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频率理论在解释听觉现象时,适用的声音频率范围是 ”相关问题
  • 第1题:

    人耳的听阈

    A.在人耳能感受的声频范围内,对于每一种频率,都有一个刚能引起听觉的振动强度
    B.引起鼓膜产生痛觉的振动频率称为最大听阈
    C.引起鼓膜产生痛觉的振动强度称为最大听阈
    D.对于一定强度的声音,刚好能引起听觉的振动频率

    答案:A,B
    解析:

  • 第2题:

    关于听觉的神经齐射理论的正确描述有(  )

    A.该理论由韦弗尔提出
    B.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Hz以下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
    C.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对频率高的声音单独作出反应,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
    D.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发放频率,它们联合“齐射”,就可以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

    答案:A,B,C,D
    解析:
    韦弗尔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赫兹以下时,听觉神经个别纤维的反应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做出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反应频率,它们联合“齐射”,就可反应 频率较高的声音。用齐射原则可以对5000赫兹以下的声音进行频率分析。当声音频率超过5000赫兹,位置理论是对频率进行编码的唯一基础。

  • 第3题:

    (  )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A.听觉频率理论
    B.听觉共鸣理论
    C.听觉行波理论
    D.听觉神经齐射理论

    答案:A
    解析:
    频率理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是按相同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人耳基底膜不能做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这是和人耳能够接受超过1000赫兹以上的声音不相符合的。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 第4题:

    当声音频率大于5000Hz时,(  )是唯一可行的理论解释

    A.频率理论
    B.共鸣理论
    C.行波理论
    D.神经齐射理论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不同的听觉理论和它们的适用范围的理解和掌握。人耳可以听到的频率范围为20~16000赫兹。这么大的频率范围,单一的听觉理论是无法很好地解释的。按照频率从低到高,适用的理论分别为:①频率理论:该理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连接卵圆窗的镫骨每次振动频率与声音的振动频率相同。人耳基底膜不能做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因此该理论可以解释1000赫兹以下的声音的产生机制。②神经齐射理论:该理论认为,虽然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反应频率,无法对高频率的声音编码,但是它们联合“齐射”,就可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用齐射原则可以对5000赫兹以下的声音进行频率分析。③行波理论:该理论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之逐渐增高。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即镫骨处),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分析。但行波理论也不能解释5000赫兹以上的声音的产生机制。④位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像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不同的声音引起不同部位上最大振动。当声音频率超过5000赫兹,位置理论是对频率进行编码的唯一基础。故本题的答案为B。

  • 第5题:

    关于听觉的共鸣理论,描述正确的有(  )

    A.该理论是由赫尔姆霍茨提出来的
    B.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
    C.声音刺激的频率高,由短纤维发生共鸣作出反应
    D.声音刺激的频率低,由长纤维发生共鸣

    答案:A,B,C,D
    解析:
    共鸣理论是由赫尔姆霍茨提出的。他认为,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像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刺激的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做出反应;声音刺激的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做出反应。人耳基底膜约有2,1000条横纤维,它们分别反应不同频率的声音。基底膜的振动引起听觉细胞的兴奋,因而产生高低不同的音调。共鸣理论强调了基底膜的振动对产生音调听觉的作用,因而也叫位置理论。

  • 第6题:

    听觉是人耳对声音的(),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为()。


    正确答案:复杂的生理与心理运动过程;响度、音高、音色;20Hz-20kHz

  • 第7题:

    对不同频率音响的人耳听觉响应是不同的,频率越低或越高,响度感觉越差,而对中高频率(1kHz~5kHz)的声音相对比较灵敏。人耳听觉的频率响应不是平直的,而且声压级不同时,听觉频响也不同。


    正确答案:正确

  • 第8题:

    听觉的行波理论认为,不同频率的声音,最大振幅在基底膜上的部位不同,低频声波最大振幅接近的耳蜗部位是顶部。


    正确答案:正确

  • 第9题:

    只有频率在20~2000Hz范围内的声音人耳才能感觉到,即才能引起听觉。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0题:

    人类听觉所感知声音的频率范围为20Hz~20KHz,其中人耳最敏感的频率范围是300Hz~3000Hz。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1题:

    判断题
    人类听觉所感知声音的频率范围为20Hz~20KHz,其中人耳最敏感的频率范围是300Hz~3000Hz。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音的强弱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

    B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340m/s

    C

    人耳听觉频率范围是20~2000Hz

    D

    深夜跳广场舞时将音量调小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正确答案: C
    解析:
    A项,声音的强弱叫作响度,决定于发声体的振幅及距离发声体的远近;B项,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在真空中声音无法传播;C项,人的正常听觉范围是20~20000Hz;D项,深夜跳广场舞时的音乐对需要休息的人来说是噪音,将音量调小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 第13题:

    当快速行驶的汽车从远处朝向我们行驶,经过我们身边和远离我们时,我们会感到朝向我们时听觉感受加强、声音频率提高,而当远离我们时,我们会感受到听觉感受减弱、声音频率降低。这种现象是

    A.多普勒效应
    B.听觉疲劳现象
    C.听觉适应现象
    D.听觉掩蔽效应

    答案:A
    解析:
    当声源相对于声波的传播媒质而运动、观察者(或听者)相对于媒质而运动或声源和观察者之间以及与媒质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会感受到声源频率与声源发出的声波的实际频率不一致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

  • 第14题:

    能够对1000Hz以下频率声音的分析进行合理解释的理论是

    A.频率理论
    B.共鸣理论
    C.行波理论
    D.神经齐射理论

    答案:A,D
    解析:
    频率理论只能解释人耳对1 000Hz以下声音的频率分析,因为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 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神经齐射理论是对频率理论的修正,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Hz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做出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发放频率,它们联合“齐射”就可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该理论的提出者韦弗尔指出,用齐射原则可以对5 000Hz以下的声音进行频率分析。行波理论和共鸣理论都属于位置理论,强调不同位置对不同声音频率的敏感性不同,这两种理论对于低于500Hz以下的声音频率的分析无法解释,因为当声音频率低于500Hz时,它在基底膜各个部位引起了相同的运动。

  • 第15题:

    通过双耳线索进行听觉定位时,关于时间差和强度差作用的表述正确的是

    A.当声音频率高于1 400赫兹时.强度差起主要作用;当声音频率低于1 400赫兹时,时间差起主要作用
    B.当声音频率高于1 400赫兹时,时间差起主要作用;当声音频率低于1 400赫兹时,强度差起主要作用
    C.当声音频率高于1 400赫兹时,时间差和强度差起同样作用;当声音频率低于1 400赫兹时,强度差起主要作用
    D.当声音频率高于1 400赫兹时,时间差起主要作用;当声音频率低于1 400赫兹时,时间差和强度差起同样作用

    答案:A
    解析:
    通常当声音频率高于1 400赫兹时,强度差起主要作用:当声音频率低于1 400赫兹时,时间差起主要作用。

  • 第16题:

    关于听觉的频率理论,描述正确的有(  )

    A.它是1886年由物理学家罗·费尔德提出的
    B.理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是按相同的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原有的频率相适应
    C.由于频率低的声音,联接卵圆窗的镫骨每次振动次数较少,因而使基底膜的振动次数也较少
    D.声音的振动频率提高,镫骨和基底膜都将发生较快的振动

    答案:A,B,C,D
    解析:
    频率理论是1886年由物理学家罗·费尔德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是按相同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如果我们听到一种频率低的声音,连接卵圆窗的镫骨每次振动次数较少,因而使基底膜的振动次数也较少。如果声音刺激的频率提高,镫骨和基底膜都将发生较快的振动,但是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 第17题:

    对不同频率音响的人耳听觉响应是不同的,频率越低或越高,响度感觉越差,而对中高频率(1kHz~5kHz)的声音相对比较灵敏。人耳听觉的频率响应不是平直的,而且声压级不同时,听觉频响也不同。

    A

    B



  • 第18题:

    人们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为了分析方便,把整个听觉频率范围划分成若干频带,常用的频带是倍频带和()倍频带。

    • A、1/2
    • B、1/3
    • C、1/4
    • D、1/5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简要评述听觉的频率理论和位置理论。


    正确答案: 1886年物理学家罗.费尔得提出的频率理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骨按相同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人们还发现,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这是和人耳能够接受超过1000赫兹以上的声音不相符合的。
    位置理论也叫共鸣理论:在赫尔姆霍茨看来,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像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共鸣理论强调了基底膜的振动部位对产生音调知觉的作用,因而也叫位置理论。
    行波理论是新的位置理论由冯贝克西提出发展了原位置理论中的合理成分。认为声波传入人耳能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震动从蜗底开始向蜗顶推行,振幅随着推行而增大,到达基地膜的某一位置达到最大,随后振动停止前进而消失。随外来声音频率的变化,最大振幅到达位置不同,频率高靠近蜗底,频率低靠近蜗顶从而实现对频率的分析。有人认为:500Hz下频率理论正确,500Hz以上位置理论正确

  • 第20题:

    听觉系统是如何对声音频率进行编码的?


    正确答案: 听觉系统对声音频率进行编码的解释,有以下两种主要的理论:
    (1)地点说
    地点说(place theory)的基本假设是基底膜由不同地点感受不同频率的声音刺激,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达到脑便产生不同的音高感觉。地点说又分为共鸣说和行波说。
    ①共鸣说:由亥姆霍兹在1863年提出。亥姆霍兹在考察内耳结构时,观察到耳蜗中包含很多神经感觉单位,它们依次排列在基底膜上。耳蜗底部的基底膜窄,顶部基底膜宽;基底膜上,底部的横纤维短,顶部的横纤维长。他认为,基底膜的横纤维是感音的共鸣要素。由卵圆窗传来的振动迅速传遍前庭阶,但基底膜的横纤维只是有选择地对一定的频率发生共鸣。
    后来的研究表明,这个理论有严重的缺陷:
    ①按共鸣说的要求计算,蜗顶部的纤维应比蜗底部纤维长1000倍,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蜗顶处仅约352~430微米,蜗底约为64~128微米。
    ②贝克西对新鲜尸体的耳蜗进行直接观察,没有发现基底膜的横纤维有足够的共振张力(而这对于共鸣说是必不可少的)。
    ②行波说:贝克西对新鲜尸体的耳蜗进行直接观察,没有发现基底膜的横纤维有足够的共振张力。他发现,基底膜受到运动液体振动时是以行波的形式发生振动的,基底膜横纤维很少是孤立起作用的,于是提出了行波说。
    (2)频率说
    ①频率说是由拉瑟福德在1886年提出的。他认为声音的频率是由听神经中神经元发放的速率来编码的。例如,听到一个频率为2000赫兹的声音,听神经的第一级神经元每秒钟必须发放2000个动作电位。但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听觉通路中的单一神经元冲动发放速率根本不能快于1000赫兹,也就是说,单一的听觉神经纤维是不能传递人类听觉范围的所有频率的。
    ②温弗尔在1949年提出了齐射说。他认为,声音频率在400赫兹以内时,单一神经纤维以符合频率的发放速率发放冲动。但当频率增高时,由于神经纤维之间存在着合作和相互联系,就产生神经齐射现象。这样,神经纤维发放冲动的总效应就能体现声波的频率。每条纤维对每种声波作出反应,反应的汇集代表声波的全部频率。

  • 第21题:

    听觉最敏感的声音频率范围是()。

    • A、1000 ~3000Hz
    • B、100~300Hz
    • C、500~1000Hz
    • D、1000~20000Hz
    • E、100~3000Hz

    正确答案:A

  • 第22题:

    填空题
    听觉是人耳对声音的(),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为()。

    正确答案: 复杂的生理与心理运动过程,响度、音高、音色,20Hz-20kHz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频率理论在解释听觉现象时,适用的声音频率范围是(  )。
    A

    5000Hz以下

    B

    1000~5000Hz

    C

    5000~10000Hz

    D

    10000Hz以上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释听觉的现象的理论包括频率理论(包括电话理论及神经齐射理论)和位置理论(包括共鸣理论及行波理论),二者的适用范围不同。频率理论的适用范围是频率在5000Hz以下的声音,而位置理论的适用范围是频率在1000Hz以上的声音。因此,对于频率在1000Hz以下的声音,频率理论是惟一适用的理论。而对于频率在5000Hz以上的声音,位置理论是惟一适用的理论。对于频率在1000~5000Hz的声音,两种理论均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