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波斯纳( Posner)关于概念转变条件的论述及其教育意义。

题目
简述波斯纳( Posner)关于概念转变条件的论述及其教育意义。


相似考题
更多“ 简述波斯纳( Posner)关于概念转变条件的论述及其教育意义。”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及其教育意义


    正确答案: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状态。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教学应该着眼于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使学生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 第2题:

    简述菲茨与波斯纳提出的操作技能形成阶段及其特点。


    答案:
    解析:
    菲茨与波斯纳将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l)认知阶段,即学习者通过指导者的言语讲解或观察动作示范,了解、领会技能的要求、基本程序,掌握组成技能的局部动作。其主要特点是形成动作映像。 (2)联系形成阶段,即学习者把局部动作综合成更大单位,以形成一个连贯的韧步动作系统的阶段。其主要特点是练习者的视觉控制作用减弱,动觉控制作用逐步提高,动作间的相互干扰减少,紧张度有所减弱,多余动作趋于消失。 (3)自动化阶段,即学习者动作的协调和技能的完善阶段,是动作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其主要特点是各局部动作联合成一个完整的自动化的动作系统,多余动作和紧张状态已经消失,动作几乎不需要有意识控制。

  • 第3题:

    什么是概念转变?根据波斯纳(G.J.Posner)的观点,影响概念转变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答案:
    解析:
    (1)概念转变是学习者原有韵某种知识经验由于受到与此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重大改变。(2)原有概念发生转变需要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学习者对原有概念产生不满;学习者意识到新概念的可理解性;学习者意识到新概念的合理性;学习者意识到新概念的有效性。

  • 第4题:

    减法反应时实验是由心理学家()最先设计出来的研究范式。

    A唐德斯(Donders)

    B斯滕伯格(Sternberg)

    C波斯纳(Posner)

    D汉密尔顿(Hamilton)


    A

  • 第5题:

    简述学习《习近平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论述摘编》的意义。


    正确答案: 认真学习《习近平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论述摘编》,对于帮助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对于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对于着力解决官兵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密切团结友爱和谐纯洁的内部关系,更好地凝聚起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强大力量,具有重大意义。

  • 第6题:

    简述燃烧概念及其条件。


    正确答案: 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发烟现象,称为燃烧。
    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氧化剂和温度(引火源)

  • 第7题:

    简述分布中心的概念及其意义。


    正确答案:分布中心就是指距离一个变量的所有取值最近的位置,揭示变量的分布中心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首先变量的分布中心是变量取值的一个代表,可以用来反映其取值的一般水平。其次,变量的分布中心可以揭示其取值的次数分布的直角坐标系上的集中位置,可以用来反映变量分布密度曲线的中心位置。

  • 第8题:

    论述幼儿思维工具变化的趋势及其教育学意义。


    正确答案: (1)幼儿思维工具变化的趋势如下。
    思维工具是指思维进行所依靠的手段、方式。幼儿的思维工具主要是动作和语言。
    在幼儿思维发展中,动作和语言的作用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其变化趋势为:动作在其中的作用是由大到小,语言作用则由小到大。这种变化趋势主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思维活动主要依靠感知和动作进行,语言只是行动的总结。动作不是受语言支配而是受视觉形象支配。幼儿依靠再认眼前的事物而建立“短时”的联系。
    第二阶段,思维主要以表象为工具,边做边说,语言和动作不分离。在实际生活中,对自己的行动的结果不断做出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逐渐出现表象形式的行动目标和行动计划。
    第三阶段,思维依靠语言进行,语言先于动作出现并起着计划动作的作用。幼儿晚期,在行动之前儿童已经能够完全用语言表述行动目标和计划。
    在以上三阶段,动作的性质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最初的动作是不带任何解决问题方向的,是单纯的、“无思考的”动作;第二阶段的动作是有目的、探讨性的、问题性的动作;
    最后,第三阶段的动作又丧失了解决问题的性质,而成为单纯执行的动作。
    (2)幼儿思维工具变化趋势的教育学意义如下。
    根据上述趋势和特点,在幼儿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根据知识经验、发展水平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材教法。
    第一,对于较小的幼儿主要采用直观行动思维,教师在教授幼儿不熟悉的教学内容时要多设直观环境,并且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
    第二,对于年龄稍大的幼儿,由于其语言已经逐渐发展起来,幼儿教师对有具体形象的教学内容可主要依靠言语活动,以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从而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 第9题:

    请论述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教育意义。


    正确答案: 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制约着我们的教育工作。遵循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可以使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反之,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挫伤学生。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性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身心发展顺序: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①身体的发展: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
    ②心理的发展: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一般情感到复杂情感。因此,我们在向年轻一代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着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等顺序逐渐前进。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不同发展阶段之间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上一阶段的发展水平影响下一阶段发展方向的选择。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和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期。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则更晚。
    奥地利生理学家劳伦茨在研究幼禽印刻现象时候发现了关键期,所谓关键期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够起到最大作用的时期。在关键期中,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通过适应环境的影响,某种行为习得较为容易,发展速度也比较快。
    (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指身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时’可通过其它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之间。
    (5)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年轻一代在兴趣、爱好、意志、性格等方面也存在着个别差异,教育工作应该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使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地切实地提高。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制约着我们的教育工作。遵循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可以使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反之,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挫伤学生。

  • 第10题:

    简述EDI的概念及其对于企业的意义。


    正确答案: 电子数据交换EDI是通过电子方式,采用标准化的格式,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结构化数据的传输和交换。
    企业使用EDI可以继承内部的信息系统,使各种商业往来行为实现自动化,使管理人员可以充分掌握信息并管理信息。具体来说,企业因用EDI后,可以省略原先需要重复输入的各种单据,从而节省人力、物力,同时也避免了许多人为错误。

  • 第11题:

    问答题
    简述波斯纳对隐私的看法。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及其教育意义。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3题:

    论述关于学习动机五大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各自的教育意义。


    正确答案:
    【答案要点】
    (一)强化理论。强化动机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他们不仅用强化来解释学习的发生,而且用它来解释动机的产生。
    (二)需要层次论。需要层次论是由马斯洛提出的。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而需要又是分层次的。他把人的需要分为自下而上的五个层次。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它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
    (四)成败归因理论。人们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或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或遭受失败的原因。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五)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最早提出的。班杜拉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个体成败的经验,一是个体的归因方式。

  • 第14题:

    明确提出了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 +2的是( )

    A.斯伯林( Sperling)
    B.康拉德( Conrad)
    C.波斯纳( Posner)
    D.米勒( Miller)

    答案:D
    解析:
    米勒在《神奇的数字7±2:我们信息加工能力的限制》一文中,明确提出了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斯伯林用 局部报告法证明了感觉记忆的存在;康拉德用实验证明听觉编码是短时记忆的一种主要编码方式;波斯纳用实验证明短时记忆中还存在视觉编码。

  • 第15题:

    简述加里培林关于心智技能形成的论述及其教育意义。


    答案:
    解析:
    (1)加里培林关于心智活动的五阶段理论。第一阶段,活动的定向基础阶段。第二阶段,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第三阶段,有声言语阶段。第四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第五阶段,内部言语阶段。(2)加里培林心智活动五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这一理论强调心智技能的学习过程是由外向内的内化过程,因此在心智技能教学中要注意心智技能的“内化”过程的实现,要注意学习的循序渐进性,不能越过某一或某些阶段。 本题考查的是心智技能形成的内容。心智技能的学习有两个难点,一个是它发生在头脑内部,看不见摸不着。一个是它属于技能的范畴,必须通过大量的练习而获得。因此加里培林的理论很有启示意义,要求教师通过可视化的手段首先使学生能够看到心智技能的操作,然后逐渐内化。

  • 第16题:

    波斯纳(Posner)曾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即:经验+()=成长。

    A理论

    B知识

    C反思

    D学习


    C

  • 第17题:

    论述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条件及其实践运用。


    正确答案: 概念: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在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为了附带解决由被告人犯罪行为对被害人或国家、集体造成物质损失的赔偿问题进行的诉讼。条件:1、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须以刑事诉讼为前提。2.被害人或国家、集体的损失是被告人的犯罪行为造成。3.被害人或国家、集体的损失必须是物质损失。4.有赔偿请求权人在刑事诉讼中提出了赔偿请求。

  • 第18题:

    简述期限的概念及其意义。


    正确答案: 1.民法上的期限是指民事权利义务发生、存续、变更和终止的时间,包括期日和期间。
    2.期限的意义表现有:
    (1)决定民事主体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2)决定某些推定时间;
    (3)决定权利的取得和丧失时间;
    (4)确定权昨的行使和义务履行的时间;
    (5)决定法律关系效力。

  • 第19题:

    论述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教育意义。


    正确答案: (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的身心发展不仅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而且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循序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循序渐进并不是消极地迁就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而是要向学生不断提出高于现有水平又能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人的身心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质变意味着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与此同时,还应看到各年龄阶段又是相互联系的,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根据人的身心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期的现象,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教育教学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暂时落后或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通过其他方面的补偿性发展,都会达到与一般正常学生一样的发展水平;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
    (5)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个别差异首先表现在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存在着差异.另外,个别差异表现为群体间的差异.
    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 第20题:

    简述韦纳归因理论的教育意义


    正确答案: 韦纳的归因理论在教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根据学生的自我归因可预测其此后的学习动机。学生自我归因虽未必正确,但却是很重要的。因为归因促使学生在从了解自己到认识别人的过程中,建立起明确的自我概念,促进自身的成长。学生的不正确归因需要教师的辅导与帮助。长期消极的归因不利于学生的个性成长,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反馈的作用,并在反馈中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学生正确归因,重塑自信。

  • 第21题:

    简述高等教育的结构及其概念


    正确答案: 高等教育的结构是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
    高等教育结构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宏观结构包括:层次结构、体制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 微观结构包括:高等学校课程结构、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高等学校的师资结构

  • 第22题:

    单选题
    波斯纳(Posner)曾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即:经验+()=成长。
    A

    理论

    B

    知识

    C

    反思

    D

    学习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减法反应时实验是由心理学家()最先设计出来的研究范式。
    A

    唐德斯(Donders)

    B

    斯滕伯格(Sternberg)

    C

    波斯纳(Posner)

    D

    汉密尔顿(Hamilton)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