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费希纳设计的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包括 ”相关问题
  • 第1题:

    费希纳定律S= KlgR是一种等距量表,它的制作方法是()

    A.感觉等距法
    B.差别阈限法
    C.数量估计法
    D.分段法

    答案:B
    解析:
    心理量表的编制。 心理学量表包括顺序量表、等距量表、比例量表。顺序量表的编制方法有等级排列法、对偶比较法;等距量表的编制方法有感觉等距法、差别阈限法,费希纳对数定律是通过差别阈限法编制;比例量表的编制方法有分段法和数量估计法。

  • 第2题:

    在感觉阈限的测量中,如何鉴别和抵消各种误差?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用最小变化法进行实验时,当递增系列的阈限值大于递减系列的阈限值且差异显著时,就可以断定被试存在着习惯误差。当递减系列的阈限大于递增系列的阈限且差异显著时,被试就有期望误差。为了消除习惯和期望误差,我们在用最小变化法来测阈限时,就不能只用一种系列的刺激,而应该是递增和递减系列交替进行,且二者的次数还应相等,这样还可以平衡练习和疲劳因素对两种系列造成的影响。在用恒定刺激法测量重量差别阈限的实验中,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是继时呈现的,这就可能产生时间误差。为了消除时间误差的影响,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就不能总是先呈现标准刺激后呈现比较刺激,而要使标准刺激的呈现先后各半。在平均差误法中,为了消除空间误差,标准刺激在左边和右边的次数应各占一半。为了消除动作误差,被试从长于和短于标准刺激处开始调节的次数也各占一半。

  • 第3题:

    测量感觉阈限的三种基本方法是什么?说明它们的优缺点。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测量感觉阈限的基本方法有三种,它们是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最小变化法的实验程序和计算过程都具体地说明了感觉阈限的含义,但它会因其递增和递减的刺激系列而产生习惯误差与期望误差。恒定刺激法的实验结果可以应用各种数学方法加以处理,因而便于与其他测定感受性的方法进行比较。但在应用三类反应的实验程序时,被试的态度会对差别阈限值有较大影响。平均差误法的特点是求等值,它的实验程序容易引起被试的兴趣,但对不能连续变化的刺激不能用平均差误法来测其差别阈限。

  • 第4题:

    感觉阈限包括

    A.最低阈限
    B.绝对阈限
    C.相对阈限
    D.差别阈限

    答案:B,D
    解析:
    感觉阈限,又称阈限,分为两种: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绝对阈限指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差别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 第5题:

    关于感觉的差别阈限,费希纳定律对韦柏定律的发展是基于()的假设。

    A韦柏分数是一个常数

    B每个最小可觉差主观相等

    C仅在中等刺激强度范围有效

    D不同感觉系统韦柏分数差异很大


    B

  • 第6题:

    费希纳定律表明()。

    • A、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成反比
    • B、判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
    • C、心理量和刺激的物理量的对数成正比
    • D、心理量是刺激的物理量的幂函数

    正确答案:C

  • 第7题:

    费希纳等人提出了(),揭示了客观刺激量和主观感觉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正确答案:心理物理法

  • 第8题:

    试述感觉阈限测量的三种基本方法。


    正确答案: 1.最小变化法
    最小变化法的特点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
    (1)在测定绝对阈限时,递增系列的起点安排在被试基本觉察不到的物理刺激强度范围内;递减系列的起点安排在被试基本觉察到的物理刺激强度范围内。在实验时,每个刺激系列都从起点处沿递增或递减方向,依次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报告表示是否感觉到刺激,若被试感觉“说不准”,则要求其进行猜测。主试以“有”“无”或“+”“一”记录被试的反应。对于递增系列,到被试第一次报告“有”,便停止实验;对于递减系列,到被试第一次报告“无”,停止。然后,先计算每个刺激系列的阈限,即被试者反应转折点处所对应的两个刺激强度的中点,再求出所有系列阈限的均值,便是最后求得的绝对阈限值。
    (2)和绝对阈限的测定不同,用最小变化法测定差别阈限时,每次要呈现两个刺激,让被试比较,一个是强度大小不变的标准刺激,另一个是强度按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的比较刺激。标准刺激在每次比较时都出现,比较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与标准刺激匹配呈现,直到被试的反应发生转折。将被试的报告分为三类反应,(1)比较刺激大于标准刺激,记为“+”;(2)比较刺激等于标准刺激时,记为“=”;(3)比较刺激小于标准刺激,记为“-”。当被试在比较时表示怀疑,可记作“?”。差别阈限2luLLDL?=,其中Lu为递减系列中“+”到非“+”反应的中点,Ll为非“-”到“-”反应的中点。
    (3)最小变化法测定绝对阈限产生的误差主要有四种: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为了让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尽可能相互抵消,最小变化法的递增和递减序列要做到数量一致。而练习与疲劳误差可以通过ABBA法进行控制。最小变化法测定差别阈限时,除了上述四种误差,还会产生由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每次呈现的相对关系导致的时空误差,这可用多层次ABBA法进行控制。
    2.恒定刺激法
    恒定刺激法的具体作法如下:(1)主试从预备实验中选出少数刺激,一般是5到7个,刺激最大强度被感觉到的可能性应不低于95%,刺激的最小强度被感觉到的可能性应不高于5%;(2)选定的每种刺激呈现50到200次;(3)刺激呈现的次序事先经随机安排,不让被试知道。用以测量绝对阈限时,则无需标准值;如用以确定差别阈限或等值时,则需包括一个标准值;(4)此法在统计结果时必须求出各个刺激变量引起某种反应(有、无或大、小)的次数,并用直线内插法求出阈限值。在用直线内插法求绝对阈限时,只要将刺激作为横坐标,以正确判断的百分数作为纵坐标,画出曲线。然后再从纵轴的50%处画出与横轴平行的直线,与曲线相交于点a,从点a向横轴画垂线,垂线与横轴相交处就是阈限。在用直线内插法差别阈限时,如要求被试做三类反应,则用直线内插法求得50%的次数被判断比标准刺激大的刺激强度和50%的次数被判断比标准刺激小的刺激强度,两者相间除二便是差别阈限。当只要求被试进行两类反应时,则要选取75%处,作直线内插,再求差别阈限,这种阈限称为75%差别阈限。
    3.平均差误法
    平均差误法的基本程序是呈现一个标准刺激,令被试再造、复制或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它与标准刺激相等,主试则记录每次调节的结果。测定绝对阈限时,只要设定标准刺激为零即可,绝对阈限等于每次调节的均值。而差别阈限NPSEXAEM?Σ=或NSXAEtst?Σ=,其中PSE为每次调节的均值,而St为标准刺激强度。
    在平均差误法实验中,一般要被试自己操纵实验仪器来调整比较刺激,使其与标准刺激相等。这就要产生动作误差,亦即因被试所采用的方式不同而产生误差。若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是相继呈现的,又易产生时间误差。因此,在实验中应加以控制,控制方法依具体实验不同而不同,一般可采用多层次的ABBA法,还可使比较刺激从小到大,从大到小两方面来进行调整,以便控制动作误差等。

  • 第9题:

    填空题
    基于感觉阈限的操作定义,()设计了三种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恒定刺激法和()。这些方法后来被统称为()。

    正确答案: 费希纳、最小变化法、平均差误法、传统心理物理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费希纳定律表明()。
    A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成反比

    B

    判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

    C

    心理量和刺激的物理量的对数成正比

    D

    心理量是刺激的物理量的幂函数


    正确答案: A
    解析: 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1860年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研究刺激的物理量和它所引起的心理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心理量和刺激的物理量的对数成正比,即刺激的强度按对数级数增长,它所引起的心理量的强度却只按算术级数在增长,这就是费希纳定律。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述感觉阈限测量的三种基本方法。

    正确答案: 1.最小变化法
    最小变化法的特点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
    (1)在测定绝对阈限时,递增系列的起点安排在被试基本觉察不到的物理刺激强度范围内;递减系列的起点安排在被试基本觉察到的物理刺激强度范围内。在实验时,每个刺激系列都从起点处沿递增或递减方向,依次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报告表示是否感觉到刺激,若被试感觉“说不准”,则要求其进行猜测。主试以“有”“无”或“+”“一”记录被试的反应。对于递增系列,到被试第一次报告“有”,便停止实验;对于递减系列,到被试第一次报告“无”,停止。然后,先计算每个刺激系列的阈限,即被试者反应转折点处所对应的两个刺激强度的中点,再求出所有系列阈限的均值,便是最后求得的绝对阈限值。
    (2)和绝对阈限的测定不同,用最小变化法测定差别阈限时,每次要呈现两个刺激,让被试比较,一个是强度大小不变的标准刺激,另一个是强度按递增或递减顺序排列的比较刺激。标准刺激在每次比较时都出现,比较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与标准刺激匹配呈现,直到被试的反应发生转折。将被试的报告分为三类反应,
    1)比较刺激大于标准刺激,记为“+”;
    2)比较刺激等于标准刺激时,记为“=”;
    3)比较刺激小于标准刺激,记为“-”。当被试在比较时表示怀疑,可记作“?”。差别阈限2luLLDL?=,其中Lu为递减系列中“+”到非“+”反应的中点,Ll为非“-”到“-”反应的中点。
    (3)最小变化法测定绝对阈限产生的误差主要有四种: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为了让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尽可能相互抵消,最小变化法的递增和递减序列要做到数量一致。而练习与疲劳误差可以通过ABBA法进行控制。最小变化法测定差别阈限时,除了上述四种误差,还会产生由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每次呈现的相对关系导致的时空误差,这可用多层次ABBA法进行控制。
    2.恒定刺激法
    恒定刺激法的具体作法如下:
    (1)主试从预备实验中选出少数刺激,一般是5到7个,刺激最大强度被感觉到的可能性应不低于95%,刺激的最小强度被感觉到的可能性应不高于5%;
    (2)选定的每种刺激呈现50到200次;
    (3)刺激呈现的次序事先经随机安排,不让被试知道。用以测量绝对阈限时,则无需标准值;如用以确定差别阈限或等值时,则需包括一个标准值;
    (4)此法在统计结果时必须求出各个刺激变量引起某种反应(有、无或大、小)的次数,并用直线内插法求出阈限值。在用直线内插法求绝对阈限时,只要将刺激作为横坐标,以正确判断的百分数作为纵坐标,画出曲线。然后再从纵轴的50%处画出与横轴平行的直线,与曲线相交于点a,从点a向横轴画垂线,垂线与横轴相交处就是阈限。在用直线内插法差别阈限时,如要求被试做三类反应,则用直线内插法求得50%的次数被判断比标准刺激大的刺激强度和50%的次数被判断比标准刺激小的刺激强度,两者相间除二便是差别阈限。当只要求被试进行两类反应时,则要选取75%处,作直线内插,再求差别阈限,这种阈限称为75%差别阈限。
    3.平均差误法
    平均差误法的基本程序是呈现一个标准刺激,令被试再造、复制或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它与标准刺激相等,主试则记录每次调节的结果。测定绝对阈限时,只要设定标准刺激为零即可,绝对阈限等于每次调节的均值。而差别阈限NPSEXAEM?Σ=或NSXAEtst?Σ=,其中PSE为每次调节的均值,而St为标准刺激强度。
    在平均差误法实验中,一般要被试自己操纵实验仪器来调整比较刺激,使其与标准刺激相等。这就要产生动作误差,亦即因被试所采用的方式不同而产生误差。若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是相继呈现的,又易产生时间误差。因此,在实验中应加以控制,控制方法依具体实验不同而不同,一般可采用多层次的ABBA法,还可使比较刺激从小到大,从大到小两方面来进行调整,以便控制动作误差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费希纳等人提出了(),揭示了客观刺激量和主观感觉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正确答案: 心理物理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有关费希纳与史蒂文斯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史蒂文斯的定律中,指数大于1,则为正加速曲线
    B.费希纳认为每个最小可觉差在感觉上是相等的
    C.费希纳用跨感觉一交叉匹配法证明了自己的定律
    D.史蒂文斯认为较强的感觉是许多最小可觉差之和

    答案:A,B
    解析:
    史蒂文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费希纳定律:感觉强度的变化和刺激强度的对数变化成正比,即R=K.lgS(故又称费希纳对数定律);史蒂文斯定律:心理量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即S=b.Ia。费希纳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两个假设:①每个最小可觉差在感觉上是相等的。(这也是差别阈限法的基本假设。)②一个较强的感觉是许多最小可觉差之和。还提出了著名的费希纳定律,也称对数定律。史蒂文斯通过数量估计法提出了著名的史蒂文斯定律,也称幂定律。他认为刺激量和感觉量之间为简单的正比关系,指数大于1,则为正加速曲线;小于1,便为负加速曲线。后来,史蒂文斯用跨感觉一交叉匹配法成功检验了幂定律。故选择AB。这两位心理学家以及两种心理物理函数都是十分重要的,每个知识点都应牢记于心。史蒂文斯定律的提出更是成为传统心理物理学向现代心理物理法的转折点。

  • 第14题:

    基于感觉阈限的操作定义,费希纳设计的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包括(  )

    A.最小变化法
    B.恒定刺激法
    C.信号检测论
    D.平均差误法

    答案:A,B,D
    解析:

  • 第15题:

    依据费希纳定律制定的心理量表,采用的方法是()

    A.数量估计法
    B.绝对阈限法
    C.差别阈限法
    D.信号检测法

    答案:C
    解析:
    差别阈限法认为每一个最小可觉差在心理上都是相等的。差别阈限法以最小可觉差作为心理物理量表的等距单位。差别阈限法构建的心理物理量符合以下规律;绝对阈限对了心理物理量表的零点,最小可觉差(差别阈量表的值由绝对阙限以上最小可觉差的总数决定。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理都是运用这种方法制作的心理量表

  • 第16题:

    关于感觉的差别阈限,费希纳(Fechner)定律对韦伯(Weber)定律的发展是基于()的假设

    A韦伯分数是一个常数

    B每个最小可觉差主观相等

    C仅在中等刺激强度范围有效

    D不同感觉系统韦伯分数差异很大


    B

  • 第17题:

    经过许多实验和推导,费希纳把感觉强度和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概括为如下公式(),其中S-感觉强度;C-适用于不同感觉中的每个感官的常数;R-刺激强度;R0-在阈限的刺激强度。

    • A、S=C*log(R/R0)
    • B、S=C*log(R/R1)
    • C、C=S*log(R/R0)

    正确答案:A

  • 第18题:

    差别阈限与原刺激量的比是个常数,这个定律叫:() 

    • A、 费希纳定律
    • B、 韦伯定律
    • C、 格拉斯曼定律
    • D、 韦伯-费希纳定律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基于感觉阈限的操作定义,()设计了三种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恒定刺激法和()。这些方法后来被统称为()。


    正确答案:费希纳、最小变化法、平均差误法、传统心理物理法

  • 第20题:

    问答题
    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的研究中,创造了哪三种心理测量方法?

    正确答案: 均差法、正误法和最小察觉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关于感觉的差别阈限,费希纳定律对韦柏定律的发展是基于()的假设。
    A

    韦柏分数是一个常数

    B

    每个最小可觉差主观相等

    C

    仅在中等刺激强度范围有效

    D

    不同感觉系统韦柏分数差异很大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费希纳定律表明(  )。(2003年8月三级真题)
    A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成反比

    B

    判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

    C

    心理量和刺激的物理量的对数成正比

    D

    心理量是刺激的物理量的幂函数


    正确答案: D
    解析: 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1860年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研究刺激的物理量和它所引起的心理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感觉强度和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即刺激的强度按对数级数增长,它所引起的心理强度却只按算术级数在增长,这就是费希纳定律。

  • 第23题:

    单选题
    差别阈限与原刺激量的比是个常数,这个定律叫:()
    A

     费希纳定律

    B

     韦伯定律

    C

     格拉斯曼定律

    D

     韦伯-费希纳定律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