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本周的课程,我们知道经济人假设对应的任务管理模型,有一定的进步之处,同时也有一定缺陷。请分析:1、任务管理模型的优点与弊端;2、根据其缺点,进行任务管理模型的优化再设计。

题目

1、根据本周的课程,我们知道经济人假设对应的任务管理模型,有一定的进步之处,同时也有一定缺陷。请分析:1、任务管理模型的优点与弊端;2、根据其缺点,进行任务管理模型的优化再设计。


相似考题
更多“1、根据本周的课程,我们知道经济人假设对应的任务管理模型,有一定的进步之处,同时也有一定缺陷。请分析:1、任务管理模型的优点与弊端;2、根据其缺点,进行任务管理模型的优化再设计。”相关问题
  • 第1题:

    阅读下列说明,回答问题1至问题3。将解答填入答题纸的对应栏内。
    [说明]
    小赵是一位优秀的软件设计师,负责过多项系统集成项目的应用开发,现在公司因人手紧张,让他作为项目经理独自管理一个类似的项目,他使用瀑布模型来管理该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如下所示:

    项目进行到实施阶段,小赵发现在系统定义阶段所制订的项目计划估计不准,实施阶段有许多原先没有估计到的任务现在都冒了出来。项目工期因而一再延期,成本也一直超出。
    【问题1】(6分)
    根据项目存在的问题,请简要分析小赵在项目整体管理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
    【问题2】(6分)
    请简要叙述瀑布模型的优缺点。
    请简要叙述其他模型如何弥补瀑布模型的不足。
    【问题3】(3分)
    针对本案例,请简要说明项目进入实施阶段时,项目经理小赵应该完成的项目文档工作。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的是项目经理对项目生命周期的划分方法,以及各种生命周期模型的优缺点。
    【问题1】
    要求分析出项目经理在项目整体管理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则考生应当灵活运用项目整体管理的知识,结合项目的渐进明细特点,例如使用滚动波浪式方法来管理项目的整体和全局,这样的话在系统设计阶段除完成系统设计的技术工作外,也应该对项目的初始计划进行优化和细化。例如说明中提到小赵是一位优秀的软件设计师,虽然具有较多开发经验,但作为项目经理室第一次,缺乏项目管理经验,造成项目工期一再延期,成本也一直超出,说明其可能过于关注各阶段内的具体工作、关注技术工作,而忽视了管理活动甚至项目的整体监控和协调。

    再如项目进行到实施阶段,小赵发现在系统定义阶段所制定的项目计划估计不准,实施阶段没有许多原先没有估计到的任务现在都冒了出来,说明需求分析和项目计划的结果不足以指导后续工作,同时项目技术工作的生命周期未按时间顺序与管理工作的生命周期统一协调起来。
    【问题2】
    要求考生熟悉瀑布模型的优缺点,并给出弥补此种模型不足的办法。考生可查阅《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教程》中“信息系统建设”、“软件工程”以及“典型的信息系统项目的生命周期模型”中的相关内容。
    【问题3】
    考查项目的文档管理,要求说明项目进入实施阶段时项目经理应该完成的项目文档工作。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给出实施阶段要完成提交的项目文档及其工作。
    参考答案
    【问题1】
    系统定义不够充分(需求分析和项目计划的结果不足以指导后续工作);
    过于关注各阶段内的具体技术工作,忽视了项目整体监控和协调;
    过于关注技术工作,而忽视了管理活动;
    项目技术工作的生命周期未按时间顺序与管理工作的生命周期统一协调起来。
    【问题2】
    1. 瀑布模型的优点:阶段划分次序清晰,各阶段人员的职责规范、明确,便于前后活动的衔接,有利于活动重用和管理。
    瀑布模型的缺点:是一种理想的线性开发模式,缺乏灵活性(或风险分析),无法解决需求不明确或不准确地问题。
    2. 原型化模型(演化模型),用于解决需求不明确的情况。
    螺旋模型,强调风险分析,特别适合庞大而复杂的、高风险的系统。
    【问题3】
    需求分析与需求分析说明说;验收测试计划(或需求确认计划);系统设计说明书;系统设计工作报告;系统测试计划或设计验证计划;详细的项目计划;单元测试用例及测试计划;编码后经过测试的代码;测试工作报告;项目监控文档如周例会纪要等。

  • 第2题:

    小赵是一位优秀的项目经理,负责过多项系统集成项目的应用开发和实施,某项目,他使用瀑布模型来管理该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如下所示:



    本项目总监理工程师为薛工,薛工认为,瀑布模型有一定优点,但是也有一定不足。
    【问题1】(10分)
    请简要叙述瀑布模型的优缺点。
    【问题2】(5分)
    请简要叙述其他模型如何弥补瀑布模型的不足。


    答案:
    解析:
    【问题1】(10分)
    瀑布模型的优点:阶段划分次序清晰,各阶段人员的职责规范、明确,便于前后活动的衔接,有利于活动重用和管理。(5分)
    瀑布模型的缺点:是一种理想的线性开发模式,缺乏灵活性(或风险分析),无法解决需求不明确或不准确地问题。(5分)
    【问题2】(5分,只需答如下2个即满分,如果多答不扣分)
    原型模型(演化模型),用于解决需求不明确的情况。(2.5分)
    螺旋模型,强调风险分析,特别适合庞大而复杂的、高风险的系统。(2.5分)

  • 第3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什么是模型思想?指出本节课的模型并列举小学数学中的模型。(10分)
    (2)若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20分)


    答案:
    解析:
    (1)模型思想
    数学模型是用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描述现实世界事物的特征、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数学结构。数学的模型思想是一般化的思想方法,数学模型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数学符号表达式和图表,因而它与符号化思想有很多相通之处,同样具有普遍的意义。
    本课属于乘积模型。小学数学中的数量关系有两个基本的模型:一个是总体等于部分的和,即求和的模式,部分+部分=和;另一个模型是乘积的模型,总价=单价×数量和路程=速度×时间,这两个常见的数量关系是乘积关系的模型。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过程,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类推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初步培养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3)教学环节
    一、情景导入
    (一)出示例题情景:
    图片: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
    问题: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二)学生根据题意,独立写出解题算式,独立进行计算
    出示课题:因数末尾有0的计算
    出示学习目标:我能口算、笔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设计理由:创设了一个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情景,希望学生能主动投入到估算中来,让学生通过估算,试图培养学生的数感,同时也使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用已有知识来解决新问题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先让学生估算,再尝试笔算,实现了估算、笔算的有机结合。同时,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较好地体现了“关注差异、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二、质疑与小结
    (一)反馈第(1)题: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
    (二)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和积进行讨论
    1、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
    2、怎样确定积的末尾零的个数
    (三)反馈第(2)题: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
    1.因数末尾有0如何列竖式简便?应注意什么?
    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简便算法是“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则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
    2.因数中间有0,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用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但要注意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
    (设计理由:让学生通过对不同方法的比较、算法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入分析,从中逐步体验到竖式计算简洁、明白、通用、易查的优越性,体验到竖式计算的优越性和学习竖式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各种算法。感悟和选择出最优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一)尝试完成课后练习
    (二)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讨论订正
    (设计理由:通过练习和方法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因数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
    四、全课小结
    (一)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我们是怎样学会这些新知识的?
    (二)同学们喜欢看课外书吗?前几天老师买了一套少儿百科全书,付了128元,如果买2套付多少钱呢?5套呢?学校图书室要买12套,你能算出要付多少钱吗?
    (设计理由:通过总结归纳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学习过程,通过延伸题目引导学生思考,为下一课时打好基础。)

  • 第4题:

    培训需求分析的模型有()

    • A、循环评估模型
    • B、全面性任务分析模型
    • C、绩效差距分析模型
    • D、前瞻性培训需求分析模型
    • E、实践型分析模型

    正确答案:A,B,C,D

  • 第5题:

    用户界面设计的任务包括()。

    • A、确定用户界面类型
    • B、建立任务模型
    • C、建立用户模型
    • D、建立功能模型

    正确答案:A,B,C

  • 第6题:

    系统设计的任务是:在系统分析提出的逻辑模型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进行()的设计。

    • A、概念模型
    • B、逻辑模型
    • C、物理模型
    • D、数学模型

    正确答案:C

  • 第7题:

    我们在对图像进行色彩处理时要进行颜色混合,这要遵循一定的颜色模型,常见的颜色模型有()。 (1)RGB模型 (2)JPG模型 (3)CMYB模型 (4)HSB模型

    • A、(1)(2)(3)
    • B、(1)(3)(4)
    • C、(2)(3)(4)
    • D、(1)(2)(4)

    正确答案:B

  • 第8题:

    ()又称人性优缺点模型,该理论认为人性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人性化管理的关键就是要根据人性的优缺点来设计企业的制度。

    • A、X理论
    • B、Y理论
    • C、超Y理论
    • D、超XY理论

    正确答案:D

  • 第9题:

    判断题
    系统设计的主要任务是细化分析模型,最终形成系统的设计模型。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多选题
    培训需求分析的模型有()
    A

    循环评估模型

    B

    全面性任务分析模型

    C

    绩效差距分析模型

    D

    前瞻性培训需求分析模型

    E

    实践型分析模型


    正确答案: D,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多选题
    用户界面设计的任务包括()。
    A

    确定用户界面类型

    B

    建立任务模型

    C

    建立用户模型

    D

    建立功能模型


    正确答案: B,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目标绩效管理体系有两个核心工具,分别是平衡计分卡与:()
    A

    目标任务模型

    B

    冰山素质模型

    C

    绩效薪酬模型

    D

    执行运作模型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阅读下列说明,回答问题1至问题3。将解答填入答题纸的对应栏内。
    【说明】
    小赵是一位优秀的软件设计师,负责过多项系统集成项目的应用开发,现在公司因人手紧张,让他作为项目经理独自管理一个类似的项目,他使用瀑布模型来管理该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如下所示:

    项目进行到实施阶段,小赵发现在系统定义阶段所制订的项目计划估计不准,实施阶段有许多原先没有估计到的任务现在都冒了出来。项目工期因而一再延期,成本也一直超出。
    【问题1】(5分)
    根据项目存在的问题,请简要分析小赵在项目整体管理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
    【问题2】(10分)
    (1)请简要叙述瀑布模型的优缺点。(6分)
    (2)请简要叙述其他模型如何弥补瀑布模型的不足。(4分)
    【问题3】(5分)
    针对本案例,请简要说明项目进入实施阶段时,项目经理小赵应该完成的项目文档工作。


    答案:
    解析:
    【问题1】(5分)
    系统定义不够充分(需求分析和项目计划的结果不足以指导后续工作);
    过于关注各阶段内的具体技术工作,忽视了项目整体监控和协调;
    过于关注技术工作,而忽视了管理活动;
    项目技术工作的生命周期未按时间顺序与管理工作的生命周期统一协调起来。
    【问题2】
    (1)瀑布模型的优点:阶段划分次序清晰,各阶段人员的职责规范、明确,便于前后活动的衔接,有利于活动重用和管理。(3分)
    瀑布模型的缺点:是一种理想的线性开发模式,缺乏灵活性(或风险分析),无法解决需求不明确或不准确地问题。(3分)
    (2)原型化模型(演化模型),用于解决需求不明确的情况。(4分)
    螺旋模型,强调风险分析,特别适合庞大而复杂的、高风险的系统。
    【问题3】(5分)
    需求分析与需求分析说明书;验收测试计划(或需求确认计划);
    系统设计说明书;系统设计工作报告;系统测试计划或设计验证计划;
    详细的项目计划;单元测试用例及测试计划;编码后经过测试的代码;
    测试工作报告;项目监控文档如周例会纪要等。

  • 第14题: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什么是模型思想?指出本节课的模型并列举小学数学中的模型。
    (2)若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解析:
    (1)模型思想 数学模型是用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描述现实世界事物的特征、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数学结构。数学的模型思想是一般化的思想方法,数学模型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数学符号表达式和图表,因而它与符号化思想有很多相通之处,同样具有普遍的意义。
    本课属于乘积模型。小学数学中的数量关系有两个基本的模型:一个是总体等于部分的和,即求和的模式,部分+部分=和;另一个模型是乘积的模型,总价=单价×数量和路程=速度×时间,这两个常见的数量关系是乘积关系的模型。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过程,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类推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初步培养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3)教学环节
    一、情景导入
    (一)出示例题情景
    图片: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l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l06千米。
    问题: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二)学生根据题意,独立写出解题算式,独立进行计算
    出示课题:因数末尾有0的计算
    出示学习目标:我能口算、笔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设计理由:创设了一个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境,希望学生能主动投入到估算中来,让学生通过估算,试图培养学生的数感,同时也使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用已有知识来解决新问题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先让学生估算,再尝试笔算,实现了估算、笔算的有机结合。同时,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较好地体现了“关注差异、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二、质疑与小结
    (一)反馈第(1)题: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
    (二)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和积进行讨论
    1.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
    2.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三)反馈第(2)题:重点围统竖式的简便写法
    1.因数末尾有“0”如何列竖式简便 应注意什么
    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简便算法是“先把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则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
    2.因数中间有“0”,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用“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但要注意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
    (设计理由:让学生通过对不同方法的比较、算法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入分析,从中逐步体验到竖式计算简洁、明白、通用、易查的优越性,体验到竖式计算的优越性和学习竖式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各种算法,感悟和选择出最优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一)尝试完成课后练习
    (二)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讨论订正
    (设计理由:通过练习和方法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因数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
    四、小结
    (一)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我们是怎样学会这些新知识的
    (二)同学们喜欢看课外书吗 前几天老师买了一套少几百科全书,付了l28元,如果买2套付多少钱呢 5套呢 学校图书室要买12套,你能算出要付多少钱吗
    (设计理由:通过总结归纳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学习过程,通过延伸题目引导学生思考,为下一课时打好基础。)

  • 第15题: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什么是模型思想?指出本节课的模型并列举小学数学中的模型。(10分)
    (2)若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20分)


    答案:
    解析:
    (1)数学模型是用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描述现实世界事物的特征、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数学结构。
    本节课的模型是“速度×时间=路程”。小学数学中常见的模型有:“三角形面积=1/2低×高”“数量×单价=总价”“a+b=b+a”等。(2)①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竖式简便计算的写法,培养学生类比、分析和概括能力,发展应用能力。
    ②通过学生的练习、讨论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3)【复习导入】
    师 :今天先让我们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口算能力吧,请看大卡片出示的口算。
    (卡片顺序出示口算题、学生作答)
    12×3250×2715×4060×7035×25
    师:通过刚才的口算,我知道大家的口算掌握得都很好,那我们的笔算掌握得如何呢?下面来做一道题吧,请拿出练习本进行笔算。(教师在黑板上出示竖式45×12,并请学生上台计算)
    师:我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做完了,做完的同学请回忆一下,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是如何计算的?(学生回答)
    师:好,大家都做完了,我们一起来检查黑板上的这道题。哪位同学来评价一下?
    (教师请学生讨论、评价、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生: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因数,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最后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师:你说得真清楚,我们把掌声送给她。(生鼓掌)看来大家都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知识,为学生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做好准备;同时帮助学生回忆乘法笔算的基本步骤。)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PPT课件)
    (1)出示材料,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
    师:读材料,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特快列车比普通列车每小时多行多少千米?
    生2:普通列车每小时比特快列车少行多少千米?
    生3:特快列车3小时可行多小千米?半小时呢?……
    师:让老师提一个问题吧?从乌鲁木齐到哈尔滨全长5000千米,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30小时能到达吗?
    (分析数量关系,学生自主列算式)
    师:观察这道题算式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生:这道题算式因数末尾有0。(板书因数末尾有0)
    师:①3为什么和6对齐?②积末尾的两个0是怎么得来的?③如果末位对齐,个位上的0乘160得几?这一步可以省略不写吗?
    生1:先不算末尾的0,所以3和6对齐。
    生2:两个0是因数10×10=100得来的。
    生3:个位上的0乘160得0,省略不写更简便。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两种不同的算法, 让学生对两种算法发表评价,通过对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利用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能使计算简便)
    (2)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出发12小时后需要停站休息,已经行了多少千米?
    (板书:106×12=)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后指名汇报算法)
    出示错例:积漏写0.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思考并小结: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板书:末尾有0不漏算。)
    (3)从乌鲁木齐到郑州全长3079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30小时能到达吗?
    (分析数量关系,学生自主列算式。)
    师:观察这道题算式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生:这道题算式因数既中间有0,又末尾有0。(板书因数中间有0)
    师:十位上的3和十位上的0相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不写吗?
    生1:十位上的3须和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相乘。
    生2:如果你省略不写,积就会少一位数,积变小了。
    师:明明3×0=0,百位上却写1,为什么?
    生: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0×3+1=1。
    师:如果末位对齐,个位上的0乘106等于几?这一步可以省略不写吗?
    生:个位上的0乘160等于0,省略不写更简便。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后一种方法)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对比选择,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在自主探索中掌握中间、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增加中间环节“106×12=”,是因为考虑到“106×30=”既是末尾有零,又是中间有零,在学习了末尾有0的“160×30”的基础上先学习“106×12”中间有0的笔算乘法,再过渡到“106×30”,降低了对新知识的理解难度,学习中再次运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选择较为简便的方法,树立优化的理念。)


    【巩固练习】
    780×54208×40107×130
    小组讨论: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和口算方法一样吗?
    生1:一样。
    生2:都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
    生3:数一数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个0。
    生4:只是把横式写成了竖式……
    (设计意图:3道算式包括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各种类型,直接让学生计算,从前面的“半扶半放”到现在的“完全放手”,培养学生独立计算的能力。)
    ##niutk

  • 第16题:

    系统设计的主要任务是细化分析模型,最终形成系统的设计模型。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7题:

    面向对象设计OOD模型的主要部件中,通常不包括()

    • A、通信部件
    • B、人机交互部件
    • C、任务管理
    • D、数据管理

    正确答案:A

  • 第18题:

    目标绩效管理体系有两个核心工具,分别是平衡计分卡与:()

    • A、目标任务模型
    • B、冰山素质模型
    • C、绩效薪酬模型
    • D、执行运作模型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规定出所设想的管理信息系统应该做些什么,应该具有怎样的功能,以形成新的管理信息系统的逻辑模型,这是()。

    • A、系统分析的任务
    • B、系统设计的任务
    • C、系统实施的任务
    • D、系统反馈的任务

    正确答案:A

  • 第20题:

    单选题
    我们在对图像进行色彩处理时要进行颜色混合,这要遵循一定的颜色模型,常见的颜色模型有()。 (1)RGB模型 (2)JPG模型 (3)CMYB模型 (4)HSB模型
    A

    (1)(2)(3)

    B

    (1)(3)(4)

    C

    (2)(3)(4)

    D

    (1)(2)(4)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系统设计的任务是:在系统分析提出的逻辑模型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进行()的设计。
    A

    概念模型

    B

    逻辑模型

    C

    物理模型

    D

    数学模型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规定出所设想的管理信息系统应该做些什么,应该具有怎样的功能,以形成新的管理信息系统的逻辑模型,这是()。
    A

    系统分析的任务

    B

    系统设计的任务

    C

    系统实施的任务

    D

    系统反馈的任务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多选题
    常见的培训需求分析模型有(  )。
    A

    循环评估模型

    B

    任务绩效评估模型

    C

    PDCA模型

    D

    培训需求差距分析模型

    E

    胜任力特征模型


    正确答案: B,A
    解析:
    培训需求分析作为现代培训活动的首要环节,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它既是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计划的前提,也是进行培训评估的基础,常见的培训需求分析模型有:①循环评估模型;②任务绩效评估模型;③培训需求差距分析模型;④胜任力特征模型。C项,PDCA循环图用来表示一个完整的培训流程。

  • 第24题:

    多选题
    人机界面设计中的用户模型有()
    A

    用户概念模型

    B

    设计者模型

    C

    系统模型

    D

    理论认知模型

    E

    用户任务模型


    正确答案: C,A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