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评述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科学教育发展”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要评述道教在唐代的发展和影响。


    参考答案:由于唐王朝的皇帝姓李,所以从李渊起唐皇帝就以教主的后裔自居,积极扶植道教,企图借助神权来巩固皇权。乾封元年(666年),高宗下令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进一步尊老子为大圣祖,令人画老子像颁于天下,要求生徒皆习《老子》、《庄子》等,又封庄子为南华真人,以壮大道教的势力。唐代在道教理论建设方面有很大的发展,涌现了许多道教学者,他们对道教的教理、教义和修炼方术等方面作了全面的发展。由于唐皇室的大力倡导,唐代研究老庄思想蔚然成风。唐代对道教经籍继续加以收集和整理,道书数量益增,并汇编成藏,正式刊行。道教科仪在唐代有较系统的发展。道教内丹道在唐代有很大的发展。道教宫观不仅遍布全国,且规模日益宏大,对以后道教宫观的建筑规模和建筑艺术都有直接的影响。

  • 第2题:

    评述柏拉图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答案:
    解析:
    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是古 代西方哲学史上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在西方 教育思想史上,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 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三个里 程碑。)其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1) 他创办的哲学学院开创了西方大学教育 的传统,对西方高等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具有不可 磨灭的影响。 (2) 他充分肯定教育的重要作用,系统地论 述了教育与政治、教育与智力发展的关系,提出 教育对治国、培养统治者的作用,成为“社会本位 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西方教育万能论的古 代代表人物。 (3) 他首次提出了优生、胎教、计划生育及公 共学前教育的思想,并论述了学前教育的内容及 方法。 (4) 他最早从理论上论证了女子受教育的必 要性和可能性,为近代女子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借 鉴依据。 (5) 他提出了广泛的教学科目。他主张开设 的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成为古代的“四艺”,它 和智者的"三艺”(辩论术、修辞术、文法)合为 "七艺”。后来,“七艺”作为教学内容支配了欧 洲中、高等教育达1 500年之久。另外,他还具体 提出了各门学科的作用。 (6) 他第一次确定了心理的基本范畴及相应 的伦理学范畴(即理性、意志、感情及智慧、勇敢、 节制)。 (7)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鼻 祖,并影响西方的思想及文化教育达2 000年 之久。 (8) 将培养心智能力放到首位,开创了主智 主义教育传统。其弊病则是抬髙理性,贬低感 觉,轻视生产实践,助长了教学脱离实际的倾向。 (9) 由于强调神性至上、至善,从宏观上说, 开创了西方教育科学的神学进程。

  • 第3题:

    结合材料评述: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


    答案:
    解析: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老师,他对学生的思想、学业、身体是全面关心的,他又明确教育的目的,熟悉教育内容,懂得教育这个转化活动的规律和方法,自觉地促进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向去发展。(4)学校教育是制度化、规范化、规律化、专门化的教育,它可以让青少年迅速而有效地掌握各方面专业的技能,比起家庭教育、自学、社会教育的诸多局限性来说,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5)现代社会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而学校是传播和创造知识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有利于青少年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是一个人踏上社会所必不可少的。(6)当今的劳动和社会分工,无不是以一个人的能力技能来分配的,而学校就是专门提供这种人才的场所。因而年青一代接受学校教育,也是他们优化职业选择的必由之路。

  • 第4题:

    试评述《新青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并以此为例,简述报刊传媒的发展对社会文化的意义。


    正确答案: (1)提倡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礼教,开展批孔运动。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3)发起文学革命运动。提倡白话文与平民文学。
    在现代出版体制下,报刊传媒是知识分子的舞台。知识者的声音通过报刊等媒介发出。因此,这些媒介往往是承载社会文化的平台。同时,一家成熟的刊物拥有一套相对固定的编辑阵容,知识分子根据相似的理想与追求结成小团体,现代思想史上较为著名的文学社团和文化团体往往以某份刊物为核心聚集在一起,这有利于彼此之间的交流。另外,在一些思潮流派云集的年代,彼此间的论争和驳难有助于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

  • 第5题:

    简述新文化运动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正确答案: ①声讨封建礼教的浪潮。
    ②国语和白话文教育的开展。
    ③男女平等教育地位的确立。
    ④各教育团体的建立。

  • 第6题:

    评述运河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正确答案:1)积极:运河成为沟通南北经济交通发展的大动脉。伴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来保障政治重心安定,以补给政治中心。
    2)消极:
    ①古代封建王朝根本目的是维护政治统治,带有阶级压迫性。
    ②为保证运河的畅通,不惜牺牲一些沿途灌溉的河流。
    ③开凿运河破坏了自然环境,造成水土流失。

  • 第7题: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勾对教育发展的动力作用,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


    正确答案:正确

  • 第8题:

    评述董仲舒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影响。


    正确答案:董仲舒为了适应汉武帝的政治需要,在贤良策中提出了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议。他想以政治的手段,借着国家的力量,推行其教育主张:第一,“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第二,兴太学以养士;第三,重视选举,任贤使能。人性学说是董仲舒论述教育作用的理论依据,他综合了先秦的性善论和性恶论,尤其折中调和了孟荀的善性、性恶论,提出了人性有善有恶论,认为人性是“天”创造人类时所赋予的一种先验的素质,这种素质具有善的可能性,也具有恶的可能性。董仲舒还提出了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基于此,董仲舒几乎把一个国家的治乱兴废都归之于礼乐教化,政治上的首要事情就是“德教”,王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教化。至于道德教育的内容,在董仲舒看来无非“三纲五常”。董仲舒把信与仁义礼智加在一起成为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他从五伦中提出了君臣、父子、夫妇三种伦常,称为“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从此,三纲五常遂成为封建社会道德规范的基本公式。关于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董仲舒提出了四点:一是“正我”,二是“正其谊不谋其利”,三是“必仁且智”。董仲舒从他的教学目的出发,主张以“六经”为教材。
    董仲舒三大文教政策的提出特别是“独尊儒术”的提出,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教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从此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儒家的道德观成为道德教育的依据。这些都有助于当时巩固封建中央集权统治。但是,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独尊的地位,无疑对各种非儒学的学术思想起到了抑制作用,从而阻碍了文化教育的整体发展。

  • 第9题:

    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正确答案:一是科学技术影响教育者的教育观念,促进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与方法的更新,提高教育者的教育能力。
    二是科学技术影响教育对象
    三是科学技术发展促进新的学科和跨学科出现。
    四是科学技术发展影响人才培养目标。
    五是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

  • 第10题:

    问答题
    试评述《新青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并以此为例,简述报刊传媒的发展对社会文化的意义。

    正确答案: (1)提倡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礼教,开展批孔运动。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3)发起文学革命运动。提倡白话文与平民文学。
    在现代出版体制下,报刊传媒是知识分子的舞台。知识者的声音通过报刊等媒介发出。因此,这些媒介往往是承载社会文化的平台。同时,一家成熟的刊物拥有一套相对固定的编辑阵容,知识分子根据相似的理想与追求结成小团体,现代思想史上较为著名的文学社团和文化团体往往以某份刊物为核心聚集在一起,这有利于彼此之间的交流。另外,在一些思潮流派云集的年代,彼此间的论争和驳难有助于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新文化运动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正确答案: 1915年,在文化教育领域兴起了一场反封建的文化革命,即新文化运动。以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为代表,继承辛亥革命未竟的事业,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封建复古思潮展开了论争。他们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要求铲除封建礼教,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男女教育平等,成立各教育团体。这一切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为教育改革做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对推动当时的教育改革、提倡新教育运动起了重要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评述运河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正确答案: 1)积极:运河成为沟通南北经济交通发展的大动脉。伴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来保障政治重心安定,以补给政治中心。
    2)消极:
    ①古代封建王朝根本目的是维护政治统治,带有阶级压迫性。
    ②为保证运河的畅通,不惜牺牲一些沿途灌溉的河流。
    ③开凿运河破坏了自然环境,造成水土流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简要评述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答案:
    解析: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大致具有以下 特点: (1) 作为世界文化的摇篮,东方产生了最早 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无论是史料记 载或考古发掘都证明了这一点。 (2) 各国(或不同地区)的教育及不同时期 的教育各有其特征。总的来说,与当时的社会政 治、经济结构相对应,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及 等级性,学校主要招收奴隶主子弟,并按教育对 象的等级、门第而被安排进人不同的学校。 (3) 教育内容较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 教育等,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 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4) 与教育内容繁复相对应,教育机构种类 繁多,形态各殊,有助于满足不同统治阶层的需 要,既具有森严等级性,也具有强大适应力。 (5) 各国通过丰富的教育实践,在教育方法上 不乏创新之举,但总的来说,教学方法简单,体罚盛 行,实行个别施教,尚未形成正规的教学组织形式, (6) 知识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故教师的地位较高,与后来古代希腊、罗马学校教师社会地位卑下形成鲜明对比。 (7)文明及文化教育甚为古老,但失于早衰或有 过断层期,在此意义上,或许可称源远而流不长。巴 比伦、埃及和印度等东方古国均因异族人侵等原因导 致历史中断,从而使文化教育在本土失传或断层。

  • 第14题:

    什么是能力?评述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答案:
    解析:
    (1) 一般认为,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能力同时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个体已经学会的知识和技能;个体具有的潜力和可能性。(2)能力的影响因素。①遗传作用。一切生物的后代和前代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上,总要表现出某些相似的特征。这种把生物具有的性状,相对稳定地传给后代的现象叫遗传。血缘关系接近的人在智力发展水平上确实有接近的趋势。心理学家一般认为,遗传对能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身体素质上,良好的身体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但不起决定作用。②环境和教育对能力形成的影响。a.产前环境的影响。胎儿在出生之前生活在母体的环境中,这种环境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出生后智力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胎教);母亲怀孕的年龄常常影响到儿童智力的正常发展(年龄越大越危险,如唐氏综合征);怀孕期间母体营养不良,不仅会严重影响胎儿脑细胞数量的增加,而且还会造成流产、死胎等现象;母亲服药、患病等。b.早期经验的作用。从出生到青少年时期,是个人生长发育的时期,也是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丰富的环境刺激有利于儿童能力的发展,母亲的爱抚能增强儿童的安全感,有安全感的孩子喜欢探索环境,而探索环境是能力发展的前提。c.学校教育的作用。课堂教学的正确组织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严师出高徒),另外,吸引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小组、绘画小组、体操小组等,丰富校内外生活内容,也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③实践活动的影响。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起来的。离开了实践活动,即使有良好的素质、环境和教育,能力也难以形成和发展起来。由于实践的性质不同,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能力。坚持不懈地参加某种社会实践,相应能力就能得到高度发展。④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影响。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人的主观努力,入的能力的发展与其他心理品质的发展分不开。高尔基指出:“才能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而是对事业的热爱”;华罗庚说:“根据我自己的体会,所谓天才就是坚持不懈的努力”;能力发展还依赖于自我分析与自我评价的能力。总之,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遗传、环境、主观能动性在能力发展中缺一不可

  • 第15题: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发展的(),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结果。


    正确答案:动力作用

  • 第16题:

    评述印度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


    正确答案: (1)印度虽然高等教育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其发展规模和速度已经远远超过劳动力市场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大学毕业生失业现象提议严重,因此,有些印度学者称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无情的扩充”;
    (2)此外,印度的“人才外流”现象也十分明显,所以有人评鉴印度是“一个向西方国家输出高级人才的净出口国”;
    (3)而且,印度高等教育机构均接受政府的财政补助,私立高等教育机构也不例外,高等教育由国家包办已经成为印度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之一,这在高等教育经费严重短缺和成本分担理论日益为人们所接受的今天,已经显示出了它的不合理性,阻碍了其发展。

  • 第17题:

    新文化运动后,对我国学前教育产生广泛影响的教育理论是实用主义和()。

    • A、实业教育思潮
    • B、科学教育思潮
    • C、儿童中心论
    • D、平民教育思潮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评述隋唐的科举制度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正确答案:隋代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制和选拔优秀人才补充官吏队伍,逐渐以分科举人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度。科举制度产生了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其主要特点是面向全社会公开考试,录取标准专凭试卷成绩,专重资才,而不是由地方察举。唐承隋制,进一步从考试程序、科目和方法等方面完善了科学制度,使之在人才选拔以至国家政治生活中占居越来越重要地位。隋唐科举制度的实行,对学校教育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一方面,由于选才与育才标准的统一;科举制度促进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发展:①由于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功名,而进学读书又是参加科举的前提,这就引起社会各阶层对学校教育的重视;②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也具有积极意义;③科举科目中有明法、明算、童子、武举等,促进了当时专科教育、英才儿童教育及文武兼备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科举又使学校教育成为其附庸,对学校教育产生消极影响:①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几部儒家经典,造成学校教育内容脱离社会现实,空疏无用;②科举考试的方法僵化、呆板。又使得学校的教学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满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③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使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声利之场,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

  • 第19题:

    新文化运动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正确答案:1915年,文化教育领域兴起了一场反封建的文化革命,即新文化运动。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封建复古思潮展开了论争。他们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要求铲除封建礼教,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实现男女教育平等,并成立了各种教育团体。这一切有利于教育的普及,为教育改革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对当时的教育改革、提倡新教育运动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 第20题:

    评述高校的专才教育。评述高校的通才教育。


    正确答案: 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其目的是通过系统地讲授某一学科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具有四个明显特征:
    1、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
    2、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
    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4、过分通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影响。
    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它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实施宽口径、适应性强的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具有4个明显特征:
    1、专才教育主要是通过分科进行,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
    2、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应用。
    3、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要。
    4、在专业划分过细的情况下,片面强调职业教育,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影响其后期发展。

  • 第21题:

    问答题
    评述印度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

    正确答案: (1)印度虽然高等教育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其发展规模和速度已经远远超过劳动力市场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大学毕业生失业现象提议严重,因此,有些印度学者称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无情的扩充”;
    (2)此外,印度的“人才外流”现象也十分明显,所以有人评鉴印度是“一个向西方国家输出高级人才的净出口国”;
    (3)而且,印度高等教育机构均接受政府的财政补助,私立高等教育机构也不例外,高等教育由国家包办已经成为印度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之一,这在高等教育经费严重短缺和成本分担理论日益为人们所接受的今天,已经显示出了它的不合理性,阻碍了其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评述董仲舒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影响。

    正确答案: 董仲舒为了适应汉武帝的政治需要,在贤良策中提出了三大文教政策的建议。他想以政治的手段,借着国家的力量,推行其教育主张:第一,“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第二,兴太学以养士;第三,重视选举,任贤使能。人性学说是董仲舒论述教育作用的理论依据,他综合了先秦的性善论和性恶论,尤其折中调和了孟荀的善性、性恶论,提出了人性有善有恶论,认为人性是“天”创造人类时所赋予的一种先验的素质,这种素质具有善的可能性,也具有恶的可能性。董仲舒还提出了性三品说。他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基于此,董仲舒几乎把一个国家的治乱兴废都归之于礼乐教化,政治上的首要事情就是“德教”,王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教化。至于道德教育的内容,在董仲舒看来无非“三纲五常”。董仲舒把信与仁义礼智加在一起成为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他从五伦中提出了君臣、父子、夫妇三种伦常,称为“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从此,三纲五常遂成为封建社会道德规范的基本公式。关于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董仲舒提出了四点:一是“正我”,二是“正其谊不谋其利”,三是“必仁且智”。董仲舒从他的教学目的出发,主张以“六经”为教材。
    董仲舒三大文教政策的提出特别是“独尊儒术”的提出,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教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从此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儒家的道德观成为道德教育的依据。这些都有助于当时巩固封建中央集权统治。但是,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独尊的地位,无疑对各种非儒学的学术思想起到了抑制作用,从而阻碍了文化教育的整体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要评述道教在唐代的发展和影响。

    正确答案: 由于唐王朝的皇帝姓李,所以从李渊起唐皇帝就以教主的后裔自居,积极扶植道教,企图借助神权来巩固皇权。乾封元年(666年),高宗下令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进一步尊老子为大圣祖,令人画老子像颁于天下,要求生徒皆习《老子》、《庄子》等,又封庄子为南华真人,以壮大道教的势力。唐代在道教理论建设方面有很大的发展,涌现了许多道教学者,他们对道教的教理、教义和修炼方术等方面作了全面的发展。由于唐皇室的大力倡导,唐代研究老庄思想蔚然成风。唐代对道教经籍继续加以收集和整理,道书数量益增,并汇编成藏,正式刊行。道教科仪在唐代有较系统的发展。道教内丹道在唐代有很大的发展。道教宫观不仅遍布全国,且规模日益宏大,对以后道教宫观的建筑规模和建筑艺术都有直接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