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以启动效应为基础的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是”相关问题
  • 第1题:

    结合实际(举例)谈谈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


    答案:
    解析:
    (1)内隐社会认知的定义和特征。“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格林沃德提出的,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如用自我报告法或内省法),但是这一经验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依然具有潜在影响的认知现象。它是一种深层的、复杂的社会认知活动,是认知主体不需要努力无意识的操作过程。它具有如下四点鲜明特征:①社会性。它是对人及人际关系等社会对象的认知,这一过程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②积淀性。作为一种社会认知结构,它是已有的社会历史事件和生活经验长期积累的结果。③无意识性。它的发生和发展是一种自动的、无意识的操作过程。④启动性。个体的过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结果,会对新的对象的认知加工产生影响。(2)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由于内隐社会认知的活动脱离了意识的控制,直接测量法已无法证明内隐认知过程的存在。为此,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所采用的是间接测量的技术和方法。①投射测验法。如让被试根据一幅抽象的图片、照片或抽象的刺激讲故事或进行联想式描述,可以获得被试本人不自觉的很多内隐心理内容。斯普兰格发现,用投射测验法测量的成就动机比用问卷法有更高的预测效度。②补笔法。即在被试学习一系列单词后,主试给被试提供单词的缺笔词,要求被试把心中想到的单词填写出来。吉尔伯特用补笔法揭示了内隐刻板种族印象的存在。③阂下条件法。主试给被试迅速呈现一组富有感情色彩(愉快/不愉快)的刺激物,然后呈现中性刺激物,测查其是否对原来的中性刺激做出了情感性判断。④反应时法。由被试完成判断任务的反应时差异,来考察其内隐社会认知的效应。⑤格林沃德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内隐联想测验(简称IAT),并以其创新性和有效性迅速奠定了作为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新范式的地位。IAT测验是一组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以反应时差异为指标来测量概念间内在的联系强度,从而间接反映个体的内隐心理倾向。IAT测验的方法学基础是心理学中的启动效应。启动效应是指先前呈现的刺激,对随后呈现的刺激或与其相关的某种刺激进行加工时所产生的易化现象。在IAT测验中,要求被试对目标概念与属性概念作出同一反应。那么,当这两个概念之间联系紧密或者相容时,被试对于这两个概念作出同一反应的反应时就较短,而如果两个概念联系不紧密或者不相容,反应所需要的反应时就较长。完成两类任务的反应时差异称为IAT效应。IAT效应是目前衡量概念之间联系程度的关键指标。

  • 第2题:

    内隐联想测验是对(  )进行测量

    A.内隐社会认知
    B.内隐记忆
    C.无意识想象
    D.无意识推理

    答案:A
    解析:

  • 第3题:

    内隐社会认知具有的特征包括

    A.社会性
    B.积淀性
    C.无意识性
    D.启动性

    答案:A,B,C,D
    解析:
    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的经验(如用自我报告法或内省法),但这一经验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依然具有潜在影响的认知现象。它是一种深层的、复杂的社会认知活动,是认知主体不需努力的、无意识的操作过程。它具有的特征包括: (1)社会性。它是对人及人际关系等社会对象的认知,这一过程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2)积淀性。作为一种社会认知结构,它是已有的社会历史事件和生活经验长期积累的结果。 (3)无意识性。它的发生和发展是一种自动的、无意识的操作过程。 (4)启动性。个体的过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结果,会对新的对象的认知加工产生影响。

  • 第4题:

    社会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是指社会研究的()

    • A、具体方法
    • B、研究方式
    • C、具体技术
    • D、方法论

    正确答案:D

  • 第5题:

    内隐社会认知


    正确答案: 即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行为者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已潜在地对行为者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

  • 第6题:

    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领域。


    正确答案: 内隐社会认知是指人对各种刺激的内隐加工过程,即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行为者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已潜在地对行为者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内隐态度、内隐自尊及内隐刻板印象等是目前研究较多的内隐社会认知课题。
    内隐态度,即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痕迹,它潜在地影响个体对社会客体的情感、认识和行为。内隐态度的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内容:晕轮效应,即个体将社会对象的某一特性扩散到整体的心理现象;纯粹接触效应,个体对特定事物的接触频率与喜爱程度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
    内隐自尊是指对同自我相关或不相关联的事物做出评价时,通过内省而不能确认的一种自我态度效应,并且效应的方向通常是:当事物与自我建立了联系,个体就会对这些事物产生积极的评价。
    内隐刻板印象,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刻板印象中也含有无意识的成分,这些成分就构成了内隐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内隐刻板印象是调节着某个社会范畴所具有的属性中无法内省辨认(或不能准确辨认)的过去经验的痕迹。

  • 第7题:

    内隐社会认知主要包括()

    • A、刻板印象
    • B、内隐态度
    • C、内隐自尊
    • D、内隐人格

    正确答案:A,B,C

  • 第8题:

    问答题
    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领域。

    正确答案: 内隐社会认知是指人对各种刺激的内隐加工过程,即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行为者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已潜在地对行为者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内隐态度、内隐自尊及内隐刻板印象等是目前研究较多的内隐社会认知课题。
    内隐态度,即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痕迹,它潜在地影响个体对社会客体的情感、认识和行为。内隐态度的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内容:晕轮效应,即个体将社会对象的某一特性扩散到整体的心理现象;纯粹接触效应,个体对特定事物的接触频率与喜爱程度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
    内隐自尊是指对同自我相关或不相关联的事物做出评价时,通过内省而不能确认的一种自我态度效应,并且效应的方向通常是:当事物与自我建立了联系,个体就会对这些事物产生积极的评价。
    内隐刻板印象,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刻板印象中也含有无意识的成分,这些成分就构成了内隐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内隐刻板印象是调节着某个社会范畴所具有的属性中无法内省辨认(或不能准确辨认)的过去经验的痕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领域。

    正确答案: 内隐社会认知是指人对各种刺激的内隐加工过程,即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行为者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已潜在地对行为者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内隐态度、内隐自尊及内隐刻板印象等是目前研究较多的内隐社会认知课题。
    内隐态度,即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痕迹,它潜在地影响个体对社会客体的情感、认识和行为。内隐态度的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内容:晕轮效应,即个体将社会对象的某一特性扩散到整体的心理现象;纯粹接触效应,个体对特定事物的接触频率与喜爱程度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
    内隐自尊是指对同自我相关或不相关联的事物做出评价时,通过内省而不能确认的一种自我态度效应,并且效应的方向通常是:当事物与自我建立了联系,个体就会对这些事物产生积极的评价。
    内隐刻板印象,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刻板印象中也含有无意识的成分,这些成分就构成了内隐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内隐刻板印象是调节着某个社会范畴所具有的属性中无法内省辨认(或不能准确辨认)的过去经验的痕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多选题
    内隐社会认知主要包括:()
    A

    刻板印象

    B

    内隐态度

    C

    内隐自尊

    D

    内隐人格


    正确答案: D,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多选题
    社会工作研究是使用社会研究的方法和程序,收集、分析与社会福利和社会工作有关的资料,以协助达成社会工作的目标,社会工作研究可细化为()类型。
    A

    本体知识的基础研究

    B

    基础理论的整体研究

    C

    基础理论的本体研究

    D

    本体知识的整体研究

    E

    本体知识的部分研究


    正确答案: A,B
    解析: 社会工作研究的类型。

  • 第12题:

    单选题
    社会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是指社会研究的()
    A

    具体方法

    B

    研究方式

    C

    具体技术

    D

    方法论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A.词干补笔法
    B.投射法
    C.IAT
    D.人种志

    答案:A,B,C
    解析:
    社会心理;社会思维;内隐社会认知。 词干补笔法是先让被试学习一列单词,然后给被试提供单词的缺笔词,要求被试把心中首先想到的单词填出来。投射法就是让被试者通过~定的媒介建立起自己的想象世界,在无拘束的情境中,显露出其个性特征的一种个性测试方法。内隐联想测验(简称IAT)是以启动效应为方法学基础,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一种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继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测量的方法。人种志是指通过在自然情境中以局外人的立场去观察、描述、判断和解释,从而获得对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中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行为及其意义的整体理解。

  • 第14题:

    序列反应时任务试图证明(  )的存在

    A.内隐社会认知
    B.阈下知觉
    C.序列学习
    D.内隐学习

    答案:D
    解析:

  • 第15题:

    社会工作研究是使用社会研究的方法和程序,收集、分析与社会福利和社会工作有关的资料,以协助达成社会工作的目标,社会工作研究可细化为()类型。

    A:本体知识的基础研究
    B:基础理论的整体研究
    C:基础理论的本体研究
    D:本体知识的整体研究
    E:本体知识的部分研究

    答案:B,D,E
    解析:
    考点:社会工作研究的类型。

  • 第16题:

    简述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领域。


    正确答案: 内隐社会认知是指人对各种刺激的内隐加工过程,即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行为者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已潜在地对行为者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内隐态度、内隐自尊及内隐刻板印象等是目前研究较多的内隐社会认知课题。
    内隐态度,即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痕迹,它潜在地影响个体对社会客体的情感、认识和行为。内隐态度的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内容:晕轮效应,即个体将社会对象的某一特性扩散到整体的心理现象;纯粹接触效应,个体对特定事物的接触频率与喜爱程度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
    内隐自尊是指对同自我相关或不相关联的事物做出评价时,通过内省而不能确认的一种自我态度效应,并且效应的方向通常是:当事物与自我建立了联系,个体就会对这些事物产生积极的评价。
    内隐刻板印象,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刻板印象中也含有无意识的成分,这些成分就构成了内隐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内隐刻板印象是调节着某个社会范畴所具有的属性中无法内省辨认(或不能准确辨认)的过去经验的痕迹。

  • 第17题:

    论述内隐学习的研究方法


    正确答案: 内隐学习的研究方法,和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在逻辑上是吻合的——通过两种任务来对应意识或无意识主导的过程,借由实验性分离考察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各自特征。主要的方法如下:
    (1)人工语法范式是内隐学习最早和最重要的研究范式,是由雷伯(1967)首次提出的。它特点在于:以一套复杂的“语法”规则为核心,作为实验中被试通过内隐学习预期能够习得的知识;而被试是否发生内隐学习,是从分类操作任务的表现来衡量的。
    在实验中,记忆组被试首先对限定状态语法生成的字符串进行记忆,然后得知这些字符串的顺序中存在着复杂规则,并要求他们对语法字符串和非语法字符串进行分类。在最初的研究中,雷伯发现被试记忆的字符串越多,对新字符串进行分类就越容易。同时,记忆组被试成绩高于规则发现组(即有意识学习条件)的被试,且记忆组的分类操作水平远远高于其外显言语报告反映的语法知识所能解释的范围,因而限定状态语法的学习是内隐的。人工语法的局限在于:通过语法图产生的字符串总是一次性呈现给被试,难以模拟那些顺序地发生在时间轴线
    上,具有方向性的前后关系规则,如自然语言现象。
    (2)序列学习范式,在实验中呈现先后顺序上具有规则的刺激模式,并考察被试是否发生对序列规则的内隐学习。序列学习范式的变式众多,其中有三项任务最具典型意义。
    a.序列反应时任务,由尼森和比勒姆首创。实验中被试面对四个小灯,在灯亮起后尽快按键反应。灯亮起的顺序符合一定的序列规则。结果随着练习的增多,被试的反应时会逐渐下降;此时若将刺激的序列规则改变为随机序列,那么反应时就会大幅上升;而如果再次将刺激序列变为原先的序列规则,反应时就相应地回到原先较快的水平上。这说明被试的反应时下降是由于习得了序列结构规则使反应得以易化。
    b.矩阵扫描任务,是由利维基等设计并提出的。在实验中,屏幕分为四个象限,要求被试检测目标数字在哪个象限出现。每7次试验为一组,每组中前6次试验里,屏幕上只出现目标数字;而在第7次试验中,有35个干扰项目伴随着目标数字一起出现,目标数字的位置包含一定的序列规则。此时的序列规则比序列反应时任务复杂,被试不太可能外显获得规则。但实验结果和序列反应时相近:被试的反应速度和正确率稳步而缓慢地提高;大量练习之后,如果改变前几次试验和第7次试验间的推断关系,正确率和反应速度就大幅下降。被试对推断规则知识的获得是矩阵扫描任务操作速度提高的原因,而这些知识无法在意识层面为被试所接近,因而对预测规则的学习是内隐的。
    c.序列预测任务,库什那、克雷尔曼斯和雷伯首先将序列预测任务作为内隐学习的测量工具。他们的实验要求被试在观察了顺序呈现的5个项目后,预测第6个项目可能出现的位置。每个项目可能出现的位置有三个,第6个项目出现的位置可以由第2和第4个项目出现的位置推断出来。由于无关项目较多,并且需注意到项目间的特定关系才能准确进行预测,所以序列预测任务所使用的规则也属于复杂规则,不易外显获得。实验发现被试接受多次符合上述规则的预测试验后,预测的正确率越来越高;但是改变原有的规则后正确率又跌到随机水平,但是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多,预测正确率也像阶段1中那样稳步上升;让被试在第6个项目位置随机的条件下进行972次预测试验,预测正确率却始终维持在随机水平。这说明被试对预测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可见,被试对序列结构的习得是内
    隐的。
    (3)复杂系统控制范式,最先由布罗德本特引入内隐学习领域。他要求被试对城市交通运输系统进行控制,通过改变两辆车之间的始发间隔时间和停车费来控制每辆车的乘车人数和空的车位数。整个交通运输系统基于两个公式。实验中被试的外显知识是由一系列选择题测得。结果发现,尽管被试操纵系统的能力在逐渐改善,但是被试回答选择题的能力却没有改善。所以,被试在进行此类复杂系统控制时,他们的知识获得是内隐的、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此后,拜瑞和布罗德本特和设计了两个类似的复杂系统控制任务:糖生产任务和人际交互任务,被试也表现出内隐学习。
    (4)信号检测范式,它考虑的仍然是内隐学习测验中常用的分类操作任务,其操作在形式上类似于信号和噪音的辨别任务,只不过这种分辨在内容上是要把符合规则的刺激与不符合规则的刺激分开。传统的反应指标——正确率可以反映被试内隐学习的效果,但是信号检测论的引入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将分辨力指标与反应倾向指标区分开,或许能为内隐学习效果的度量提供更有效的尺度。以往信号检测论常常用于再认实验,也在内隐记忆的研究中得到应用,现在将这种方法运用于内隐学习领域,有可能为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提供一个交汇点。β受被试情绪、动机、意志、态度、利害得失等因素影响,β值的稳定性验证了内隐学习是一个不受诸如动机、意志等意识因素的干扰的学习过程,在内隐学习过程中,心理状态波动甚微,相当稳定。
    综上,内隐学习不同的研究方法分别注重对不同规则、在不同情境下的内隐学习的研究。这些研究方法,基本上还是处于任务分离逻辑的阶段。而加工分离在内隐学习研究中的尝试,将是今后该领域研究方法发展的新方向之一。

  • 第18题:

    下列属于格林沃德等人指出的内隐社会认知具有的特征为()

    • A、启动性
    • B、意识性
    • C、积淀性
    • D、社会性

    正确答案:A,C,D

  • 第19题:

    内隐社会认知是指人对各种刺激的内隐加工过程,即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行为者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已潜在地对行为者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类似的内隐加工包含于社会认知的方方面面,()、()及()等是目前研究较多的内隐社会认知课题。


    正确答案:内隐态度、内隐自尊、内隐刻板印象

  • 第20题:

    名词解释题
    内隐社会认知

    正确答案: 即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行为者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已潜在地对行为者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多选题
    下列属于格林沃德等人指出的内隐社会认知具有的特征为()
    A

    启动性

    B

    意识性

    C

    积淀性

    D

    社会性


    正确答案: D,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填空题
    内隐社会认知是指人对各种刺激的内隐加工过程,即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行为者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已潜在地对行为者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类似的内隐加工包含于社会认知的方方面面,()、()及()等是目前研究较多的内隐社会认知课题。

    正确答案: 内隐态度、内隐自尊、内隐刻板印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论述内隐学习的研究方法

    正确答案: 内隐学习的研究方法,和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在逻辑上是吻合的——通过两种任务来对应意识或无意识主导的过程,借由实验性分离考察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各自特征。主要的方法如下:
    (1)人工语法范式是内隐学习最早和最重要的研究范式,是由雷伯(1967)首次提出的。它特点在于:以一套复杂的“语法”规则为核心,作为实验中被试通过内隐学习预期能够习得的知识;而被试是否发生内隐学习,是从分类操作任务的表现来衡量的。
    在实验中,记忆组被试首先对限定状态语法生成的字符串进行记忆,然后得知这些字符串的顺序中存在着复杂规则,并要求他们对语法字符串和非语法字符串进行分类。在最初的研究中,雷伯发现被试记忆的字符串越多,对新字符串进行分类就越容易。同时,记忆组被试成绩高于规则发现组(即有意识学习条件)的被试,且记忆组的分类操作水平远远高于其外显言语报告反映的语法知识所能解释的范围,因而限定状态语法的学习是内隐的。人工语法的局限在于:通过语法图产生的字符串总是一次性呈现给被试,难以模拟那些顺序地发生在时间轴线
    上,具有方向性的前后关系规则,如自然语言现象。
    (2)序列学习范式,在实验中呈现先后顺序上具有规则的刺激模式,并考察被试是否发生对序列规则的内隐学习。序列学习范式的变式众多,其中有三项任务最具典型意义。
    a.序列反应时任务,由尼森和比勒姆首创。实验中被试面对四个小灯,在灯亮起后尽快按键反应。灯亮起的顺序符合一定的序列规则。结果随着练习的增多,被试的反应时会逐渐下降;此时若将刺激的序列规则改变为随机序列,那么反应时就会大幅上升;而如果再次将刺激序列变为原先的序列规则,反应时就相应地回到原先较快的水平上。这说明被试的反应时下降是由于习得了序列结构规则使反应得以易化。
    b.矩阵扫描任务,是由利维基等设计并提出的。在实验中,屏幕分为四个象限,要求被试检测目标数字在哪个象限出现。每7次试验为一组,每组中前6次试验里,屏幕上只出现目标数字;而在第7次试验中,有35个干扰项目伴随着目标数字一起出现,目标数字的位置包含一定的序列规则。此时的序列规则比序列反应时任务复杂,被试不太可能外显获得规则。但实验结果和序列反应时相近:被试的反应速度和正确率稳步而缓慢地提高;大量练习之后,如果改变前几次试验和第7次试验间的推断关系,正确率和反应速度就大幅下降。被试对推断规则知识的获得是矩阵扫描任务操作速度提高的原因,而这些知识无法在意识层面为被试所接近,因而对预测规则的学习是内隐的。
    c.序列预测任务,库什那、克雷尔曼斯和雷伯首先将序列预测任务作为内隐学习的测量工具。他们的实验要求被试在观察了顺序呈现的5个项目后,预测第6个项目可能出现的位置。每个项目可能出现的位置有三个,第6个项目出现的位置可以由第2和第4个项目出现的位置推断出来。由于无关项目较多,并且需注意到项目间的特定关系才能准确进行预测,所以序列预测任务所使用的规则也属于复杂规则,不易外显获得。实验发现被试接受多次符合上述规则的预测试验后,预测的正确率越来越高;但是改变原有的规则后正确率又跌到随机水平,但是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多,预测正确率也像阶段1中那样稳步上升;让被试在第6个项目位置随机的条件下进行972次预测试验,预测正确率却始终维持在随机水平。这说明被试对预测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可见,被试对序列结构的习得是内
    隐的。
    (3)复杂系统控制范式,最先由布罗德本特引入内隐学习领域。他要求被试对城市交通运输系统进行控制,通过改变两辆车之间的始发间隔时间和停车费来控制每辆车的乘车人数和空的车位数。整个交通运输系统基于两个公式。实验中被试的外显知识是由一系列选择题测得。结果发现,尽管被试操纵系统的能力在逐渐改善,但是被试回答选择题的能力却没有改善。所以,被试在进行此类复杂系统控制时,他们的知识获得是内隐的、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此后,拜瑞和布罗德本特和设计了两个类似的复杂系统控制任务:糖生产任务和人际交互任务,被试也表现出内隐学习。
    (4)信号检测范式,它考虑的仍然是内隐学习测验中常用的分类操作任务,其操作在形式上类似于信号和噪音的辨别任务,只不过这种分辨在内容上是要把符合规则的刺激与不符合规则的刺激分开。传统的反应指标——正确率可以反映被试内隐学习的效果,但是信号检测论的引入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将分辨力指标与反应倾向指标区分开,或许能为内隐学习效果的度量提供更有效的尺度。以往信号检测论常常用于再认实验,也在内隐记忆的研究中得到应用,现在将这种方法运用于内隐学习领域,有可能为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提供一个交汇点。β受被试情绪、动机、意志、态度、利害得失等因素影响,β值的稳定性验证了内隐学习是一个不受诸如动机、意志等意识因素的干扰的学习过程,在内隐学习过程中,心理状态波动甚微,相当稳定。
    综上,内隐学习不同的研究方法分别注重对不同规则、在不同情境下的内隐学习的研究。这些研究方法,基本上还是处于任务分离逻辑的阶段。而加工分离在内隐学习研究中的尝试,将是今后该领域研究方法发展的新方向之一。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