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儿童3个月前后就有明显的注意选择性()。
A、偏好复杂的刺激物
B、偏好简单的刺激物
C、偏好集中的刺激物
D、偏好非集中的刺激物
第2题:
A、刺激物的强度
B、刺激物的对比程度
C、刺激物的新异程度
D、刺激物的活动变化
第3题:
当两个或两个以上刺激物同时出现或先后出现,能够分辨同时或先后出现的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称为()
第4题:
婴儿的哭声容易引起母亲的注意,原因是()。
第5题:
容易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刺激物的特点包括()。
第6题:
报纸上的“寻人启事”写成“寻人启事”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这是利用了()
第7题:
在中国贵州偏僻的农村,高鼻子黄头发的外国人特别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原因是()。
第8题:
刺激物的强度
人的自身状态
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刺激物的新异性
第9题:
刺激物的新异性
刺激物的强度
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兴趣
情感
第10题:
感受性
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
第11题:
刺激物的相对强度
新异的刺激物
对比鲜明的刺激物
活动变化的刺激物
第12题:
刺激物长时的作用
刺激物的强度
刺激物的运动和变化
刺激物的对比度
第13题:
A.偏好简单的刺激物
B.偏好轮廓密度大的图形
C.偏好对称的刺激物多于不对称的刺激物
D.只注意形体外围向注意形体内部因素发展
第14题:
第15题:
深夜安静客房里的卫生间水箱漏水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引起人们的注意的。
第16题:
夜晚,闪烁的霓虹灯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原因是()。
第17题: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主要有()
第18题:
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物体是()。
第19题:
刺激物的新异性
刺激物的强度
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兴趣
情感
第20题:
刺激物的强度
刺激物的新颖性
刺激物的活动
刺激物的对比
第21题:
刺激物的强度
刺激物的新颖性
刺激物的对比
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第22题:
刺激物的强度
刺激物的对比关系
刺激物的运动和变
刺激物的新颖性
第23题:
刺激物的强度
刺激物的对比关系
刺激物的运动和变化
刺激物的新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