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请简析班杜拉的观察学习法及其应用”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班杜拉的“替代性学习”及其优点。


    答案:
    解析:
    替代性学习,是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没有外显行为,人类的大部分学习是替代学习。它通常是通过观察或者聆听下列来源中的榜样而进行的:现实生活中的象征性或非人类的电子产品或印刷品。优点:①大大提高了学习的速度。②能够避免个体经历有负面结果的行为。③学习复杂的技能需要有替代性学习的参与。

  • 第2题:

    简述班杜拉关于观察学习中动机过程的论述。


    答案:
    解析:
    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四个过程,分别是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他认为动机过程与三种强化类型有关:(1)直接强化。班杜拉认为如果按照榜样行为去行动会导致有价值的结果,而不会导致无奖励或惩罚的后果,人们倾向于展现这一行为,属于外部强化,也叫直接强化。(2)替代强化。观察到榜样行为的后果,同样影响观察者的行为表现,属于替代强化。(3)自我强化。人们倾向于做出自我满意的行为,拒绝那些个人厌恶的东西,这是一种自我强化。 本题考查的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内容。斯金纳认为使用强化理论解释人类的学习,强调个体的学习的发生必须依赖亲历亲为以及在此过程中获得的强化。班杜拉认为强化不是决定学习发生的关键因素,强化是决定学习的结果是否表现出来的决定因素,并且他认为强化除了斯金纳论述的直接强化外,还存在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 第3题:

    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几个阶段?


    正确答案: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4个阶段:注意阶段、保持阶段、再现阶段和动机阶段。

  • 第4题:

    根据班杜拉的替代学习原理,行为训练法强调观察、模仿、强化。


    正确答案:正确

  • 第5题:

    请阐述班杜拉的观察学习过程。


    正确答案:(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3)动作再现过程
    (4)强化和动机过程

  • 第6题:

    提出发现学习法的教育家是()。

    • A、班杜拉
    • B、凯洛夫
    • C、布鲁纳
    • D、罗杰斯
    • E、华生

    正确答案:C

  • 第7题:

    简述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正确答案: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班杜拉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四种: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信息、情绪和生理状态。其中。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 第8题:

    概述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在培训中的运用。


    正确答案: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认为,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等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强化的效果存在于期待奖赏或惩罚之中。
    班杜拉把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结果期待是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或强化)。效能期待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和完成某一项活动,属于高自我效能感,否则就是低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建立在4种信息源基础上,一、是个体自己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成功的经验会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多次失败的经验会降低自我效能感。二、是替代性经验,即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信息。三、是言语说服。他人的建议、劝告、解释和激励也可能改变人们的自我效能感。四、是情绪唤起。积极情绪可以增强自我效能感,消极情绪会减弱自我效能感。
    培训人员在培训的开始阶段要采取多种信息源以增强受训人员在培训中的自我效能感,使他们从培训中有更大收益。另外,自我效能理论对员工的职业开发具有显著指导作用。如采用相应的干预措施,激发员工成就动机,使他们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充满信心。

  • 第9题:

    问答题
    请阐述班杜拉的观察学习过程。

    正确答案: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3)动作再现过程
    (4)强化和动机过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

    正确答案: 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它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榜样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叫替代学习、模仿学习。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效率高错误率低。班杜拉发现立榜样、树标兵、杀一儆百、杀鸡儆猴都是利用替代强化来对观察习得行为表现与否实施社会影响的常用办法榜样的呈现方式是身教和言传观察学习的过程划分为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强化和动机过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提出发现学习法的教育家是()。
    A

    班杜拉

    B

    凯洛夫

    C

    布鲁纳

    D

    罗杰斯

    E

    华生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班杜拉指出观察学习基本上是()过程。

    正确答案: 认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影响因素


    答案:
    解析:
    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他认为,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等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强化效果存在于期待奖赏或惩罚之中,是一种期待强化。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决定个体某种活动时的动机水平。班杜拉把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两种。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行为结果的估计。效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即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其影响因素有:①个体自己成功和失败的经验;②替代性经验,即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信息;③言语说服;④情绪唤起,正情绪可以增强自我效能感,负情绪会减弱自我效能感。

  • 第14题:

    观察学习法是由理论是由心理学家()提出的。

    • A、华生
    • B、斯金纳
    • C、班杜拉
    • D、巴普洛夫

    正确答案:C

  • 第15题:

    简述观察学习的过程(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正确答案: 1、注意过程,即注意和知觉榜样及其行为。对榜样行为的观察既取决于该行为的特点,也取决于观察着本身的特征、过去的经验与当时的意愿。
    2、保持过程,以符号的形式表征所观察的行为。观察者的认知组织以及练习活动(外显的或默默进行的)都影响保持的效果。
    3、复制过程,即复制所观察到的行为。此阶段,自我观察和矫正反馈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4、动机过程,指由复制行为而得到强化。这种强化不仅指外部强化,更重要的还有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替代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间接地受到强化,自我强化是个体根据社会标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

  • 第16题:

    简述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


    正确答案: 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它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榜样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叫替代学习、模仿学习。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效率高错误率低。班杜拉发现立榜样、树标兵、杀一儆百、杀鸡儆猴都是利用替代强化来对观察习得行为表现与否实施社会影响的常用办法榜样的呈现方式是身教和言传观察学习的过程划分为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强化和动机过程。

  • 第17题:

    简析杜米埃的艺术风格。


    正确答案:杜米埃是法国19世纪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讽刺画大师。他最初从事版画创作,以尖锐的艺术语言揭露和讽刺社会的黑暗。已经40岁的杜米埃开始画油画,他的油画仍如同讽刺画一样,造型不求形似,只重视色块与形体的“神肖”。他往往以棕色和粉红为基调,从文学名著和生活中选择表现题材,以批判的艺术眼光审视自己所创造的形象。杜米埃的艺术生涯始终与法国的现实主义相联系,他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语言,塑造自己独特的艺术形象。

  • 第18题:

    简析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


    正确答案:(1)法国波旁王朝复辟年代,民主革命浪潮一度出现低潮,使一部分资产阶级人士感到失望,故借作品对现实进行影射和抨击。
    (2)取材于当时法国发生的一起海上遇难事件。
    (3)画面取金字塔式构图,突出了主题,扩大了表现的空间。刻画了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并通过海上的巨浪和沉重的云层,更加渲染了画面的悲剧性气氛。
    (4)主题已超越海难事件本身,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强烈渴望。同时宣告了浪漫主义绘画的胜利,对同期和后世的美术创作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 第19题:

    简析杜运燮的《山》这首诗的意蕴。


    正确答案:杜运燮,九叶派诗人。《山》这首诗一起手便突出了山心态的矛盾:来自于平原,却只好放弃平原;植根于平原,却更想植根于云汉;别人因它的高耸而骄傲,他却因高原的追求而厌倦了如今的身姿。正是由于这种矛盾、对立、不满中推出了山期盼升入云汉的不凡姿态。山追求——不满——追求的心路历程,暗喻了追求者永不满足于已有成就而永远向前进取的精神气概。山的“永远寂寞”,正是他永不满足,不断攀升的写照,因而表达的并非是一种惋惜之情而是一种由衷的赞叹。

  • 第20题:

    简析杜丽娘艺术形象。


    正确答案: 杜丽娘作为“情”的化身,是继崔莺莺之后又一位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她长在深闺,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而苦闷忧郁。直到游园惊梦时,迸发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对理想异性的热切渴望,这是来自于生命的自然冲动,来自于“欲”的追求,正是这种由“欲”到“情”的渴望和无法如愿的冷酷现实,使她只能在梦中与虚幻的情人幽会,顽强执著的追寻幸福。她因情而死,死而复生,深刻蕴含着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反映着情对理的胜利。

  • 第21题:

    问答题
    简析杜丽娘艺术形象。

    正确答案: 杜丽娘作为“情”的化身,是继崔莺莺之后又一位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她长在深闺,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而苦闷忧郁。直到游园惊梦时,迸发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对理想异性的热切渴望,这是来自于生命的自然冲动,来自于“欲”的追求,正是这种由“欲”到“情”的渴望和无法如愿的冷酷现实,使她只能在梦中与虚幻的情人幽会,顽强执著的追寻幸福。她因情而死,死而复生,深刻蕴含着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反映着情对理的胜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析杜丽娘的艺术形象。

    正确答案: 杜丽娘作为“情”的化身,是一个十分感人的艺术形象。杜丽娘身边的两个男性——父亲和老师都是没有什么情感的封建教条的化身。身份是娇贵小姐,她的生活是养尊处优。她对爱情的追求,首先来自于生命的自然冲动,来自于“欲”的追求,面对着大好春光,不禁发出:“关了的睢鸠,尚有州渚之兴,何以人不如鸟乎!”又想到自己:“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
    光阴如过隙耳,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在最著名的《惊梦》一出中,她抒发了自己美丽的生命如同美好的春光一样被荒废的无奈和忧伤:正是这种由“欲”到“情”的渴望和无法如愿的冷酷现实,使她只能在梦中与虚幻的情人幽会。然而好梦不再,便去寻梦。寻梦不成,便希望死后能葬在梦中幽会之所——梅树旁。杜丽娘的死,不是死于爱情被破坏,而是死于对爱情的陡然渴望。杜丽娘“慕色而亡”后,仍不甘心,其幽魂在幻想世界里,继续追求理想的爱情。为杜丽娘“至情”形象的塑造加上极为重要的浓重一笔。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几个阶段?

    正确答案: 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4个阶段:注意阶段、保持阶段、再现阶段和动机阶段。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