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的小华是老师最喜欢的班里的学生之一,但他的同桌小李是一个暴脾气,在一次周末老师布置了很多作业后,小华开始担心小李。根据塞尔曼角色采择的观点,小华处于角色采择的( )阶段。A.阶段一自我中心或无差别的观点 B.阶段二社会一信息角色采择 C.阶段三自我反省角色采择 D.阶段四相互角色采择

题目
9岁的小华是老师最喜欢的班里的学生之一,但他的同桌小李是一个暴脾气,在一次周末老师布置了很多作业后,小华开始担心小李。根据塞尔曼角色采择的观点,小华处于角色采择的( )阶段。

A.阶段一自我中心或无差别的观点
B.阶段二社会一信息角色采择
C.阶段三自我反省角色采择
D.阶段四相互角色采择

相似考题
更多“ 9岁的小华是老师最喜欢的班里的学生之一,但他的同桌小李是一个暴脾气,在一次周末老师布置了很多作业后,小华开始担心小李。根据塞尔曼角色采择的观点,小华处于角色采择的( )阶段。”相关问题
  • 第1题:

    什么是“角色采择技能”?论述培养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主要方法。


    答案:
    解析:
    角色采择技能指的是儿童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必需的认知技能。训练角色采择技能的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是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这要求个体暂时置身于他人的处境,并按这一处境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可见角色扮演促使人们更好地知觉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此处境下的内心感受,从而提高了观点采择能力的水平。在角色扮演活动中,扮演者可以互换角色,其他同学在旁观时要有分析与评论,这也有助于他们克服自我中心。最后,教师应有所总结。

  • 第2题:

    儿童开始意识到他人不同的观点,但不能理解这种差异的原因。此阶段属于(  )

    A.自我反省角色采择
    B.相互性角色采择
    C.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替换
    D.社会信息角色采择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塞尔曼的观点采择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塞尔曼关于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阶段模式分以下几个阶段:①阶段0:自我中心的或无差别的观点(约3~6岁)。儿童不能认识到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不同,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对问题进行判断。②阶段1:社会信息角色采择(约6~8岁)。儿童开始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但不能理解产生这种不同观点的原因。③阶段2:自我反省式观点采择(约8~10岁)。儿童能认识到即使面临同样的信息,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也可能会有冲突,已能考虑他人的观点,并据此预期他们的行为反应。④阶段3:相互性角色采择(约10~12岁)。儿童能同时考虑自己与他人的观点,能以一个客观的旁观者的身份对事件进行解释和反应。⑤阶段4: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替换(约12~15岁)。

  • 第3题:

    简述塞尔曼关于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阶段模式。


    答案:
    解析:
    答案略

  • 第4题:

    冯老师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在班内开设了“读书小报”、“群星园”、“精彩作文赏析”“我爱发明”等专栏,展示学生作品,激励学生。学生建立了成长档案,记录他们的成长过程,而且作为评优的参考,
    小华的爸爸是位戍边军人,常年不在家。冯老师将小华的成长档案整,冯老师寄来的成长档案后,小华爸爸很激动。他给冯老师回信道:“悉心培养,小华进步很大,看到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愧疚之余,您的付出难以回报,现寄上边疆的一点土特产,聊表心意!”
    冯老师读着小华爸爸的来信很是高兴,随后也收到了小华爸爸寄来的名义将其寄来的土特产悄悄地寄给了小华的奶奶。
    [问题1][简答题]
    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冯老师的教育行为。


    答案:
    解析:
    冯老师的教育行为体现了的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是教师践行职业道德规范的表现,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冯老师做到了爱岗敬业。爱岗敬业要求教师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细心。材料中,冯老师认真记录学生成长过程,精心培养,符合爱岗敬业的要求。
    其次,冯老师做到了关爱学生。所谓关爱学生是指教师要关心和爱护全体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要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材料中,冯老师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深受家长认可,此外,冯老师能够深入了解小华的情况,帮助小华进步成长,可以看出,冯老师十分关心关爱学生。
    第三,冯老师做到了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材料中,冯老师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在班内开设各种专栏,展示学生作品,激励学生,使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及个性发展。
    最后,冯老师做到了为人师表。为人师表要求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重于律己,以身作则。材料中,冯老师把家长给她的东西又悄悄寄给了学生的奶奶,不利于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体现了冯老师的高尚情操。
    综上所述,材料中冯老师的行为充分体现了作为教师应当有的职业道德,值得我们学习。

  • 第5题:

    塞尔曼及其同事利用对偶故事方法,如霍莉爬树,对儿童对友谊、权威、亲子关系等不同社会交往情景中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建构了儿童观点采择发展阶段理论。


    正确答案:错误

  • 第6题:

    塞尔曼研究儿童观点采择所采用的方法是人际关系()。


    正确答案:结构分析取向

  • 第7题:

    中学生小华在学校结识了几位爱打游戏的同学,一放学就和他们去网吧,甚至晚上不回家并开始逃学。社会工作者小陈在了解情况后,分别联系了小华的父母和班主任老师,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入手来帮助小华,小陈做法的理论依据是存在主义理论。


    正确答案:错误

  • 第8题:

    赛尔曼根据儿童的反应,将角色采择分成以下阶段()。


    正确答案:自我中心观点、社会信息的角色采择、自我反省、相互角色采择

  • 第9题:

    问答题
    塞尔曼的儿童观点采择发展阶段。

    正确答案: 塞尔曼把3岁到青春期儿童观点采择的发展5个阶段或水平:
    阶段0.自我中心或未分化的观点(3~6岁),儿童只知道自己的观点,意识不到别人的观点;
    阶段1.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6~8岁),儿童认识到人们能由于他们自己不同的观点,但相信这是由于个人所接受到的信息的不同;
    阶段2.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8~10岁),他们能够考虑对方的观点;
    阶段3.相互的观点采择(10~12岁),儿童能够同时考虑自己和别人的观点并且认识到别人也这么做;
    阶段4.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观点采择(大致12~15岁以上),青少年期望他人考虑和采纳其社会群体中大多数人所持的意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塞尔曼关于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有几个阶段?

    正确答案: 塞尔曼通过两难故事法测查了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认为分以下几个阶段:
    阶段0:自我中心的或无差别的观点(约3~6岁);
    阶段1:社会信息角色采择(约6~8岁);
    阶段2:自我反省式观点采择(约8~10岁);
    阶段3:相互性角色采择(约10~12岁);
    阶段4: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替换(约12~15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判断题
    中学生小华在学校结识了几位爱打游戏的同学,一放学就和他们去网吧,甚至晚上不回家并开始逃学。社会工作者小陈在了解情况后,分别联系了小华的父母和班主任老师,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入手来帮助小华,小陈做法的理论依据是存在主义理论。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什么是“角色采择技能”?论述培养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主要方法。

    正确答案: 角色采择能力指的是儿童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请改的一种必须的认知技能。
    训练角色采择技能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是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这个要求个体暂时置身于他人的处境,并按这一处境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可见角色扮演促使人们更好地知觉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此处境下的内心感受,从而提高了观点采择能力的水平。在角色扮演活动中,扮演者可以互换角色,其他同学在旁观时联系分析与评论,这也有助于他们客服自我中心,最有教师应有所总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根据塞尔曼(R.Selman)对观点采择的砑究,儿童能从中立的第三者的角度来看待自己和别人的想法与行为,这属于

    A.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
    B.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
    C.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
    D.相互观点采择

    答案:D
    解析:
    相互观点采择指的是儿童能够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并认识到他人也可能这样做,能够以一个客观的旁观者的身份来分析和解释行为。

  • 第14题:

    根据塞尔曼(Selman,1980)的研究,小学低、中、高年级学生的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阶段分别是

    A.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相互性的观念采择
    B.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相互性的观念采择;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
    C.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相互性的观念采择;社会的观点采择
    D.相互性的观念采择;社会的观点采择;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

    答案:A
    解析:
    塞尔曼( Selman,1980)根据对儿童的研究,提出儿童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五阶段论:(1)阶段0:自我中心的或无差别的观点采择(3~6岁);(2)阶段1: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6~8岁);(3)阶段2: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8~10岁);(4)阶段3:相互性的观点采择(10—12岁);(5)社会的观点采择(12—15岁以上)。

  • 第15题:


    小华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下游水平,勉强考上初中后,他上课经常走神,不能集中注意力。老师经常在课堂上批评他,说他太笨,很难升入初二,同学们也都觉得他“有点问题”、“太安静、孤僻”。为此,小华已经连续参加几个学习辅导班,但是学习成绩仍旧没有提高。每次考试成绩出来,小华都会在家抱怨:“我太笨了,思维慢,老师只知道批评我,让我无法学习,我不想去学校了,我不会做作业,老师和同学会笑话我。"对于这种抱怨,小华的父亲每次都非常愤怒并大声责骂小华。


    【问题】


    1.在上述案例中,案主小华面临的困境主要有哪些?


    2.针对案主小华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应采取哪些介入策略?




    答案:
    解析:

    1.在上述案例中,案主小华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问题。由于老师在课堂上经常批评小华,说他太笨,同学们也都觉得他“有点问题”、“太安静、孤僻”,导致小华潜意识里接受了这种看法,认为自己就是老师和同学所说的那样,由此,小华形成了自卑、缺乏自信、孤僻的心理状态。


    (2)学习问题。小华的学习成绩不好,连续参加好几个学习辅导班,也没见效果。老师又在课堂上经常批评他,说他太笨,导致小华对学习、学校产生了畏惧,提高学习成绩更是成了大难题。


    (3)亲子关系问题。小华与父母缺乏沟通,父亲对他学业不好情形只知道责骂,并不了解具体情况,这种状态需要改善。


    (4)人际关系问题。在学校,老师对小华的态度是经常批评,说他太笨,没有鼓励和支持;同学们也都觉得他“有点问题”、“太安静、孤僻”,没有帮助他;而小华自己也不和老师、同学交流。因此,小华在校与老师、同学的人际关系需要改善。


    (5)缺乏有效支持,孤立无援。小华的老师批评他,同学嘲笑他,父亲责骂他,这使小华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影响他的健康成长。


    2.针对案主小华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可采取的介入策略如下:


    (1)对小华进行情绪疏导


    社会工作者应发现和挖掘小华的优势和特长,鼓励小华自我肯定、自我认同,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增强其自信心。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在儿童中晚期阶段,儿童需要培养自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儿童乐于勤奋学习以及参与学习上的竞争,所以鼓励与认可很重要。


    (2)为小华安排志愿者定期为其辅导课业


    社会工作者可以组织安排大学生志愿者或者小华同班同学中的志愿者,定期为小华辅导课程作业,有针对性地制订辅导计划,尽可能改善其学习方法和学习成绩。


    (3)与小华的父母进行沟通,教导其家庭养育技能及亲子沟通技巧


    要求小华的父母能够多花时间陪伴小华,多倾听小华的需要,了解小华的想法,帮助小华解决学习上的难题,而非一味以责骂的方式责备孩子不努力学习。


    (4)为小华安排学习社交技巧的小组或社区活动


    将与小华有同样情况的孩子组织在一起,开展小组或者社区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小华与他人相处,为他在学校与同学友好相处做好准备。


    (5)与小华的老师、同学进行沟通


    ①通过沟通,让小华的老师能够以正面、积极的教育方式对待小华,避免使用侮辱性词汇,如“你太笨”等;


    ②争取老师支持和鼓励小华与同学交往,同时在学生面前肯定小华的进步与努力;


    ③与小华的同学进行沟通,让他们平时多交流沟通、相互学习、充分了解,以达到放弃对小华的偏见的目的。



  • 第16题:

    简述塞尔曼的角色采择。


    正确答案: ①自我中心的观点;
    ②社会信息的角色采择;
    ③自我反省;
    ④相互角色采择;
    ⑤社会和传统体系的角色采择。

  • 第17题:

    在角色采择技能发展过程中的()阶段,儿童不能认识到他人的观点与己不同。

    • A、自我中心的或无差别的观点
    • B、社会—信息角色采择
    • C、自我反省角色采择
    • D、相互性角色采择

    正确答案:A

  • 第18题:

    塞尔曼的儿童观点采择发展阶段。


    正确答案: 塞尔曼把3岁到青春期儿童观点采择的发展5个阶段或水平:
    阶段0.自我中心或未分化的观点(3~6岁),儿童只知道自己的观点,意识不到别人的观点;
    阶段1.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6~8岁),儿童认识到人们能由于他们自己不同的观点,但相信这是由于个人所接受到的信息的不同;
    阶段2.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8~10岁),他们能够考虑对方的观点;
    阶段3.相互的观点采择(10~12岁),儿童能够同时考虑自己和别人的观点并且认识到别人也这么做;
    阶段4.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观点采择(大致12~15岁以上),青少年期望他人考虑和采纳其社会群体中大多数人所持的意见。

  • 第19题:

    在角色采择技能发展过程中,儿童逐渐认识到即使得到相同的信息,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也可能会有冲突,属于()阶段。

    • A、自我中心的或无差别的观点
    • B、社会—信息角色采择
    • C、自我反省角色采择
    • D、相互性角色采择

    正确答案:C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塞尔曼的角色采择。

    正确答案: ①自我中心的观点;
    ②社会信息的角色采择;
    ③自我反省;
    ④相互角色采择;
    ⑤社会和传统体系的角色采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班主任向社会工作者小姚反映。学生小华,最近数学成绩下滑,常无精打采,闷闷不乐,小姚通过小华的描述了解到,小华因在数学课上睡觉,老师很生气,对他说,你这是什么态度,根本不像个学生,干脆收拾东西回家吧。他现在很不喜欢上数学课,针对上述情况。小姚在介入时,首先应关注的焦点问题是()。
    A

    小华的优势潜能

    B

    老师的教育方式

    C

    小华的学习兴趣

    D

    老师的教学方法


    正确答案: C
    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材料:小华是小班的孩子,十分活泼可爱,老师很喜欢他。可令老师不解的是,小华无论做什么事,从不爱多思考。比如:玩插塑时,让他想好了再去插,而他却拿起插塑就开始随便地插,插出什么样,就说插的是什么;在绘画或解决别的问题时也是这样。老师认为这样不好,便总是要求小华想好了再行动,可小华却常常做不到。小华的老师为此感到非常苦恼。问题:(1)老师对小华的指导恰当吗?请从幼儿思维发展的角度分析小华的这类行为。(2)请给小华的老师提出科学的教育建议。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冯老师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性在班内开设了“读书小报”“手绘小报”“群星璀璨”“数学乐园”“精彩作文赏析”“我爱发明”等专栏,展示学生作品,激励学生,同时,她为每一名学生建立了成长档案,记录他们的成长过程,而且作为评优的参考,深受家长的认同。 小华的爸爸是维边军人,常年不在家。冯老师将小华的成长档案整理后寄给他,收到冯老师寄来的成长档案后,小华爸爸很激动。他给冯老师回信道:“因为您的倾情教育、精心培养,小华进步很大,看到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愧疚之余,更多的是对您的感激!您的付出难以回报,现寄上边疆的一点土特产聊表心意!” 冯老师读着小华爸爸的来信很是高兴,随后也收到了小华爸爸寄来的土特产,她以小华爸爸的名义将寄来的土特产悄悄的寄给了小华的奶奶。 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冯老师的教育行为。

    正确答案: 首先,冯老师的行为体现了教书育人。教书育人要求教师在工作中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冯老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开设了不同的专栏展示学生的作品,不仅体现了因材施教,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冯老师的教育行为体现了为人师表。为人师表要求坚守高尚情操,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冯老师不仅仅自己想方设法对学生进行教育,还积极联系家长,了解学生小华的情况,与家长交流教育经验与方法,从而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帮助小华成长。这种行为不仅为家长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也有助于班级其他学生的发展。此外,冯老师在收到家长的感谢之礼时,没有纳为己有,而是以小华父亲的名义寄给了小华说的奶奶,这也体现了冯老师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
    最后,冯老师的教育行为体现了关爱学生。关爱学生是指教师要关心和爱护全体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要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材料中飞,冯老师针对小华的情况关心小华,精心培养,小华进步很大。
    总之,冯老师的行为体现了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种精神值得大力弘扬,需要每个老师学习。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