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4:淀粉与碘的反应 取1支试管,加入2%淀粉溶液1ml,然后加入0.1%碘溶液1~2滴,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将试管在沸水浴中加热5~10分钟,观察有何变化?放置冷却,又有何变化? 解释实验现象。

题目

实验4:淀粉与碘的反应 取1支试管,加入2%淀粉溶液1ml,然后加入0.1%碘溶液1~2滴,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将试管在沸水浴中加热5~10分钟,观察有何变化?放置冷却,又有何变化? 解释实验现象。


相似考题
更多“实验4:淀粉与碘的反应 取1支试管,加入2%淀粉溶液1ml,然后加入0.1%碘溶液1~2滴,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将试管在沸水浴中加热5~10分钟,观察有何变化?放置冷却,又有何变化? 解释实验现象。”相关问题
  • 第1题:

    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溶液的内容标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溶液的形成”的部分内容如下:
    一、溶液
    【实验9-1】
    在20 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用玻璃棒搅拌,还能看到蔗糖吗?


    【讨论】
    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实验9-2】
    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3 ml水,分别加入l-2小粒碘或高锰酸钾;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2~3 ml汽油,再分别加入l~2小粒碘或高锰酸钾。振荡,观察现象。经教师同意,也可以用其他溶剂或溶质来进行实验。

    【实验9-3】在盛有2 ml水的试管中滴入2—3滴红墨水(用红墨水是为了显色,利于观察),振荡。然后再用滴管缓缓加入约2 ml乙醇,不要振荡,观察溶液是否分层。然后振荡,有什么现象发生?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溶液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前面的八个单元中学习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
    要求:
    (1)谈谈你对该处“溶液”的教学价值的认识。
    (2)根据上述三个材料,完成“溶液”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叙述。


    答案:
    解析:
    【知识点】化学教学设计能力——溶液的形成
    (1)教学价值
    ①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建立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能够为今后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学习做好铺垫。
    ②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将溶解这一宏观现象提升到微观角度去理解分析。
    ③学生通过这些小实验,了解到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2)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认识溶解的现象,知道溶液、溶剂和溶质的概念;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广泛用途。
    ②过程与方法: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小组讨论与探究实验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 第2题:

    案例:
    某版本化学教科书“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的片段。
    1.观察下列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及所得的结论填入表2—3。
    实验1取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去一端的表层。观察表面的颜
    色;将其放置在空气中,观察表面颜色的变化。
    实验2将一小块金属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3向一只盛有水的小烧杯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投入一小块(约绿豆大小)金属钠,观察实验现象。


    2.根据上述反应中钠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情况,总结钠在反应中体现出的性质。
    问题:
    (1)“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属于高中__________模块的内容(填模块名称)。(2分)
    (2)实验1、2、3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实验1:(2分)
    实验2:(2分)
    实验3:(2分)
    (3)根据实验l、2、3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总结钠在反应中体现出的性质。(4分)
    (4)在实验2中,观察到少量黑色物质的出现,试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4分)
    (5)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应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4分)


    答案:
    解析:
    (1)化学必修1(2)实验1:钠表面光亮的银白色逐渐暗淡。实验2:钠首先熔化成球状,然后剧烈燃烧,发出黄色光,生成淡黄色固体。实验3:钠浮于水面上:和水发生剧烈的反应,反应中放出的热量能使金属钠熔化成小球;产生的气体使钠四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生成碱性物质,因而溶液变红。(3)由钠容易切割体现了钠的硬度低;保存在煤油中、在空气中钠表面光亮的银白色逐渐暗淡、加热剧烈燃烧表明钠容易被空气氧化:与水可以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钠体现了强的还原性;加热和与水反应放出的热量使钠熔化成球状体现了熔点低。


    (5)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可按如下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
    ①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观察的重点;
    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全面观察;
    ③引导学生集中精力.及时记录实验信息;
    ④引导学生客观观察,如实记录现象。

  • 第3题:

    初中化学《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
    【教师提问】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请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有关物质的变化。
    【学生回答】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
    【教师总结】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二)新课教学
    1.物理变化
    【教师演示】教师进行有关物质变化的小实验。实验一:水沸腾的实验,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实验二:将蓝色块状胆矾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
    【教师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回答】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物质的成分没有发生变化,并没有新物质的生成。
    【教师总结】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物理变化的主要特征就是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比如弹簧的伸缩就是形状的变化,也属于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
    【学生实验】在2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少量研碎前、后的胆矾,并加入少量水,振荡得到澄清的硫酸铜溶液。再向2支试管中分别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并记录试管中发生的现象。
    【教师提问】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学生实验】在盛有少量石灰石(或大理石)的试管里加入适量稀盐酸。注意观察并记录试管和烧杯中发生的变化。
    【教师提问】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教师提问】这两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回答】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
    【教师总结】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三)巩固提高
    如何准确的判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四)小结作业
    小结:本节课学习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与区别。
    作业:查阅资料寻找古诗中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下节课交流总结。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做实验就是探究吗?探究就是做实验吗?
    2.原子弹爆炸是什么变化?


    答案:
    解析:
    1.
    实验分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是实验的一种类型,所以做实验并不一定就是探究。同样探究的方法也有很多,如文献法、讨论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反思法等。做实验探究是探究一种重要的方法但不是唯一方法。
    2.
    原子弹爆炸既不属于化学变化,也不属于物理变化,它是热核变化。在中学阶段,我们说的化学变化分子可再分,原子不可再分,而原子弹的爆炸是一系列的核裂变链式反应,即原子也再分了,故原子弹爆炸是热核变化。

  • 第4题:

    吸取5.0ml甲醛标准储备液,置于250ml碘量瓶中,加入0.1mol/L碘溶液30.0ml,立即逐滴加入30g/100mlNaOH溶液至颜色(),静置10min,加入(1+5)盐酸5ml酸化,空白应()。加入新配制的1g/100ml淀粉指示剂1ml,继续滴至()为终点,同时测定空白。


    正确答案:退到淡黄色止;多加2ml;蓝色刚消失

  • 第5题:

    丰富多彩的颜色变化增添了化学实验的魅力,下列有关反应颜色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新制氯水久置后→浅黄绿色消失②淀粉溶液遇碘化钾→蓝色③蔗糖中加入浓硫酸搅拌→白色④SO2通入品红溶液中→红色褪去⑤氨气通入酚酞溶液中→红色

    • A、①②④⑤
    • B、②③④⑤
    • C、①④⑤
    • D、①②③④⑤

    正确答案:C

  • 第6题:

    牛奶豆浆掺假时,取被检乳样()ml于试管中,加入()ml()溶液,摇匀,立刻观察颜色变化,阳性显(),阴性为()


    正确答案:10;0.5;碘-碘化钾;污绿色;黄色

  • 第7题:

    以金属铂为电极,电解Na2SO4水溶液。在两极附近的溶液中各滴加数滴石蕊试液,观察在电解过程中,两极区溶液颜色有何变化?为什么?


    正确答案:这实际是一个电解水的过程,硫酸钠仅仅起了导电作用。在阳极上放出氧气,阳极附近氢离子浓度较大,溶液呈红色;在阴极上析出氢气,阴极附近氢氧根离子浓度较大,溶液呈兰色。

  • 第8题:

    问答题
    根据下面的教学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化学学习任务】认识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化学教学活动1】教师讲授,将二氧化碳通入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溶液变红。 【化学教学活动2】教师演示,“向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化学教学活动3】学生进行“向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的实验,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化学教学活动4】学生进行如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1】取少量固体石蕊于试管中,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 【实验2】取少量固体石蕊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水,充分振荡,待溶解后,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 获得二氧化碳,有哪些可利用的途径(至少举出三种,类型尽可能不同)?

    正确答案: 石灰石和盐酸反应;煅烧石灰石;碳完全燃烧;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根据下面的教学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化学学习任务】认识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化学教学活动1】教师讲授,将二氧化碳通入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溶液变红。 【化学教学活动2】教师演示,“向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化学教学活动3】学生进行“向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的实验,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化学教学活动4】学生进行如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1】取少量固体石蕊于试管中,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 【实验2】取少量固体石蕊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水,充分振荡,待溶解后,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 分析该教学片断中,教师采取的教学行为的异同。

    正确答案: 同样是完成“认识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的化学学习任务,四位老师所设计的化学教学活动和所采用的化学教学行为却不同。【化学教学活动1】是通过讲授实验的方式,【化学教学活动2,3,4】是通过做实验的方式。从学生对化学实验现象的感知、对化学实验过程和方法的体验来看,活动1与活动2、3、4相比,教学效果肯定大不一样的。活动2与活动3、4不同,前者是通过教师演示实验的形式,后者是通过学生亲自做实验的形式。从学生对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对实验过程和方法的体验来看,活动3、4比活动2好。活动3与活动4又不同,前者是照方抓药式地做,后者是探究式地做,因此后者对学生体验科学过程、掌握科学方法,形成“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具有更大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你认为下列哪一现象最不可能在实验中发生()
    A

    用模拟样方法测定种群密度,两同学分别在一张50cm×50cm的白纸上制作方格表,将200粒绿豆种子随机撒在白纸上,选择5个方格计数,所计算出的种群密度不一样

    B

    两同学在同一植株上剪取洋葱根尖后。立即进行“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将制成的装片放在同一台显微镜下观察,所观察到的图象不一样

    C

    在同一块莱土上,各取1m2的土壤,两同学所调查到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一样

    D

    两同学各取一支洁净试管,加入质量分数为2%的淀粉酶溶液,放入100℃的水浴中加热5min后,取出冷却,再倒入3%淀粉溶液,轻轻振荡混合液,放入60℃的水浴中加热10min,取出冷却后,滴入2滴碘液,并振荡试管,所观察到的颜色不一样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填空题
    有一瓶溶液,可能含有Na+、K+、NH4+、Cl-、SO42-、CO32-中的一种或几种,实验步骤及现象如下:  (1)取少许溶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不到浅紫色.  (2)取少许溶液加入NaOH溶液并加热,不产生刺激性气体.  (3)取少许溶液盛于试管中,加入Ba(NO3)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再加入稀HNO3,白色沉淀全部溶解,继续加入HNO3至溶液呈酸性,并加热,然后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根据以上实验,可以判断,这瓶溶液中肯定含有____;肯定不含有____.

    正确答案: Na+、Cl-、CO32-,NH4+、K+、SO42-
    解析:
    (1)从焰色反应实验可断定这瓶溶液中肯定含有Na,不含有K
    (2)从加入少许NaOH溶液加热不产生刺激性气体,可断定这瓶溶液中不含有NH4
    (3)加入Ba(OH)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沉淀可能是BaSO4,也可能是BaCO3,再加入稀硝酸,沉淀全部溶解,则可以断定溶液中不含有SO42(因BaSO4不溶于稀硝酸),含有CO32,加入稀HNO3后再加入AgNO3,生成不溶于稀HNO3的AgCl,可以断定溶液中含有Cl

  • 第12题:

    单选题
    丰富多彩的颜色变化增添了化学实验的魅力,下列有关反应颜色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新制氯水久置后→浅黄绿色消失②淀粉溶液遇碘化钾→蓝色③蔗糖中加入浓硫酸搅拌→白色④SO2通入品红溶液中→红色褪去⑤氨气通入酚酞溶液中→红色
    A

    ①②④⑤

    B

    ②③④⑤

    C

    ①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正确答案: A
    解析: ①氯水久置后,HClO分解,最终为盐酸溶液,则浅黄绿色消失,故①正确;②淀粉遇碘单质变蓝,为淀粉的特性,但遇碘化钾不变色,故②错误;③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则蔗糖中加入浓硫酸搅拌最终为黑色,故③错误;④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则SO2通入品红溶液中使红色褪去,故④正确;⑤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则氨气通入酚酞溶液中,溶液变为红色,故⑤正确。

  • 第13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下面是氯水性质检验的微型实验设计:?
    (1)实验用品?


    仪器:铁架台(带铁夹)、双通管1个、单孔塞2个、Y型管l根、小试管2个、15?mL医用一次性注射器1个、胶头滴管1个、止水夹2个。

    (2)实验装置?
    如图,用带Y型管的橡胶塞事先塞紧双通管的下端.Y型管与小试管用橡皮管(带止水夹)固定,一支小试管中装入pH试纸(用润湿的pH试纸贴在试管壁上)、AgNO3溶液,另一支小试管中装入滴有KSCN的新制FeSO4溶液(用少许植物油液封)。事先在通风橱下用向上排气法在双通管中收集满氯气(通过观察气体颜色确定氯气是否集满)。取下椽胶塞.立即用带有注射器(注射器有水)和胶头滴管(滴管里装有适量CCL)的橡胶塞塞紧双通管的上端。


    (3)实验步骤及现象?
    ①观察双通管中收集的氯气的颜色(用白纸做背景)。可以看到黄绿色气体,说明氯气为黄绿色。

    ②用针筒向双通管中注入约3?mL蒸馏水,静置半分钟,观察气体及溶液颜色变化(用白纸做背景)。溶液颜色呈浅黄绿色,说明有少量氯气溶于水。

    ③向双通管中滴入适量的CCl4,液面不超过Y型管为宜,静置,观察溶液颜色变化。上层溶液无色.下层溶液为黄色。

    ④将针筒中剩余的蒸馏水注入双通管中。pH试纸先变红后褪色,AgNO3溶液产生大量白色沉淀,滴有KSCN的新制FeSO4溶液变为血红色,证明氯水具有强氧化性。

    ⑤分别打开Y型管上的止水夹,依次观察小试管中的实验现象。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1)依据上述材料归纳氯水的性质以及组成。

    (2)上述微型实验有哪些优点?


    答案:
    解析:


    (2)上述微型实验的优点:
    ①实验效率高。这套装置可以完成多个实验(氯水的制备、氯水颜色的观察、氯水的萃取、氯气与水反应产物的检验、氯水的漂白性),整套装置能在4min内完成上述所有实验。
    ②整个实验过程无氯气泄露。安全性高,绿色环保。
    ③实验操作简单,效果明显,能给学生较强的视觉刺激,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 第14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人教版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关于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为:在一个带导管的胶塞侧面挖一个凹槽,并嵌入下端卷成螺旋状的铜丝。在试管里加入2mL浓硫酸.盖好胶塞,使铜丝与浓硫酸接触,加热。把放出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或紫色石蕊溶液中,观察现象。向上拉铜丝,终止反应,冷却后,把试管里的液体慢慢倒入盛有少量水的另一支试管中.观察溶液的颜色。下面是某老师对此实验的改进:
    如下图所示,配制浓度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并取适量的棉花蘸取,把蘸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棉花塞在干燥管内,细管l:7也塞上。玻璃管上分别缠上品红试纸、蓝色石蕊试纸,浸有KMn0。溶液的布条。试管内加入2mL浓硫酸,按图连接装置。加热,待浓硫酸快要沸腾时撤离酒精灯.并把铜丝钩迅速放下,令反应的铜丝完全浸没在硫酸里,反应立即开始,可以看到白色烟雾的生成,待安全装置内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品红试纸和浸有KMn04。溶液的布条褪色时,将铜丝钩拉升,此时试管中溶液为蓝绿色,几乎没有黑色。反应完成后,静置5分钟,等多余的S02被棉花吸收为止。然后取下安全装置的试管,让同学体验S02的气味,加深印象。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1)写出该改进实验设计的优点。(写出3个方面)
    (2)简述上述改进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答案:
    解析:
    (1)改进实验的实验优点:
    ①实验装置简单易操作,能够突出实验主题,便于教师教和学生学。
    ②实验现象明显直观,使学生形成较深刻的印象。
    ③此实验装置中,铜丝钩和铜丝是分开的,可反复实验,节省资源。
    ④铜丝钩上下移动,令反应具有可控制性,避免浪费药品和污染环境。
    ⑤用品红试纸取代了品红溶液,反应见效快,缩短了反应的时间,而且增加了浸有KMn0。溶液的布条,布条褪色更强调了S02的强还原性,便于学生理解掌握S02的性质。
    ⑥实验的可控制性令产生的S02较少,尾气可以被蘸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棉花吸收,对环境无污染.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
    ⑦反应后的溶液颜色为蓝绿色,加水稀释后为蓝色,几乎没有副产物的生成,效果明显。
    (2)注意事项:
    ①浓硫酸的量不宜过多,2 mL就可以,否则浪费药品;铜丝应事先经过打磨,确保上面的保护层剥落。
    ②在加热浓硫酸时不要把铜丝放下,待浓硫酸开始沸腾时迅速将其放下,并撤离酒精灯。
    ③仔细观察现象,待安全装置中的蓝色石蕊试纸变色,品红试纸和浸有KMn04溶液的布条褪色时,迅速将铜丝钩拉升,停止反应。
    ④反应完成后,一定要静置几分钟后,再让同学体验s02的气味,防止中毒。(注:此时S02的量不会对身体产生危害,让学生亲自体验到S02的气味,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一旦发现此种味道.就可以辨别出是S02。)

  • 第15题:

    在甲、乙试管中各加入2 m1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再向甲试管中加入2滴新鲜动物肝脏匀浆,向乙试管中加入2滴质量分数为3.5%的FeCl3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  )。

    A.甲试管比乙试管产生气泡的速率快
    B.甲试管比乙试管产生气泡的速率慢
    C.甲试管不产生气泡。乙试管产生气泡
    D.甲试管产生气泡,乙试管不产生气泡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酶的高效性。FeCl3溶液与新鲜动物肝脏匀浆中的过氧化氢酶都能催化过氧化氢释放氧气.产生气泡,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所以甲试管比乙试管产生气泡的速率快。故选A。

  • 第16题:

    在碘量法中,指示剂淀粉应在滴定到接近终点时加入,用硫代硫酸钠滴定碘时,应该在大部分的碘已被还原,溶液显()色时,才加入淀粉溶液。否则,将会有较多的碘被淀粉胶粒包住,使滴定时()色退去很慢,妨碍终点的观察。


    正确答案:浅黄;蓝

  • 第17题:

    取干净的小试管,准备各种不同的实验条件,然后加入血液2ml,经观察凝血时间最短的是()

    • A、空白管
    • B、试管内放棉花少许
    • C、试管置于有冰块的小烧杯中
    • D、试管保温于37°C水浴糟中
    • E、试管内加入肺组织浸液0.1ml

    正确答案:E

  • 第18题:

    乳中如掺入淀粉,取少量注入试管,加入碘液2~3滴,则出现蓝色。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9题:

    在20mL具塞试管中加入1mL饱和Ca(Ac)2水溶液,迅速加入9mL无水乙醇,立即倒转试管摇匀(2~3次即可),生成凝胶状固体酒精。解释胶凝的原因。


    正确答案:这是向水溶液中加入非溶剂后发生胶凝化的过程。向Ca(Ac)2饱和水溶液中加入无水乙醇后,原来的溶剂——水,溶于乙醇中,而Ca(Ac)2不溶于乙醇,使原饱和溶液变得严重过饱和,令溶质快速析出,在析出溶质时因Ca(Ac)2浓度很高,Ac-极易靠氢键和分子间力形成三维网络结构,发生胶凝化而形成凝胶。

  • 第20题:

    问答题
    根据下面的教学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化学学习任务】认识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化学教学活动1】教师讲授,将二氧化碳通入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溶液变红。 【化学教学活动2】教师演示,“向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化学教学活动3】学生进行“向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的实验,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化学教学活动4】学生进行如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1】取少量固体石蕊于试管中,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 【实验2】取少量固体石蕊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水,充分振荡,待溶解后,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 结合案例,谈谈为什么说“在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它学的优势是一个整体的优势”。

    正确答案: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引导学生完成同一化学学习任务,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化学教学活动来实施,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发展这一化学教学的目标出发,这四种化学教学活动的教学效果有着较大的不同。科学素养作为人的整体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主要由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五大要素构成。现代教育认为,化学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概念、定律、定理的内容及应用,还要掌握概念、定律、定理的建立过程及研究方法,做到既重知识传授,又重过程方法指导和能力的培养,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是科技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又是形成较高科学素养的前提,它是科技素质结构中的动力系统。充分激发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达到化学教学各项目标的前提。对于化学这门学科,化学的现象和规律源于生活,应从生活实际出发。这就要求创设有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包含许多不同情境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引用生活中的实例,制造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以引起他们的反省及思考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真实情境,如果再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则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
    2、重视自主协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从社会的生存和进步来看,科学能力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对具体科学概念的掌握。科学能力应是获取科学知识和探索科学新知识的能力,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
    3、运用探究教学模式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要素。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地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地直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4、发挥化学实验的功能树立学生良好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人类科学文化的灵魂,它不仅可以激励人们学习、掌握和应用科学,鼓舞人们不断在科学的道路上登攀前进,而且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科学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做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领导工作和管理工作,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学精神的涵义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联系实际。二是科学的社会观。认识到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发展离不开科技。三是科学的价值观。正确认识科学价值的双重性,积极参与有关科技与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树立“热爱科学、相信科学、尊重科学和依靠科学”的思想,参与同反科学、伪科学作斗争。四是科学道德观。包括良好的科学品质、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培养“怀疑、求实、进取、创新、严谨、合作、奉献”的精神。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填空题
    在碘量法中,指示剂淀粉应在滴定到接近终点时加入,用硫代硫酸钠滴定碘时,应该在大部分的碘已被还原,溶液显()色时,才加入淀粉溶液。否则,将会有较多的碘被淀粉胶粒包住,使滴定时()色退去很慢,妨碍终点的观察。

    正确答案: 浅黄,蓝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填空题
    4种正盐A、B、C、D,它们由Na+、Ca2+、Al3+、NH4+、Cl-、SO32-、SO42-和CO32-8种离子组成,鉴别步骤及实验现象如下:  (1)取少量A放入试管中,然后加入水,A不溶解.  (2)取少量B放入试管中,然后加入水,B全部溶解,其水溶液呈酸性.  (3)取少量C放入试管中,然后加入盐酸并加热,反应产生的气体使品红溶液褪色.  (4)取少量D放入试管中,然后加入适量稀NaOH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继续加入过量NaOH溶液后沉淀全部溶解.另取少量D放入盛有BaCl2溶液的试管中,生成白色沉淀,加入稀HNO3,沉淀不溶解.  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可判断A为____,B为____,C为____,D为____.

    正确答案: CaCO3,NH4Cl,Na2SO3,Al2(SO4)3
    解析:
    从实验(4)可首先判断出D是Al2(SO43.因为其阳离子表现出两性,所以阳离子是Al3.其阴离子生成钡盐白色沉淀,又不溶于稀HNO3,必为SO42
    再看实验(1),A化合物不溶于水.因钠盐、铵盐都易溶于水,所以A必是钙盐.因CaCl2溶于水,故只可能是CaSO3CaSO4或CaCO3.根据实验(3),知道C是亚硫酸盐(因与盐酸反应生成了能漂白品红溶液的SO2;因由(4)排除了CaSO4),从而可以断定A是CaCO3而不是CaSO4或CaSO3
    从实验(2)可知B溶于水,水解后溶液呈酸性,B必为强酸弱碱盐.剩下的离子的组合中只有 NH4Cl符合此条件,故B为NH4Cl.最后,C就是Na2SO3

  • 第23题:

    填空题
    吸取5.0ml甲醛标准储备液,置于250ml碘量瓶中,加入0.1mol/L碘溶液30.0ml,立即逐滴加入30g/100mlNaOH溶液至颜色(),静置10min,加入(1+5)盐酸5ml酸化,空白应()。加入新配制的1g/100ml淀粉指示剂1ml,继续滴至()为终点,同时测定空白。

    正确答案: 退到淡黄色止,多加2ml,蓝色刚消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单选题
    取干净的小试管,准备各种不同的实验条件,然后加入血液2ml,经观察凝血时间最短的是()
    A

    空白管

    B

    试管内放棉花少许

    C

    试管置于有冰块的小烧杯中

    D

    试管保温于37°C水浴糟中

    E

    试管内加入肺组织浸液0.1ml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