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判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常见标准有哪些?”相关问题
  • 第1题:

    以心理咨询师的观察为依据,判断求助者是否出现心理异常,这是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

    (A)医学 (B)社会
    (C)统计 (D)内省


    答案:D
    解析:
    内省经验涵盖两个方面:一是病人的内省经验,如病人感觉的不舒适感;二是观察者的内省经验,如心理咨询师的观察与判断。

  • 第2题:

    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医学标准把心理问题视为()。

    A:常态分布
    B:行为的反映
    C:内省经验
    D:疾病的症状

    答案:D
    解析:
    李心天曾对区分心理活动正常与异常提出四类标准:1)医学标准;2)统计学标准;3)内省经验标准;4)社会适应标准;其中医学标准是指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如果一个人的某种心理或行为被疑为有病,就必须找到它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在此基础上认定此人有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其心理或行为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 第3题:

    在很多情况下,异常心理与正常心理、变态心理与常态心理之间有绝对的界限。


    正确答案:错误

  • 第4题:

    判定水泵完好的标准有哪些?


    正确答案: 水泵的完好标准是:
    1)运转正常,效能良好,
    2)润滑、冷却系统畅通,润滑油(脂)选用符合规定;
    3)压力、流量平稳,运转正常无杂音;
    4)内部机件无损坏,质量符合要求;
    5)主体整洁,零附件齐全好用;6)技术资料齐全准确。

  • 第5题: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标准化区分原则包括()。

    • A、内省经验标准
    • B、社会适应标准
    • C、人格的稳定性
    • D、主客观相统一

    正确答案:A,B

  • 第6题:

    心理过程的内在协调一致是区分()。

    • A、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标准之一
    • B、心理问题与精神性问题的标准之一
    • C、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标准之一
    • D、正常人与心理问题者的标准之一

    正确答案:B,C

  • 第7题:

    问答题
    异常心理的划分标准大致有哪些方法?

    正确答案: (1)经验标准:
    一是指病人自己的主观经验。
    二是指研究者根据自身的活动体验来判别正常或异常。这种标准的主观性甚大。
    (2)社会规范的标准:即在社会规范的基础上来衡量、判断行为是否异常。这一标准是根据人的行为的社会意义及个人的适应程度为出发点。这一标准也并非一成不变。
    (3)临床诊断标准:有些异常心理现象或致病因素在常人身上是不存在的,若在临床诊断中发现某人身上有这些病因或症状,就可以被认定为“异常”,这一标准比较客观,也比较准确,但运用的范围比较狭窄。(4)统计学标准:这一标准来源于对正常心理特征的心理测量,它是以大样本统计中的人数频率的常态分布为依据,居中间的大多数人为正常,居两端者为异常。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心理正常与否的判断标准有哪些?

    正确答案: 1.经验标准
    病人的主观体验;医生的主观体验。
    2.社会适应性标准
    该标准是要求医生在社会常模的基础上来衡量人的行为适应是否完善的方法。
    3.医学标准
    又称病因学和症状学标准。对于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心理异常,可依据存在相应的病因及并存的躯体疾病症状做出诊断。
    4.统计学标准
    在普通人群中,心理特征测量的结果常呈正态分布,居中间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而远离中间的两端被认为异常。但在使用时,要考虑到某些心理特征不一定呈常态分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人们常用的心理健康判定标准有哪些?

    正确答案: (1)常态分配的标准
    (2)社会规范的标准
    (3)心理适应的标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判断题
    在很多情况下,异常心理与正常心理、变态心理与常态心理之间有绝对的界限。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人有哪些“正常的异常心理”?

    正确答案: 现实生活中,有些短暂的异常心理也会发生在正常人身上,不能视为病态。
    焦虑反应:如登台演讲、重要考试等活动之前,会心跳加快、坐立不安,担心忘词、考不好,事后这些感觉立即消失,这是正常的焦虑反应。
    类似歇斯底里现象:如夫妻吵架时有的女性会大失常态,声泪俱下,摔东西,撕衣物,尽情发泄。等事态平息下来后,便会从激动的情绪中走出来,恢复常态。
    强迫现象:如有时早晨出门,明明锁了门,可心里还嘀咕,转身又检查一遍。一般脑力劳动者尤其是做事认真的人易出现这种现象。但持续时间不长,对生活、工作无碍。
    疑病现象:身体偶有不适,便根据有限的医学常识来简单地对号入座,怀疑自己得了严重的疾病。这种心理现象尤其在身边的亲友、邻居因病早逝或意外死亡后更加常见。只要进行检查,经医生解释后,排除了某种疾病的可能,疑病现象随之消失。
    幻觉:正常人在迫切期待的情况下,可听到“敲门声”、“说话声”,经过确认后,自己意识到是幻觉现象。正常人在似睡非睡状态中偶有幻觉体验,不属病态。
    自言自语:独处时专注于某一件事,沉浸在某一情境中,常会自言自语,有的会边说边笑,但能选择场合,自我控制,不影响工作、生活,仍属正常现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的统计学标准认为(  )。
    A

    心理特征测量结果总体而言呈常态分布

    B

    心理正常或异常以心理特征偏离平均值的程度而定

    C

    智力超常或有非凡创造力的人不能视为异常

    D

    正常与异常的界限是人为划定的,以统计资料为依据


    正确答案: D,C
    解析: 在普通人群中,人们的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服从正态分布。这样,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就可根据其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以统计数据为依据,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多以心理测验为工具。因此答案为ABD。

  • 第13题:

    李心天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判别标准包括(  )。

    A 、 社会适应标准
    B 、 发展标准
    C 、 内省经验标准
    D 、 统计学标准

    答案:A,C,D
    解析:

  • 第14题:

    异常心理的划分标准大致有哪些方法?
    (1)经验标准:
    一是指病人自己的主观经验。
    二是指研究者根据自身的活动体验来判别正常或异常。这种标准的主观性甚大。
    (2)社会规范的标准:即在社会规范的基础上来衡量、判断行为是否异常。这一标准是根据人的行为的社会意义及个人的适应程度为出发点。这一标准也并非一成不变。
    (3)临床诊断标准:有些异常心理现象或致病因素在常人身上是不存在的,若在临床诊断中发现某人身上有这些病因或症状,就可以被认定为“异常”,这一标准比较客观,也比较准确,但运用的范围比较狭窄。(4)统计学标准:这一标准来源于对正常心理特征的心理测量,它是以大样本统计中的人数频率的常态分布为依据,居中间的大多数人为正常,居两端者为异常。

  • 第15题:

    人有哪些“正常的异常心理”?


    正确答案: 现实生活中,有些短暂的异常心理也会发生在正常人身上,不能视为病态。
    焦虑反应:如登台演讲、重要考试等活动之前,会心跳加快、坐立不安,担心忘词、考不好,事后这些感觉立即消失,这是正常的焦虑反应。
    类似歇斯底里现象:如夫妻吵架时有的女性会大失常态,声泪俱下,摔东西,撕衣物,尽情发泄。等事态平息下来后,便会从激动的情绪中走出来,恢复常态。
    强迫现象:如有时早晨出门,明明锁了门,可心里还嘀咕,转身又检查一遍。一般脑力劳动者尤其是做事认真的人易出现这种现象。但持续时间不长,对生活、工作无碍。
    疑病现象:身体偶有不适,便根据有限的医学常识来简单地对号入座,怀疑自己得了严重的疾病。这种心理现象尤其在身边的亲友、邻居因病早逝或意外死亡后更加常见。只要进行检查,经医生解释后,排除了某种疾病的可能,疑病现象随之消失。
    幻觉:正常人在迫切期待的情况下,可听到“敲门声”、“说话声”,经过确认后,自己意识到是幻觉现象。正常人在似睡非睡状态中偶有幻觉体验,不属病态。
    自言自语:独处时专注于某一件事,沉浸在某一情境中,常会自言自语,有的会边说边笑,但能选择场合,自我控制,不影响工作、生活,仍属正常现象。

  • 第16题:

    病因判定的标准有哪些?


    正确答案:(1)关联的时间顺序:指怀疑病因与疾病的前因后果时间关系。前瞻性设计(队列或实验研究)在确定前因后果时间顺序上最佳,回顾性设计(病例对照研究)次之,横断面设计较差。
    (2)关联的强度:指怀疑病因与疾病的统计学关联越大,是因果关系的可能性就越大,是偏倚所致的可能性就越小。一般指分类资料的相关。
    (3)剂量—反应关系:可以看成是针对等级或连续性变量资料的关联强度。
    (4)暴露与疾病的分布一致性:可以看成是针对集团资料的关联强度(生态学相关)。
    (5)关联的可重复性:研究的关联能在其他研究中得到重复,则为因果关联的可能性增加。
    (6)关联的合理性:客观上同现有的理论知识不矛盾,主观上能为评价者的信念所接受。
    (7)终止效应:怀疑病因自然或人为去除(下降),引起疾病发生率下降。终止效应对因果论证的强度较高。
    (8)关联的“特异性”:从多因多果的观点看,特异性是错误的;从病因必要性含义看,特异性优势是多余的。
    因此,特异性不符合现代流行病学的观点,应当放弃。一个病因研究本身必须要达到或部分达到第1,2(或3、4)条标准(前因后果、广义关联强度),如果符合第7条标准(终止效应)则更好;第5,6条标准(重复性、合理性)是对该研究的外部评价,如果不吻合则因果关联的可信度降低。

  • 第17题: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的概念应包含在心理正常的范围内
    • B、心理不健康不等于有心理疾病
    • C、心理不健康是心理疾病的一种表现
    • D、区分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的标准与区分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不同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关于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区分,说法正确的是()

    • A、异常心理活动的影响因素很多,心理活动非常复杂
    • B、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差别有绝对的分界线
    • C、所有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都没有实质性的区别
    • D、在不同时代正常心理的标准都是统一固定的

    正确答案:A

  • 第19题:

    多选题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标准化区分原则包括()。
    A

    内省经验标准

    B

    社会适应标准

    C

    人格的稳定性

    D

    主客观相统一


    正确答案: D,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关于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区分,说法正确的是()
    A

    异常心理活动的影响因素很多,心理活动非常复杂

    B

    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差别有绝对的分界线

    C

    所有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都没有实质性的区别

    D

    在不同时代正常心理的标准都是统一固定的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多选题
    心理过程的内在协调一致是区分()
    A

    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标准之一

    B

    心理问题与精神性问题的标准之一

    C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标准之一

    D

    正常人与心理问题者的标准之一


    正确答案: A,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多选题
    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的统计学标准认为(  )。(2003年8月三级真题)
    A

    心理特征测量结果总体而言呈常态分布

    B

    心理正常或异常以心理特征偏离平均值的程度而定

    C

    智力超常或有非凡创造力的人不能视为异常

    D

    正常与异常的界限是人为划定的,以统计资料为依据


    正确答案: A,D
    解析: 在普通人群中,人们的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服从正态分布。这样,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就可根据其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以统计数据为依据,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多以心理测验为工具。因此答案为ABD。

  • 第23题:

    填空题
    按照统计学标准,所谓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界限是以()为依据人为划分的。

    正确答案: 统计数据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