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比较频率理论、共鸣理论、行波理论和神经齐射理论的基本观点。”相关问题
  • 第1题:

    以下关于神经齐射理论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

    A.是由冯?贝克西提出
    B.可以对5 000赫兹以下的声音进行频率分析
    C.对于5 000赫兹以上的频率,神经齐射理论无法解释
    D.神经纤维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

    答案:B,C,D
    解析:
    神经齐射理论是由韦弗尔提出的,当声音低于400赫兹以下时,听神经的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对它作出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发放频率,它们联合“齐射”,就可以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用齐射原则可以对5 000赫兹以下的声音进行频率分析,声音频率超过5000赫兹,位置理论是对频率进行编码的唯一基础。因此,对于5 000赫兹以上的频率,神经齐射理论无法解释。

  • 第2题:

    阐述注意的过滤器理论、衰减器理论以及后期选择理论的基本观点并对这些观点进行比较。


    答案:
    解析:
    (1)过滤器理论的基本观点1958年,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 Broadbent)提出了过滤器理论。布罗德本特认为,神经系统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这样就需要一个过滤器对信息进行选择,只选择较少的信息进入高级的分析阶段,其他信息被完全阻断在外。过滤器的工作方式是“全或无”的。这种理论又叫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2)衰减理论特瑞斯曼( Treisman,1964)提出了注意的衰减理论。这一理论承认过滤器的存在,但认为过滤器并不是按照“全或无”的方式工作。它既允许信息从注意的通道中通过,也允许信息从没有注意的通道中通过,只是后者受到衰减,强度减弱了。即信息经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丧失。特瑞斯曼指出,不同刺激的激活阈限是不同的。有些刺激对人有重要意义,它们的激活阈限低,容易激活。当它们出现在非追随耳时,也容易被人们所接受。(3)后期选择理论后期选择理论是由多伊奇( Deutsch)等人于1963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器或衰减器之前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因此选择是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后期选择理论也称为反应选择模型。后期选择理论认为,过滤器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这种选择的标准是刺激对人的重要性,反应重要的,不反应不重要的。(4)三种观点的比较①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的不同之处过滤器模型强调单通道和全或无的工作方式,而衰减模型通过引用阈限的概念强调初级分析的通道选择和信号衰减作用,显得比过滤器模型更有弹性。②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的共同之处第一,两种模型的根本出发点是一样的,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是有限的,必须通过过滤予以调节。第二,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都认为注意发生在对信息初级分析和高级意义分析之间。换言之就是因为有了注意所以才有知觉,才有了对刺激信息的意义的获得,注意的选择是知觉性质的。因此,过滤器和衰减模型都属于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③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与注意的反应选择模型的区别注意的知觉选择模型与注意的反应选择模型的根本不同在于两者认为注意发生的位置不同。知觉选择模型认为注意发生在觉察阶段与识别阶段之间,反应选择模型则认为注意发生在识别阶段与复述阶段之间。 注意的过滤器理论、衰减理论以及注意的后期选择模型都是探讨注意的选择功能,探讨注意在信息加工时起什么作用。

  • 第3题:

    关于听觉的神经齐射理论的正确描述有(  )

    A.该理论由韦弗尔提出
    B.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Hz以下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
    C.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对频率高的声音单独作出反应,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
    D.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发放频率,它们联合“齐射”,就可以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

    答案:A,B,C,D
    解析:
    韦弗尔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赫兹以下时,听觉神经个别纤维的反应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做出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反应频率,它们联合“齐射”,就可反应 频率较高的声音。用齐射原则可以对5000赫兹以下的声音进行频率分析。当声音频率超过5000赫兹,位置理论是对频率进行编码的唯一基础。

  • 第4题:

    (  )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A.听觉频率理论
    B.听觉共鸣理论
    C.听觉行波理论
    D.听觉神经齐射理论

    答案:A
    解析:
    频率理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是按相同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人耳基底膜不能做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这是和人耳能够接受超过1000赫兹以上的声音不相符合的。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 第5题:

    阐述动机的本能理论、驱力理论、唤醒理论和诱因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进行比较。


    答案:
    解析:
    (1)动机的本能理论的观点动机最早是由本能的概念引入心理学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下,许多心理学家相信,人的大部分行为是由本能控制的。本能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由遗传固定下来的一种不学而能的行为模式,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 1890)提出,人的行为依赖于本能的指引,人除了具有与动物一样的生物本能外,还具有社会本能,如爱、社交、同情、诚实等。美国心理学家麦独孤( 1926)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本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以本能为基础的;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本能具有能量、行为和目标指向三个成分;个人和民族的性格与意志也是由本能逐渐发展而形成的。他认为人类有18种本能,如逃避、拒绝、好奇心、好斗、获取、自信、生殖、合群性、自卑、建设等。(2)动机的驱力理论的观点20世纪20年代武德沃斯提出了行为因果机制的驱力概念,以代替本能概念。所谓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如食物的需要、性的需要、逃避痛苦的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或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后来,赫尔(1943)提出了驱力减少理论。他假定个体要生存就有需要。需要产生驱力。驱力是一种动机结构,它供给机体力量或能量,使需要得到满足,进而减少驱力。赫尔的理论适用于解释生物机能,如吃、喝、睡眠和性行为等。剥夺食物会产生饿(驱力),它推动个体寻找食物和产生吃的行为,进而使驱力下降。以后,赫尔又提出,人类的行为主要是由习惯来支配的,而不是由生物驱力支配的。他强调经验和学习在驱力形成中的作用,认为学习对机体适应环境有重要意义。驱力给行为提供能量,而习惯决定着行为的方向。赫尔认为,有些驱力来自内部刺激,不需要习得,称为原始驱力;有些驱力来自外部刺激,是通过学习得到的,称为获得性驱力。(3)动机的唤醒理论的基本观点人类的活动常常不是为了减少驱力,而是要增加驱力,如努力探究新的环境、参加惊险竞技比赛等。针对人类的这种行为,赫布( 1949)和柏林(1960)等人提出了唤醒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们总是被唤醒,并维持着生理激活的一种最佳水平,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对唤醒水平的偏好是决定个体行为的一个因素。一般来讲,个体偏好中等强度的刺激水平,因为它能引起最佳的唤醒水平,而对于过低或过高的刺激,个体是不喜欢的。(4)动机的诱因理论的基本观点驱力理论强调个体的活动来自内在的动力,它忽略了外在环境在引发行为上的作用。针对这种缺陷,人们提出了诱因概念。诱因( inducement)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或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例如,诱人的美食激发人的进食欲望,漂亮的时装引起人的购买欲,挑战性的任务激发人的成就需要。诱因可以是物质的,如食物、时装等;也可以是复杂的事件和情境,如获得名誉、地位等。凡是人们希望得到的、有吸引力的刺激都可能成为诱因。诱因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有吸引力的刺激物称为积极诱因;个体回避的刺激物(如痛苦、贫困、失败等)称为消极诱因。(5)四种观点的比较本能理论从进化的角度解释动机。驱力理论和唤醒理论都从生理的角度解释动机,前者强调人类的活动是为了降低驱力,后者强调人类的活动是为了增加驱力。诱因理论从外部因素的角度解释动机。 动机包括三种成分——需要、诱因和认知调节,不同的动机理论从动机的不同成分入手关注动机产生的原因。

  • 第6题:

    5000HZ以下的声音的听觉机制主要由下列哪种理论解释?()

    • A、音频说
    • B、地点说
    • C、拮抗说
    • D、神经齐射理论

    正确答案:D

  • 第7题:

    听觉理论中,基底膜整体振动时不同的部位最敏感的振动频率不同,因而在不同的频率声波中,耳蜗基底膜上不同位置具有不同的作用所表述的是以下哪一理论()

    • A、共振理论
    • B、位置理论
    • C、频率理论
    • D、行波理论

    正确答案:B

  • 第8题:

    以下属于视知觉理论的是()。

    • A、神经元活动匹配理论
    • B、图像识别理论
    • C、特异化理论
    • D、行波理论

    正确答案:B

  • 第9题:

    ()适合解释5000Hz以上的高频。

    • A、频率理论
    • B、共鸣理论
    • C、新位置理论
    • D、神经齐射理论

    正确答案:C

  • 第10题:

    单选题
    关于痛觉有许多理论,其中较有影响的包括强度理论、模式理论、专一性理论、()理论和神经生物学理论。
    A

    频率

    B

    位置

    C

    齐射

    D

    闸门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多选题
    听觉理论有().
    A

    空间频率理论

    B

    位置理论

    C

    行波学说

    D

    共振假说


    正确答案: A,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听觉理论中,基底膜整体振动时不同的部位最敏感的振动频率不同,因而在不同的频率声波中,耳蜗基底膜上不同位置具有不同的作用所表述的是以下哪一理论()
    A

    共振理论

    B

    位置理论

    C

    频率理论

    D

    行波理论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下列有关听觉理论说法正确的是( )

    A.频率理论强调基底膜不同部位的神经纤维的长度对辨别音调的作用
    B.共鸣理论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 HZ时,听神经的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
    C.行波理论认为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入耳因而得以实现对不同频率的分析
    D.神经齐射理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震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

    答案:C
    解析:
    选项A是对共鸣理论的描述;选项B是对神经齐射理论的描述;选项D是对频率理论的描述。

  • 第14题:

    比较情绪的外周理论与情绪的认知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
    解析:
    (1)情绪外周理论的观点心理学家詹姆斯和生理学家兰格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内容相同的被后人称为情绪的外周理论的观点,即詹姆斯一兰格学说。他们都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詹姆斯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在詹姆斯看来,人们由于哭泣而悲伤,由于打斗而愤怒等。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特别与血管变化有关。植物神经系统支配作用加强,血管舒张,于是产生愉快的情绪;植物神经系统作用减弱,血管收缩或器官痉挛,于是体验到了恐惧。因此,他认为情绪决定于血管受神经支配的状态、血管容积的改变以及对它的意识。詹姆斯和兰格理论的基本观点相同,他们都认为情绪是对身体生理变化的知觉,生理变化在情绪产生中是第一位的,个体的情绪直接由生理变化引起。(2)情绪的认知理论的观点情绪的认知理论有阿诺德的“评定一兴奋”说、沙赫特一辛格的情绪二因素理论和拉扎勒斯的认知一评价理论。①阿诺德的“评定一兴奋”说。阿诺德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评定一兴奋学说。该理论认为刺激的情境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一评估一情绪。同一刺激,由于人对它的评估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阿诺德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对刺激情境评定的结果,是大脑皮层兴奋的结果,因此她的学说被称为评定一兴奋学说。该学说认为,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传送至丘脑,在此更换神经元,之后 继续上传到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刺激得到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态度。这种态度通过外导神经将皮层的冲动传至丘脑的交感神经,将兴奋发放到血管或内脏,所产生的变化使其获得感觉。这种从外周来的反馈信息,在大脑皮层被评价,使纯粹的认识经验转化为被感受到的情绪。②沙赫特一辛格的情绪二因素理论。该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的。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情绪经验来源于对刺激情境和自身生理唤醒的两方面的认知。真正的情绪体验是由对生理唤醒状态赋予的“标记”决定的。这种标记的赋予是一种认知过程。个体利用过去的经验和当前环境中的信息对自身的唤醒状态做出合理的解释,正是这种解释决定着产生怎样的情绪,情绪的产生关键取决于认知因素。③拉扎勒斯的认知一评价理论。拉扎勒斯( 1970)认为在情绪活动中,人需要对刺激事件与自己的关系进行不断的评价。这种评价包括三个层次:初评价:确定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程度。如认为对自己有贬低和攻击性,就会出现发怒的情绪。这对个体的生存和适应很重要。次评价: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反应行为,在做出反应之前需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怎样做出合适的反应。再评价:评价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这是一种反馈性的行为,必要时要改变自己的行为反应。(3)情绪的外周理论和认知理论的比较詹姆斯和兰格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植物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作用,因而受到批评。总的来说,情绪的认知理论强调大脑中枢的认知过程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其中阿诺德的“评定一兴奋”说强调认知过程对情绪的生理唤醒和主观体验的影响,沙赫特一辛格的情绪二因素理论强调对情境和生理唤醒的认知影响主观体验,拉扎勒斯的认知一评价理论强调情绪反映了刺激事件对于个人的意义。 不同的情绪理论探讨了主观体验、生理唤醒、认知过程之间的关系。

  • 第15题:

    能够对1000Hz以下频率声音的分析进行合理解释的理论是

    A.频率理论
    B.共鸣理论
    C.行波理论
    D.神经齐射理论

    答案:A,D
    解析:
    频率理论只能解释人耳对1 000Hz以下声音的频率分析,因为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 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神经齐射理论是对频率理论的修正,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Hz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做出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发放频率,它们联合“齐射”就可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该理论的提出者韦弗尔指出,用齐射原则可以对5 000Hz以下的声音进行频率分析。行波理论和共鸣理论都属于位置理论,强调不同位置对不同声音频率的敏感性不同,这两种理论对于低于500Hz以下的声音频率的分析无法解释,因为当声音频率低于500Hz时,它在基底膜各个部位引起了相同的运动。

  • 第16题:

    当声音频率大于5000Hz时,(  )是唯一可行的理论解释

    A.频率理论
    B.共鸣理论
    C.行波理论
    D.神经齐射理论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不同的听觉理论和它们的适用范围的理解和掌握。人耳可以听到的频率范围为20~16000赫兹。这么大的频率范围,单一的听觉理论是无法很好地解释的。按照频率从低到高,适用的理论分别为:①频率理论:该理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连接卵圆窗的镫骨每次振动频率与声音的振动频率相同。人耳基底膜不能做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因此该理论可以解释1000赫兹以下的声音的产生机制。②神经齐射理论:该理论认为,虽然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反应频率,无法对高频率的声音编码,但是它们联合“齐射”,就可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用齐射原则可以对5000赫兹以下的声音进行频率分析。③行波理论:该理论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之逐渐增高。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即镫骨处),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分析。但行波理论也不能解释5000赫兹以上的声音的产生机制。④位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像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不同的声音引起不同部位上最大振动。当声音频率超过5000赫兹,位置理论是对频率进行编码的唯一基础。故本题的答案为B。

  • 第17题:

    目前解释产生错觉的理论主要有(  )

    A.眼动理论
    B.神经抑制作用理论
    C.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
    D.共鸣理论

    答案:A,B,C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于错觉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目前对错觉的产生有三种解释:①眼动理论。该理论认为,我们在知觉几何图形时,眼睛总是沿着图形的轮廓或线条做有规律的扫描运动。当人们扫描图形的某些特定部分时,由于周围轮廓的影响,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造成取样误差,因而产生各种知觉的错误。②神经抑制作用理论。该理论认为,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视网膜的侧抑制过程改变了由轮廓所刺激的细胞的活动,因而使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结果,人们看到的轮廓发生了相似的位移,引起几何图形和方向的各种错觉。③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这种理论认为,错觉具有认知方面的根源。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人们把知觉三维世界的这一特点自觉、不自觉地应用在知觉平面物体时,就会引起错觉。

  • 第18题:

    关于痛觉有许多理论,其中较有影响的包括强度理论、模式理论、专一性理论、()理论和神经生物学理论。

    • A、频率
    • B、位置
    • C、齐射
    • D、闸门

    正确答案:D

  • 第19题:

    听觉理论有().

    • A、空间频率理论
    • B、位置理论
    • C、行波学说
    • D、共振假说

    正确答案:A,B,C,D

  • 第20题:

    关于声音频率分析的机制主要有两种观点,其典型代表是()

    • A、共鸣理论
    • B、行波论
    • C、排放论
    • D、ABC理论
    • E、神经齐射论

    正确答案:B,C

  • 第21题:

    多选题
    关于声音频率分析的机制主要有两种观点,其典型代表是()
    A

    共鸣理论

    B

    行波论

    C

    排放论

    D

    ABC理论

    E

    神经齐射论


    正确答案: D,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以下属于视知觉理论的是()。
    A

    神经元活动匹配理论

    B

    图像识别理论

    C

    特异化理论

    D

    行波理论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适合解释5000Hz以上的高频。
    A

    频率理论

    B

    共鸣理论

    C

    新位置理论

    D

    神经齐射理论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