿适宜()气候。
第8题:
第9题: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炎热多雨,夏季温晾干燥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湿润,夏季炎热干燥
第10题:
寒冷干燥
温暖潮湿
寒冷潮湿
炎热干燥
第11题:
第12题:
气象因子相关法
气候因子相关法
回归分析法
点聚图分析法
第13题:
中国微雕历史源远流长。远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微型雕刻
第14题:
以下对服饰的历史理解有误的是()。
第15题:
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等多种农作物的字样,能看出当时已实行分类栽种。
第16题:
笙是我国已古老乐器在甲骨文中称()。
第17题:
根据气象要素(气温、降水量、风和湿度等)的特点,可以把世界气候分成()气候带、()气候带和()气候带。
第18题:
绵羊适合于在()的气候条件下生长。
第19题:
殷商甲骨文中就有“四方”的明确记载,到西周时,已经十分清晰的相关观念则是()。
第20题:
甲骨文时期、物候时期、县志时期
物候时期、县志时期、方志时期
考古时期、物候时期、方志时期
考古时期、甲骨文时期、县志时期
第21题:
“天”
“地”
“天下”
“地上”
第22题:
第23题:
气候不干不湿
气候干燥
气候湿润
四季分明
第24题:
气候资料,气候资料
中短期天气预报,中短期天气预报
气候资料,中短期天气预报
中短期天气预报,气候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