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规定,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按下式确定:FEK=α1Geq,下列哪个选项对式中α1的解释是正确的?(  )A、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B、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C、相应于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D、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乘以阻尼调整系数

题目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规定,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按下式确定:FEK=α1Geq,下列哪个选项对式中α1的解释是正确的?(  )

A、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B、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C、相应于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D、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乘以阻尼调整系数

相似考题
更多“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规定,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按下式确定:FEK=α1Geq,下列哪个选项对式中α1的解释是正确的?(  )”相关问题
  • 第1题: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关于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下列哪些说法正确?(  )

    A、与地震烈度有关
    B、与震中距无关
    C、与拟建场地所处的抗震地段类别有关
    D、与建筑所在地的场地类别无关

    答案:A,C
    解析:
    AD两项,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第5.1.4条规定,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应根据烈度、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和结构自振周期以及阻尼比确定;B项,设计地震分组可更好地体现震级和震中距的影响,同样烈度、同样场地条件的反应谱形状随着震源机制、震级大小、震中距远近等变化,可见地震影响系数与震中距有关;C项,根据第4.1.8条规定,当需要在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石和强风化岩石的陡坡、河岸及边坡边缘等不利地段建造丙类及丙类以上建筑时,除保证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外,尚应估计不利地段对设计地震动参数可能产生的放大作用,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乘以增大系数。

  • 第2题:

    根据《述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下列哪个选项是我国建筑抗震设防三个水准的准确称谓?
    (A)小震、中震、大震 (B)多遇地震、设防地震,罕遇地震
    (C)近震,中远震、远震 (D)众值烈度、基本烈度、设防烈度


    答案:B
    解析:

  • 第3题:

    在下列有关抗震设防的说法中,哪些选项是符合规定的?(  )

    A、抗震设防烈度是一个地区的设防依据,不能随意提高或降低
    B、抗震设防标准是一种衡量对建筑抗震能力要求高低的综合尺度
    C、抗震设防标准主要取决于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的不同
    D、《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规定的设防标准是最低的要求,具体工程的设防标准可按业主要求提高

    答案:A,B,D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1.0.4条规定,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根据第2.1.2条规定,抗震设防标准,是衡量抗震设防要求高低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及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确定;规范规定的设防标准是最低的要求,具体工程的设防标准可按业主要求提高。

  • 第4题: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影响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的因素有下列哪些选项?(  )

    A、设计地震分组
    B、可液化土层厚度
    C、标贯试验深度
    D、场地地下水位

    答案:A,C,D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第4.3.4条规定,锤击数临界值与地震分组、地下水水位、标准贯入试验深度有关。

  • 第5题:

    某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4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覆盖层厚度为9m。建筑结构自振周期T=2.45s,阻尼比ζ=0.05。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计算罕遇地震作用时建筑结构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值最接近下列哪个选项?(  )

    A、 0.074
    B、 0.265
    C、 0.305
    D、 0.335

    答案:D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表得:覆盖层厚度为9m,场地类别为Ⅱ类。

  • 第6题:

    题1~4:某四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各层结构计算高度均为6m,平面布置如图3-1所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抗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类。


    假定,考虑非承重墙影响的结构基本自振周期T1=1.08s,各层重力荷载代表值均为12.5kN/m2(按建筑面积37.5mx37.5m计算)。试问,按底部剪力法确定的多遇地震下的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kN)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提示: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2010)作答。
    (A)2000 (B)2700 (C)2900 (D)3400


    答案:C
    解析:

  • 第7题:

    根据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确定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与下列哪项因素无关?( )

    A.抗震设防烈度
    B.设计地震分组
    C.结构类型
    D.结构平面和竖向的规则情况

    答案:B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6.1.1条表6.1.1规定,分析如下:①设计地震分组是体现震级和震中距影响的参数,与房屋适用高度无关;②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最大适用高度与抗震设防烈度、结构类型有关;③对平面和竖向均不规则的高层建筑结构,其适用高度宜适当降低。

  • 第8题:

    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确定建筑的设计特征周期与下列哪个选项无关?()

    • A、抗震设防水准
    • B、所在地的设计地震分组
    • C、覆盖层厚度
    • D、等效剪切波速

    正确答案:A

  • 第9题:

    单选题
    计算地震作用和进行结构抗震验算时,下列哪个选项的说法是不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规定的?(  )[2010年真题]
    A

    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和总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都是将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分别乘以相应的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B

    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小于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C

    建筑结构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此时,可以假定结构与构件处于弹性工作状态

    D

    对于有可能导致地震时产生严重破坏的建筑结构等部位,应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分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AB两项,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第5.2.1条、第5.3.1条规定的计算公式,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和总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均等于相应于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相应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乘以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取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的65%;C项,根据第3.6.1条规定,除本规范特别规定者外,建筑结构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此时,可假定结构与构件处于弹性工作状态内力和变形分析可采用线性静力方法或线性动力方法;D项,根据第3.6.2条规定,不规则且具有明显薄弱部位可能导致重大地震破坏的建筑结构,应按本规范有关规定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分析。此时,可根据结构特点采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或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当本规范有具体规定时,尚可采用简化方法计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

  • 第10题:

    单选题
    计算地震作用和进行结构抗震验算时,下列哪个选项的说法是不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规定的()
    A

    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和总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都是将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分别乘以相应的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B

    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小于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C

    建筑结构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此时,可以假定结构与构件处于弹性工作状态

    D

    对于有可能导致地震时产生严重破坏的建筑结构等部位,应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分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结构水平地震作用FEk=α1Geq,其中系数α1称为(  )。
    A

    地震系数

    B

    动力系数

    C

    相应于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D

    承载力安全系数


    正确答案: C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第5.2.1条规定,α1为相应于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值,应按本规范第5.1.4条及5.1.5条确定,多层砌体房屋、底部框架砌体房屋,宜取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 第12题:

    单选题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下列哪个选项是我国建筑抗震设防三个水准的准确称谓?(  )[2012年真题]
    A

    小震、中震、大震

    B

    多遇地震、设防地震、罕遇地震

    C

    近震、中远震、远震

    D

    众值烈度、基本烈度、设防烈度


    正确答案: B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条文说明总则第1.0.1条规定,抗震设防三个水准目标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某种具体化。与三个地震烈度水准相应的抗震设防目标是:一般情况下(不是所有情况下),遭遇第一水准烈度—众值烈度(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处于正常使用状态,从结构抗震分析角度,可以视为弹性体系,采用弹性反应谱进行弹性分析;遭遇第二水准烈度—基本烈度(设防地震)影响时,结构进入非弹性工作阶段,但非弹性变形或结构体系的损坏控制在可修复的范围;遭遇第三水准烈度—最大预估烈度(罕遇地震)影响时,结构有较大的非弹性变形,但应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以免倒塌。所以多遇地震、设防地震、罕遇地震是我国建筑抗震设防三个水准的准确称谓。

  • 第13题: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的规定,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按下式确定:FEK=α1Geq,下列哪个选项对式中α1的解释是正确的(  )

    A.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B.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
    C. 相应于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D.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乘以阻尼调整系数

    答案:C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第5.2.1条规定,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计算公式为FEK=α1Geq。式中,α1为相应于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Geq为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

  • 第14题: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抗震设计使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下降段起点对应的周期值为下列哪个选项?( )
    A.地震活动周期 B.结构自振周期
    C.设计特征周期 D.地基固有周期


    答案:C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2010)第5. 1. 5条,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如图9 - 1所示。

  • 第15题: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2008版)规定,抗震设计使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下降段起点对应的周期值为下列哪个选项?
    (A)地震活动周期 (B)结构自振周期
    (C)设计特征周期 (D)地基固有周期


    答案:C
    解析:

  • 第16题: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当结构自振周期不可能小于Tg(Tg为特征周期),也不可能大于5Tg时,增大建筑结构的下列哪些选项可减小地震作用?(  )

    A、阻尼比
    B、自振周期
    C、刚度
    D、自重

    答案:A,B
    解析:
    A项,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第5.1.5条规定,按题目条件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处于曲线下降段,要减小地震作用,就需要减小地震影响系数,阻尼比反映结构消耗和吸收地震作用的大小,根据公式



    阻尼比越大,地震影响系数越小;B项,根据图可以看出,结构自振周期在Tg~5Tg范围内,地震影响系数处于曲线下降段,随自振周期增大而减小;C项,刚度与自振周期成反比,结构自身刚度大,则自振周期小,增大刚度不能减小地震作用;D项,根据公式



    规定,增大结构自重会增大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 第17题: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规定,有较高要求的抗震结构适用的钢筋牌号中已有带肋钢筋牌号后加( )的钢筋。

    A.D
    B.E
    C.F
    D.G

    答案:B
    解析: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规定,有较高要求的抗震结构适用的钢筋牌号为:在表2A311031已有带肋钢筋牌号后加E(HRB400E/HRBF400E)的钢筋。

  • 第18题:

    某四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各层结构计算高度均为6m,平面布置如图2-18所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抗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类。

    假定,考虑非承重墙影响的结构基本自振周期T1=1.08s,各层重力荷载代表值均为12.5kN/m2(按建筑面积37.5m×37.5m计算)。试问,按底部剪力法确定的多遇地震下的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Ek(kN)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
    提示: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作答。

    A.2000
    B.2700
    C.2900
    D.3400

    答案:C
    解析:

  • 第19题: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规定,抗震设计使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下降段起点对应的周期值为下列哪一选项()

    • A、地震活动周期
    • B、结构自振周期
    • C、设计特征周期
    • D、地基固有周期

    正确答案:C

  • 第20题:

    单选题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规定,抗震设计使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下降段起点对应的周期值为下列哪个选项?(  )[2010年真题]
    A

    地震活动周期

    B

    结构自振周期

    C

    设计特征周期

    D

    地基固有周期


    正确答案: C
    解析:
    A项,地震活动周期代表地震活动出现的频繁程度,与地震影响系数无关;B项,结构自振周期是结构的固有振动特性,不同的结构对应不同的自振周期,因此与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下降起始点无关;C项,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第2.1.7条规定,设计特征周期是指抗震设计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中,反映地震震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别等因素的下降段起始点对应的周期值,简称特征周期。D项,地基固有周期是指场地处地基土的振动周期,又称卓越周期,其和设计周期不同。地基固有周期是地基土对地震动信号的反应,对同频率的信号有加强作用,发生共振,是地基土本身的特性之一。通常软土地区固有周期较长,频率较高,岩石地区周期较短,频率较低。该周期可以通过波速测井和微动测量进行测定和计算。

  • 第21题:

    单选题
    采用等效侧力法计算内隔墙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时,若非结构构件功能系数γ取1.0、非结构构件类别系数η取1.0。试问,每延米内隔墙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kN/m),与下列何项数值最为接近?(  )提示: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作答。
    A

    1.2

    B

    0.8

    C

    0.6

    D

    0.3


    正确答案: C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第13.2.3条规定,采用等效侧力法时,内隔墙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的计算公式为:F=γηζ1ζ2αmaxG。其中,状态系数取ζ1=1.0;位置系数,隔墙位于建筑物的顶层时取ζ2=2.0;7度抗震设防,取αmax=0.08。
    G=12×0.09×3.5×1.0=3.78kN/m。
    所以,每延米内隔墙水平地震标准值:F=1×1×1×2×0.08×3.78=0.605kN/m。
    由此可知,C项数值最为接近。

  • 第22题:

    单选题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规定,抗震设计使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下降段起点对应的周期值为下列哪一选项()
    A

    地震活动周期

    B

    结构自振周期

    C

    设计特征周期

    D

    地基固有周期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多选题
    结构水平地震作用FEk=α1Geq,其中系数α1与(  )有关。
    A

    抗震设防烈度

    B

    结构恒荷载

    C

    结构震动荷载

    D

    场地类别


    正确答案: C,A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年版)第5.1.4条规定,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应根据烈度、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和结构自振周期以及阻尼比确定。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按表5.1.4-1采用。由表5.1.4-1规定,水平地震影响系数与地震烈度场地类别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