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
解析:
(1)课程结构方面: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从小学到高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农村中学课程主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城市普遍中学也要 逐步开设技术课程。 (2)课程标准方面:制定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 (3)教学过程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 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 (4)教材开发与管理方面:教材改革应该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 外各种课程资源;完善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实现教材的高质量与多样化。 (5)课程评价方面: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6)课程管理方面:实施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7)关于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有效、持续地师资培训计划,教师进修培训机构要以实施新课程所 必须的培训为主要任务,确保培训工作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 (8)关于课程改革的组织和实施:贯彻“先破后立,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建立 课程教材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 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1)注重课程的发展功能;(2)实现课程设置的整合性;(3)关注实施过程与科学评价; (4)进一步加大课程管理的弹性化。
更多“试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与特点。”相关问题
  • 第1题:

    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试述现代教师应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


    正确答案:
    【答案要点】(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中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①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②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 第2题:

    试述《黄帝内经》的基本内容与成就。


    参考答案:

    《黄帝内经》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问题,正是这些重要论述,构建起了中医学基本理论体系,它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体现的基本精神和成就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整体观念。包括人体自身是统一的,人的身心是统一的,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一为强调自然对人的制约性,二为积极地适应自然),人与社会是统一的。
    (2)强调脏腑经络。《内经》所论述的脏腑经络学说构成了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医辨证论治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既是哲理,又是最基本的医理。既用以说明普通问题,也用以说明具体问题。除以上三个主要方面成就之外,《内经》对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等内容也都有丰富的阐述。这些内容对中医学在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总之,《内经》全面的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藏象学、经络学、病因病机学、生理病理学、养生和预防医学、诊断治疗原则等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进入系统的理论总结新阶段。


  • 第3题:

    试述我国改革后技术引进特点。


    正确答案: 改革后,我国技术引进呈现许多心得特点:
    第一, 在技术引进项目的安排上,坚持充分论证、综合平衡、统筹兼顾的原则。
    第二, 在规模上逐年稳步发展。
    第三, 技术引进的外汇资金的来源趋向多样化。
    第四, 技术引进的方式日趋合理。
    第五, 技术引进的结构进一步得到了优化,档次不断。
    第六, 技术引进的国别日趋多样化。
    第七, 技术引进主体更加丰富。
    第八, 加强宏观管理,提高了办事效率。
    第九, 为了推动技术引进、优化技术引进结构,国家从政策上加大了对技术引进的支持力度。

  • 第4题:

    你认为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以往课程改革有何不同?


    正确答案: 新课改的内容:
    (1)改革课程功能: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改革课程结构:适应时代要求及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体现课程的科学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革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革课程评价标准:要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素质提高、改进教学实践、推进素质教育上的功能。
    (6)改革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的适应性。

  • 第5题:

    试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内容。怎样分析其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孝文帝拓拔宏即位时(471年)只有五岁,由他的祖母冯太后辅政,孝文帝改革主要由冯太后主持。这次改革的大事有六项。
    (1)整顿吏治:规定守宰的任期要按治绩的好坏决定,不固定年限。又制定俸禄制度和惩治贪污的办法。
    (2)均田制:规定农民和奴婢都可受一定数量的田地,不得买卖;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
    (3)三长制: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以此来代替宗主督护制的基层政权制度。
    (4)户调制:废除九品混通制,实行定额租税制。即一夫一妇的家庭,纳户调帛一匹,粟二石等。
    (5)迁都洛阳:公元490年,冯太后死,孝文帝亲政,继续进行改革。494年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6)改易习俗:易鲜卑服装为汉服;在朝廷上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迁洛阳的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死后不得归葬平城;改从汉姓,定门第等级。
    意义:一、整顿吏治,始班俸禄,严惩贪赃枉法,对于消除百年来的官吏、守宰鱼肉人民之积弊,改造封建政权,起了积极作用。二、实行均田制、三长制和改革户调制,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士族门阀地主,抑制了他们的恶性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招引广大劳动人民回到土地上来,开垦荒地,恢复发展生产。三、提倡鲜卑族接受汉文化,推动了北方民族的融合过程。

  • 第6题:

    联系实际说明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1、由专制走向民主;
    2、由封闭走向开放;
    3、由专家走向教师;
    4、由立足结果走向立足过程。

  • 第7题:

    试述清末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正确答案:清末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包括:一,建立学制系统——清末颁布学制始于《钦定学堂章程》而成于《奏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癸卯学制”。二,废科举,兴学堂——光绪帝于1905年下诏“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从而宣告了自隋代起实行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的终结;同一时期也出现了中国近代史上难得的兴办新学的热潮。三,改革教育行政体制,厘订教育宗旨——1905年正式批准成立学部;1906年学部拟订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四,留学教育勃兴——在清末新政的激励下,近代留学教育在进入20世纪后骤然勃兴,首先是在1906年前后形成了规模盛大的留日高潮,其次是在1908年美国实行“退款兴学”政策后留美潮流逐渐兴起。清末教育改革带有强烈的时代性和阶级局限性,打上了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定的烙印。

  • 第8题:

    问答题
    你认为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以往课程改革有何不同?

    正确答案: 新课改的内容:
    (1)改革课程功能: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改革课程结构:适应时代要求及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体现课程的科学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革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革课程评价标准:要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素质提高、改进教学实践、推进素质教育上的功能。
    (6)改革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的适应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试述清末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正确答案: 清末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包括:
    一,建立学制系统——清末颁布学制始于《钦定学堂章程》而成于《奏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癸卯学制”;
    二,废科举,兴学堂——光绪帝于1905年下诏“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从而宣告了自隋代起实行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的终结;同一时期也出现了中国近代史上难得的兴办新学的热潮;
    三,改革教育行政体制,厘订教育宗旨——1905年正式批准成立学部;1906年学部拟订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四,留学教育勃兴——在清末新政的激励下,近代留学教育在进入20世纪后骤然勃兴,首先是在1906年前后形成了规模盛大的留日高潮,其次是在1908年美国实行“退款兴学”政策后留美潮流逐渐兴起。清末教育改革带有强烈的时代性和阶级局限性,打上了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定的烙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以往课程改革有何不同?

    正确答案: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主要包括:
    (1)儿童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中心和主体,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是课程的依据;
    (2)以“生活世界”为课程内容的范围,儿童的现实体验是儿童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注重培养儿童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课程的实施是儿童反思性、创造性实践构建人生意义的活动;
    (4)儿童的学习方法应以主动参与、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基础,而不是被动接受或简单适应;
    (5)教师是儿童学习的指导者与合作者,和儿童一样是课程的建构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内容。怎样分析其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孝文帝拓拔宏即位时(471年)只有五岁,由他的祖母冯太后辅政,孝文帝改革主要由冯太后主持。这次改革的大事有六项。
    (1)整顿吏治:规定守宰的任期要按治绩的好坏决定,不固定年限。又制定俸禄制度和惩治贪污的办法。
    (2)均田制:规定农民和奴婢都可受一定数量的田地,不得买卖;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
    (3)三长制: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以此来代替宗主督护制的基层政权制度。
    (4)户调制:废除九品混通制,实行定额租税制。即一夫一妇的家庭,纳户调帛一匹,粟二石等。
    (5)迁都洛阳:公元490年,冯太后死,孝文帝亲政,继续进行改革。494年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6)改易习俗:易鲜卑服装为汉服;在朝廷上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迁洛阳的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死后不得归葬平城;改从汉姓,定门第等级。
    意义:一、整顿吏治,始班俸禄,严惩贪赃枉法,对于消除百年来的官吏、守宰鱼肉人民之积弊,改造封建政权,起了积极作用。二、实行均田制、三长制和改革户调制,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士族门阀地主,抑制了他们的恶性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招引广大劳动人民回到土地上来,开垦荒地,恢复发展生产。三、提倡鲜卑族接受汉文化,推动了北方民族的融合过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联系实际说明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 1、由专制走向民主;
    2、由封闭走向开放;
    3、由专家走向教师;
    4、由立足结果走向立足过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根据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理念,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不包括( )。

    A.课程效果评价目标

    B.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目标

    C.过程与方法目标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正确答案:A
    新课改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选择A。

  • 第14题:

    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教育见习案例,试述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案:
    解析:
    (1)教学观念的变化;
    (2)教学内容的变化;
    (3)教学方式的变化;
    (4)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化;
    (5)教学评价的变化。

  • 第15题:

    比较传统课程与新课程改革目标,谈谈你对新课程的看法,分析课程发展的规律。


    正确答案:在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中就凝结着对过去的承载,对未来的开启。20世纪最后的一、二十年里,世界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所有这些变化,使人们不难预测21世纪国际社会将以新的方式交往、竞争、生存。事实上,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就已经把国家、民族发展的切入点规划为教育,教育的变革不约而同地成为很多国家社会变革最受关注的焦点。当然,国际的视野是以民族的特性为基础的,与国际的接轨目的也是为了民族的发展,事实也证明,只有具有民族特色的才能被世界关注与承认,因此,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建立适合中国社会的人生观、价值观,仍然是基础教育必须遵守的准则。

  • 第16题:

    简述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上的改革。


    正确答案:《纲要》指出“改革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制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 第17题:

    试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金融创新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正确答案: 我国的金融创新是一种有目的的创新行为,主要内容有:金融体制的创新、金融管理制度的创新、金融市场的创新、金融交易技术的创新、金融业务与金融工具的创新等。主要特点是: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吸纳性创新多、原创性创新少;手段单一,重数量、轻质量;负债类业务创新多、资产类业务创新少;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主要是靠外部力量推动的被动创新。

  • 第18题:

    新课程改革进一步强化了教育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9题:

    问答题
    试述WTO的原则与基本内容。

    正确答案:
    (1)WTO的原则
    ①非歧视原则
    非歧视原则主要体现在最惠国待遇与国民待遇条款上。
    a.最惠国待遇指缔约一方现在和将来给与任何第三方的优惠和豁免,也给予缔约对方。最惠国待遇分为有条件的和无条件的两种。世界贸易组织实行的是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目的是防止缔约国之间的歧视,使它们具有同等的贸易机会,平等地进行贸易和竞争,推动自由贸易和缔约国经济的发展。
    b.国民待遇是指缔约国互相保证给予对方自然人、法人和商人在本国境内享有同本国自然人、法人和商人同等的待遇。世界贸易组织的国民待遇只适用于从外国进口的商品。规定国民待遇条款的目的是,保证缔约方能真正享受关税减让的成果,使外国产品能在平等的条件下与进口国国内产品竞争,保障进口产品在经销过程中不受歧视待遇。
    ②关税减让原则
    要求各缔约国通过关税减让,在做出互惠让步的基础上,逐步降低关税,达成关税减让表,任何缔约国不能单方面修改税率。
    ③任何缔约国取消数量限制原则
    缔约国规定只能通过关税来保护本国产品,一般不得实行进出口限制。这个原则主要是针对禁止进口、配额管理和进口许可证等做法。
    ④反倾销与限制出口补贴原则
    禁止缔约国在出口时实行倾销,并允许缔约国在某种工业由于倾销造成重大损害和威胁时,征收反倾销税加以抵制。关于出口补贴,世界贸易组织禁止缔约国对制成品实行补贴,对初级产品出口补贴,则仅限于要求缔约国承诺对其加以限制。如出口补贴对另一缔约国国内工业有威胁时,该国可以征收反倾销税。
    ⑤透明度原则
    缔约国政府必须公布本国有关外贸基本权利、义务的法规和条例,使缔约国政府和商人可以得到了解。目的是防止缔约国相互进行不公开的贸易,从而导致歧视待遇。
    ⑥磋商调节原则
    当一缔约国因有关关贸总协定的执行情况向缔约双方提出抗议时,后者应充分考虑并进行协商。该原则不是对一国违反协议规定的行为进行法律制裁,而是通过协商,解决争端,保持缔约国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平衡。
    (2)WTO的主要内容
    WTO于1995年1月1日成立,正式取代了作为临时性机构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WTO是经过成员国政府和立法机构批准的国际条约创建的常设经济组织。WTO的执行机构为总理事会,成员国协商产生总干事,最高权力机构是每两年开一次的部长级会议,关键架构为贸易争端解决机构和贸易政策审议机构。目前,WTO在组织争议处理、金融服务准入、电讯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不同的是,WTO并不提供任何实质性的援助(如贷款),而是将工作集中在国际贸易游戏规则的制定与落实上,要求成员国遵循它所制定的游戏规则,而且它所涉及的范围在国际经济领域中不断扩大,因此它的作用也在不断扩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新课程改革的(),是实现新课改的()
    A

    重要内容、必要条件

    B

    核心、关键

    C

    重点、任务

    D

    基本内容、基础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金融创新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正确答案: 我国的金融创新是一种有目的的创新行为,主要内容有:金融体制的创新、金融管理制度的创新、金融市场的创新、金融交易技术的创新、金融业务与金融工具的创新等。主要特点是: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吸纳性创新多、原创性创新少;手段单一,重数量、轻质量;负债类业务创新多、资产类业务创新少;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主要是靠外部力量推动的被动创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比较传统课程与新课程改革目标,谈谈你对新课程的看法,分析课程发展的规律。

    正确答案: 在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中就凝结着对过去的承载,对未来的开启。20世纪最后的一、二十年里,世界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所有这些变化,使人们不难预测21世纪国际社会将以新的方式交往、竞争、生存。事实上,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就已经把国家、民族发展的切入点规划为教育,教育的变革不约而同地成为很多国家社会变革最受关注的焦点。当然,国际的视野是以民族的特性为基础的,与国际的接轨目的也是为了民族的发展,事实也证明,只有具有民族特色的才能被世界关注与承认,因此,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建立适合中国社会的人生观、价值观,仍然是基础教育必须遵守的准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汉穆拉比法典》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正确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