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A、酶抑制药本身没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B、作为自杀性底物与β-内酰胺酶不可逆结合
C、酶抑制药对不产酶的细菌没有增强效果
D、酶抑制药往往与配伍抗生素有相似的药动学特征
第2题:
A.通常具微弱的抗菌作用
B.增强对β内酰胺类药物敏感的细菌的抗菌活性
C.抑酶作用:他唑巴坦>克拉维酸>>舒巴坦
D.扩大抗菌谱可以增强抗菌活性
第3题:
下列几种说法中,何者不能正确叙述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结构及其性质
A、青霉噻唑基是青霉素类过敏原的主要决定簇
B、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的酰胺侧链对抗菌活性甚为重要,影响抗菌谱和作用强度及特点
C、在青霉素类化合物的6位引入甲氧基对某些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有高度稳定性
D、青霉素遇酸分子重排,加热后生成青霉醛和D-青霉胺
E、β-内酰胺酶抑制剂通过抑制β-内酰胺酶而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协同作用,其本身不具有抗菌活性
第4题:
有关克拉维酸的各项叙述,不正确的是
A、抑制β-内酰胺酶
B、抗菌活性低
C、可与多种β-内酰胺类合用,增强抗菌活性
D、可口服
E、可与氨基糖苷类合用,增强其抗菌作用
第5题:
抗菌谱广,对厌氧菌也有强大抗菌活性,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的药物是
A.氨苄西林
B.美罗培南
C.氨曲南
D.他唑巴坦
E.替莫西林
第6题:
第7题:
第8题:
下列叙述中哪一条不符合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9题:
下列有关克拉维酸不正确的是()
第10题:
舒巴坦的特点不包括()
第11题:
7-酰胺基部分是抗菌谱的决定性基团,对扩大抗菌谱和提高抗菌活性至关重要
7α-氢原子被甲氧基取代,增强了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
环中的硫原子对抗菌活性有较大的影响
3位取代基对抗菌活性和药物动力学性质影响较大,为氯原子、甲基、乙烯基等惰性基团时,稳定性提高
β-内酰胺环并氢化噻嗪环是药物保持抗菌活性的基本药效基团
第12题:
抗菌谱广,抗菌活性低
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时抗菌作用增强
可与阿莫西林配伍
可与替卡西林配伍
为半合成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
第13题:
A、较广的抗菌谱,粪链球菌有效,假单胞中等活性。
B、广谱抗菌,增强对β内酰胺酶相对稳定性
C、抗菌谱扩大,对内酰胺酶稳定性加强
D、对G+活性高
第14题:
目前抗菌药物中抗菌谱最广、抗菌活性最强、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而本身又抑制β-内酰胺酶活性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
A.头霉素类
B.碳青霉烯类
C.β-内酰胺酶抑制剂
D.青霉素类
E.头孢菌素类
第15题:
克拉维酸的作用特点是( )。
A.可与阿莫西林配伍
B.可与替卡西林配伍
C.抗菌谱广、抗菌活性低
D.为半合成β-内酰胺酶抑制剂
E.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时抗菌作用减弱
第16题:
与β一内酰胺类抗生素联用能增加其抗菌活性的是
第17题:
第18题:
第19题:
甲氧苄啶(Trimethoprim,TMP)的抗菌作用机制是选择性抑制细菌的()酶,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抗菌机制是抑制细菌()的合成。
第20题:
目前抗菌药物中抗菌谱最广、抗菌活性最强、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而本身又抑制β-内酰胺酶活性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
第21题:
克拉维酸()
第22题:
青霉噻唑基是青霉素过敏原的主要抗原决定簇
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的酰胺侧链对抗菌活性甚为重要,影响抗菌谱及作用强度
在青霉素类的6α位引入甲氧基,对某些菌所产生的β-内酰胺酶有高度的稳定性
青霉素遇强酸加热后发生裂解,生成青霉酸和青霉醛酸
β-内酰胺酶抑制剂通过抑制β-内酰胺酶的活性而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协同作用,其本身不具有抗菌活性
第23题:
抗菌谱广、抗菌活性低
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时抗菌作用减弱
可与阿莫西林配伍
可与替卡西林配伍
为半合成β-内酰胺酶抑制剂
第24题:
与β内酰胺类药物合用抗菌谱扩大
与青霉素的抗菌作用相似
用前需皮试
与β内酰胺类药物合用抗菌活性增强
口服吸收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