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中体西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相关问题
  • 第1题:

    什么是“中体西用”?


    答案:
    解析:
    “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 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 由于洋务运动实际上是一场对近代西方文明成 果的移植过程,因此必然引出一些问题:要不要 移植新学(西学)?移植西学能否解决中国的问 题?如果要,是否全盘移植或是部分移植?如何 解决西学与中国固有文明的关系?在回答这些 问题时,守旧派对西学采取顽固拒绝的态度,认 为提倡西学就是舍本逐末;洋务派应付守旧派的 攻讦,提出了 “中体西用”的思想,认为在突出 “中学”的主导地位的前提下,以“西学”为辅,这 一思想也是两个派别思想斗争的结果。张之洞 于1898年著成《劝学篇》,提出“中体西用”的理 论体系,并按此思想路线进行湖北的教育改革。

  • 第2题:

    简述张之洞的“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洋务运动的过程实质上是一场对近代西方文明成果的移植过程,因此,这就不可避免地引出一个如何处理“西学”(“新学”)与“中学”(“旧学”)关系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洋务派与守旧派展开了论争,张之洞撰成《劝学篇》,围绕“旧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旨,进行了集中阐述,“中体西用”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中学着重的是人品行的修养,具有德育的功能,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如此一来,西学是中学的补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涉及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中体西用”思想,一直支配着晚清教育。从整体上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将西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认可,给封建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一个缺口,使西学在中国的发展成为可能,为中国近代的变革注入了新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推动了近代化的发展。在教育方面:“中体西用”作为洋务教育的指导纲领,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促进又有阻挠,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启动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步伐,催发新式教育的产生,兴办新式学堂,增加自然科学知识,开展留美教育等,打破了儒学一统天下的传统教育格局。(2)引进西方近代科学、课程及制度,对清末教育改革既有思想层面的启发,又有实践层面的推动。(3)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育的价值观,为进一步推广新式教育扫清了障碍。(4)由于“中体西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使新式教育一直受到忠君尊孔的封建信条的支配,阻碍新式教育的发展进程。尤其是阻抑了维新思想更广泛的传播,不利于近代刚刚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5)中体西用作为中、西文化接触后的初期结合方式,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是作为文化的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它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

  • 第3题:

    试述中体西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答案:
    解析:
    洋务运动的过程实质上是一场对近代西方文明成果的移植过程,因此,这就不可避免地引出一个如何处理“西学”(“新学”)与“中学”(“旧学”)关系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洋务派与守旧派展开了论争,张之洞撰成《劝学篇》,围绕“旧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旨,进行了集中阐述,“中体西用”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中学着重的是人品行的修养,具有德育的功能,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如此一来,西学是中学的补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涉及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中体西用”思想,一直支配着晚清教育。从整体上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将西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认可,给封建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一个缺口,使西学在中国的发展成为可能,为中国近代的变革注入了新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推动了近代化的发展。在教育方面:“中体西用”作为洋务教育的指导纲领,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促进又有阻挠,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启动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步伐,催发新式教育的产生,兴办新式学堂,增加自然科学知识,开展留美教育等,打破了儒学一统天下的传统教育格局。(2)引进西方近代科学、课程及制度,对清末教育改革既有思想层面的启发,又有实践层面的推动。(3)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育的价值观,为进一步推广新式教育扫清了障碍。(4)由于“中体西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使新式教育一直受到忠君尊孔的封建信条的支配,阻碍新式教育的发展进程。尤其是阻抑了维新思想更广泛的传播,不利于近代刚刚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5)中体西用作为中、西文化接触后的初期结合方式,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是作为文化的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它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

  • 第4题: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弱点和局限性主要表现为()。

    A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B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C主张“中体西用”

    D脱离人民群众


    A,B,D

  • 第5题: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何在?


    正确答案: 历史意义:法国的启蒙家们对基督教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在法国知识界掀起了一股无神论的时代大潮,在思想领域上把天上的国王(上帝)送上了断头台,摧毁了封建专制赖以维系的宗教基础,为法国大革命的到来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局限性:法国启蒙运动缺乏深刻的哲学基础,把宗教归结为欺骗和愚昧的结果,而忽视了其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以及人的道德本性和情感需求。如伏尔泰把上帝说成“第一个傻子遇到的第一个骗子”,简单将宗教归于认识论的问题。

  • 第6题:

    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的内容。


    正确答案: 他所说的“中学”(也成旧学),即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核心是中国君主专制整体和封建伦理道德;他所说得西学包括西艺、西政,即西方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至于西方国家的政体以及与政体有关的思想理论,则不在它所说得西学之列。他认为“中学”和“西学”各有其用:“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应该新旧兼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以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为根本,在此基础上,选择西学中可以补我国之缺者和可以治我国之弊者,使其为我所用。

  • 第7题:

    中体西用


    正确答案: 中国近代中西文化之争中洋务派的主张。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意为以中国传统文化即纲常名教为立国之根本,以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措施为强国之作用。这一观点表明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要使中国富强必须向西方学习。但它主张维护传统社会的根本制度和纲常名教,希企用西方的“富强之术”使封建社会恢复生机。成为洋务运动、反对维新变法的思想纲领。在晚清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 第8题:

    “中体西用论”


    正确答案: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去吸收西方科技和文化,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 第9题:

    名词解释题
    “中体西用论”

    正确答案: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去吸收西方科技和文化,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何在?

    正确答案: 历史意义:法国的启蒙家们对基督教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在法国知识界掀起了一股无神论的时代大潮,在思想领域上把天上的国王(上帝)送上了断头台,摧毁了封建专制赖以维系的宗教基础,为法国大革命的到来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局限性:法国启蒙运动缺乏深刻的哲学基础,把宗教归结为欺骗和愚昧的结果,而忽视了其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以及人的道德本性和情感需求。如伏尔泰把上帝说成“第一个傻子遇到的第一个骗子”,简单将宗教归于认识论的问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张之洞“中体西用”思想的内容。

    正确答案: 他所说的“中学”(也成旧学),即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核心是中国君主专制整体和封建伦理道德;他所说得西学包括西艺、西政,即西方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至于西方国家的政体以及与政体有关的思想理论,则不在它所说得西学之列。他认为“中学”和“西学”各有其用:“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应该新旧兼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以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为根本,在此基础上,选择西学中可以补我国之缺者和可以治我国之弊者,使其为我所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法律思想。

    正确答案: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由于甲午战争的刺激,洋务运动的破产,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的盛行,张之洞为了调和地主阶级顽固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矛盾,系统总结了自己的洋务实践,发挥他的先辈们的思想,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使之成为洋务派的思想武器。“中体西用”也就构成了张之洞法律思想的核心。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它表现在法律主张上,就是坚持维护以纲常名教为本的旧法律;坚持宽猛相济、刚柔结合的统治方法;要求用变形不变质的方法整顿旧法律,“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
    (2)整顿中法,采用西法。
    整顿中法主要为改革刑狱。他提出了“除讼累”、“省文法”、“修监羁”等情况。他还建议清政府采用西法,聘请西方律师,博采各国法律,为中国制定矿律、路律、商律以及交涉刑律。
    (3)“法律本原应与经术相表里”。
    他维护“三纲”,反对民权和男女平权,认为纲常名教是本源,法律是形式,法律应服从于纲常名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对“中体西用”思想进行评述。


    答案:
    解析:
    (1)形成和发展。"中学为体,西学为 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 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洋务运动的过程实质上是 一场对近代西方文明成果的移植过程,因此必然地 引出这样一荃问题:要不要移植“西学"?移植“西 学”徒否解决中国面临的困难?如果必要,是全盘移植还是部分移植?如何解决“西学”与中国固有 文明之间的关系?在回答以上问题时,守旧派对 “西学"采取了顽固拒绝的态度,认为提倡学习“西 学”就是舍本逐末;洋务派应付守旧派攻讦和处理 中、西学关系的典型方案就是“中体西用”,认为在 突出“中学”的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应该肯定“西 学”的辅助作用和器用价值。 从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就有人用“主辅” "本末”“体用”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概念范 畴来表达“中学”与“西学”两者应该何为主导、何 为从属的观点。如1861年,冯桂芬在《采西学议》 中提出:如果以中国的伦常名教为原本,再辅之以 各国富强之术,不是更好吗?到19世纪90年代, 发表类似观点的人越来越多,而表达方式越来越明 确,并逐渐定型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流行 语。如1892年郑观应就在《西学》篇中说:“中学其 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此外,沈 寿康、孙家鼐等人也对此有过相关论述。但直到 1898年春张之洞撰成《劝学篇》,围绕“旧学为体, 新学为用”的主旨,进行集中阐述,才形成了一个比 较完整的思想体系。 (2)张之洞《劝学篇》的主要观点。张之洞的 〈劝学篇》是对洋务运动的理论总结,并试图为之后 的中国改革提供理论模式。《劝学篇》从学术、教育 人手提出和论证其纲领,符合张之洞一贯重视教 育、注重人才培养的思想方式。 《劝学篇》共24篇4万余字,分内篇和外篇。 内篇专从“中学”发题,外篇则专就“西学"而论。 他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其中,他尤 其强调“明纲”,认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是中国所以成为中国的根本所在;指出教育首先要 传授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 学”的不足。在他看来,“西学”包括西史、西艺和 西政:西史即西方各国的历史;西政是指西方有关 文教制度、工商财政、军事建制和法律行政等管理 层面的文化;而西艺则指近代西方科技。并提出, 在办理教育和个人学习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分出 西政与西艺的轻重缓急:西艺难学,适合于年少者, 着眼于长远;西政相对易学,适合于年长者,着眼于 当前急需。 (3)历史作用和局限。第一,洋务运动时期,封 建传统教育处在中国教育的主体地位,封建旧文化 充斥整个社会,“西学”动辄受到守旧派的指斥。洋 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在不危及“中体”的前提下 侧重强调采纳“西学",这既是洋务派的文化教育 观,也是洋务派应对守旧派的策略。第二,在“中体 西用”形式下,"西学”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在19 世纪60-90年代,“中体西用”理论为“西学”教育 的合理性进行了有效的论证,促进了资本主义文化 在中国的传播;在此原则下实施的留学教育和举办 的新式学堂也给僵化的封建教育体制打开了缺口, 改变了单一的传统教育结构。第三,在维新思想兴 起之际,张之洞出台《劝学篇》,起到了维护封建专 制等级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作用,阻抑了维新思想更 广泛的传播,实不利于近代刚刚开始的思想启蒙运 动。第四,从学理上看,“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 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它是粗糙的,是在没有克服 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 接,必然会引起二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

  • 第14题:

    试述“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


    答案:
    解析:
    “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根本上是中国人寻求变革的的一种方式,思想。 它在洋务运动中所起到的作用,无疑是一种反对守旧排外的、提倡文化革新的文化新论。它以“体用”、“本末”的关系,努力论证着中西文化可以相容、可以互补,努力论证着中国固有文化可以通过采纳西学而增益新知,焕发生机。因此,可以说,“中体西用”论在洋务运动时期,对于传播西方近代文明,对于中国文化的近代化,是起着标新立异的积极作用的。但是,实事也证明,对于传播西方近代文明起了积极作用的“中体西用”文化观,因其自身的局限性和内在的矛盾,无法构成一种严整的新兴的文化观念体系。而这也恰恰表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创造一种既符合时代进程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新文化观念的时代命题,已经提上了中国近代发展的日程。

  • 第15题:

    简述汉文帝刑制改革的内容、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答案:
    解析:
    汉文帝时期进行的刑制改革就是对以往的奴隶制五刑制度的改革,这次改革揭开了从肉刑到劳役刑过渡的序幕。其主要内容是:改墨刑(黥刑)为髡钳城旦舂;改劓刑为笞三百;改荆刑中的斩左趾为笞五百;斩右趾改为弃市(死刑)。
    这次刑制改革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为最终废除肉刑奠定了基础。但此次改革也有弊端,主要表现为:(1)斩右趾改为弃市(死刑),实际上是由轻改重。(2)宫刑未改。(3)笞数过多,往往有的犯人在行刑过程中被打死。
    汉景帝在文帝改制基础上又进行了笞制改革。包括:(1)减少笞数,将笞五百与笞三百分别降为笞三百与笞二百,后又再度减为笞二百与笞一百。(2)明确规定了笞杖的材料、质量、长度、宽窄、厚薄等规格,而且严格限定了笞打的部位与行刑的程序。文、景帝的刑制改革,是奴隶制五刑向封建制五刑转变的标志,在中国封建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 第16题:

    “中体西用”的文教政策对晚清教育的影响是什么?
    (1)解除“变我祖法,乱我圣道”之患,又可迈开学习西学的步伐,使中国走向富强。
    (2)在“中体西用”的文教政策的指导下,清末的教育及其教育宗旨,仍有浓郁的封建性,但是还是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 第17题:

    “中体西用论”是中国近现代()()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


    正确答案:洋务派、改良派

  • 第18题:

    贯穿“中体西用”精神的近代学制是()


    正确答案:壬寅癸卯学制

  • 第19题:

    论述洋务运动及“中体西用”的洋务教育指导思想。


    正确答案:洋务运动发生发展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其基本内容是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购买军械和兴办军用企业开始,发展到兴办诸如厂矿、铁路、航运、电报等民用企业。洋务事业本身呼唤新型人材,因此以培养洋务人材为中心,相应在文化教育上采取了一些重大举措,如创办新式学堂、翻译西学书籍、派遣留学生等。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在不危及“中体”的前提下侧重强调采纳西学,这既是洋务派的文化教育观,也是洋务派应对守旧派的策略。在“中体西用”形式下,“西学”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层度不断深入。
    从最初强调学习西方的军事“长技”和中外交涉所必需的“西文”,进而将数学和其他科技知识也纳入学习范围,到70年代后又扩展到商学、兵制、工矿农医、铁路、律例、学校组织等应用、管理学领域。“中体西用”的内涵因此不断调整,“西用”的范围不断延伸,逐渐纳入新的成份。此一时期,“中体西用”理论为“西学”教育的合理性进行了有效论证,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留学教育和洋务学堂的创办,改变了单一的传统教育结构。“中体西用”是中、西文化接触后的初期结合方式,有历史合理性。但“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下的直接嫁接,必然要被新的形式所代替。

  • 第20题:

    评“中体西用”论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正确答案:1积极影响:
    (1)“中体西用”论是鸦片战争之后就出现的一种观点,流行于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时期,这种理论一面主张引进西方的物质文化,一面又要捍卫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而二者的关系,前者为“用”,后者为“体”。这一理论在洋务运动时期曾超过积极的作用,在面对强大的封建顽固势力时,要想变革,也只有在这一理论的口号下才有可能部分引进西学
    (2)另一个积极作用在于它开始破坏儒家文化固有的体系。“中体西用”继承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但二者有一些重要的不同,使得儒家经典已不再具有无所不能的绝对权威性,儒学由内圣推及到外王的逻辑结构就遭到了破坏,而不得不把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引到中国文化中来,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2消极影响:
    这一理论的进步性是有限的,当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进入制度层面时,中体西用则阻碍了这一进程,因为中体西用是用来维护封建统治的,而制度层面则是要改变这一体制,所以它成为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严重阻力。

  • 第21题:

    名词解释题
    中体西用

    正确答案: 中国近代中西文化之争中洋务派的主张。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意为以中国传统文化即纲常名教为立国之根本,以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措施为强国之作用。这一观点表明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要使中国富强必须向西方学习。但它主张维护传统社会的根本制度和纲常名教,希企用西方的“富强之术”使封建社会恢复生机。成为洋务运动、反对维新变法的思想纲领。在晚清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多选题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弱点和局限性主要表现为()。
    A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B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C

    主张“中体西用”

    D

    脱离人民群众


    正确答案: C,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严复对“中体西用”论的批评。

    正确答案: 近代体用之争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处理中学与西学之间的关系。张之洞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在积极的层面有容纳西学和认可改革的意义,但在根本上是力图挽救儒家所遇到的危机。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观遭到了严复等近代维新论者的尖锐批评。
    严复首先从历史观上对中西不同的思维观念进行了鉴别。他指出,中西之间的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中国人“好古而忽今”,西方人“力今以胜古”,所以中人相信历史循环,而西人信奉历史进化,这就必然造成了西方的强盛和中国的落伍。
    在政治伦理观上,中国重三纲,讲亲亲和尊主,西方则重平等,讲尚贤和隆民,双方优劣非常明显。
    至于“中体西用”的学说本身,严复认为是完全说不通的。因为体用一源,不可分割,不存在牛体马用,也就不存在中体西用。所以,想以中体西用的拼凑来避免列强的倾轧,只能是自欺欺人。只有从根本上变革中国旧学,才有可能真正挽救中国衰亡。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