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第2题:
我们现在说到“官吏”,一般都笼而统之,一概叫“官吏”。实际上,“官”与“吏”乃是两回事。就其来源来说,“官”是指朝廷命官,是需要经过科举、军功或世袭得来的,而“吏”却是官雇佣的人员,也叫做幕僚。对于现代社会,“官”应该是需要选举的人员,“吏”就是公务员。“官”的来源非常清楚:通过科举考试政府任命——所谓“朝廷命官”是也。而“吏”的来源却很复杂:很多科举失利的人开始从幕,并形成了固定的群体,最著名的就是绍兴的师爷。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第3题:
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第4题:
顾炎武说“天下之治,始于里胥,终于天子”。里是最基层的组织,所设官吏最小,称为胥吏。这表明()①皇帝通过依靠层层官吏实现对全国的控制②各级官吏(包括胥吏)都直接对皇帝负责③包括胥吏在内的各级官吏拥有封地④官吏依靠皇帝授予的权力统治属下及其臣民
第5题:
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对官吏有任免权,官吏不能世袭;实行俸禄制,官在则有俸禄,不在官,俸禄也就取消。……皇帝及中央有权监察地方官吏的政务、财政和有无不法行为之权。”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首先始于()
第6题:
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史籍称之为“风霜之吏”。此官职应是()
第7题:
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对官吏有任免权,官吏不能世袭;实行俸禄制,官在则有俸禄,不在官,俸禄也就取消。……皇帝及中央有权监察地方官吏的政务、财政和有无不法行为之权。”上述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首先始于()
第8题:
汉朝《沈命法》颁布之目的是督促官吏及时发觉和缉捕盗贼。
第9题:
材料一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丞相,秦官,金印紫授,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太尉,秦官,金印紫授,掌武事……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授……掌图籍秘书……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摘自班固《汉书》卷一九《九官公卿表》 材料二唐太宗把都督、刺史(负责监察各州主要官员和豪强地主及子弟不法行为的官员)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并把他们的政绩也写在上面,以便考察任用。刺史由他亲自选拔,县令由五品以上的京城官员推荐,贞观年间(627—649),出现了一大批奉职守法的官吏。——摘编自中学历史教材 材料三明代《大明律》规定官吏贪赃枉法处分严重,官吏贪腐铜钱80贯以上处死。如果是执法御史贪腐,加重治罪。对贪赃枉法的官吏“永不叙用”。——摘编自《朱元璋“重典治吏”与当代反腐败斗争》(2)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考察任用地方官的主要依据。他亲自选拔刺史主要说明了什么?
第10题:
现在所使用的“官吏”是对“官”、“吏”的误读
在古代,“官”与“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
“官”、“吏”来源不同造成职位高低差距显著
古代“官”、“吏”与现代职位的对应
第11题:
对
错
第12题:
客士
军功
通晓法律
开国元老
第13题:
第14题:
先秦时期的“三重选官法”,在选拔官吏时,分别注重()。
第15题:
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是维护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之一。下列表述不准确的是()
第16题:
秦朝郡县制是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制度,其依据主要在于:()
第17题:
秦汉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②分散地方官吏权力,防止割据③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
第18题:
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是维护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之一。下列表述不准确的是()
第19题:
所谓朝官就是中央的官吏。
第20题:
汉代高级主管官吏或地方郡守以上的官吏在其辖区内对有名望的又有统治才能的人,向中央举荐的制度叫做()
第21题:
先秦时期的“三重选官法”,在选拔官吏时,分别注重()。
第22题:
第23题:
对
错
第24题:
客士
军功
法律
开国元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