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下列选项中,对魏晋玄学描述不正确的是() ”相关问题
  • 第1题:

    魏晋玄学是由()和()结合而成的。


    正确答案:道教思想;儒家思想

  • 第2题:

    论魏晋玄学、佛学理论对魏晋南北朝美术理论的发展影响。


    正确答案: 随着社会的衰微、国家的解体等原因,儒家观念逐渐丧失其作用而趋中衰。以道释儒而实为道家观念的玄学是在魏晋时期产生的,玄学本质是根源于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人们为了超越人生的有限而获取对无限的自由的满足,在玄学影响下的文艺对绝对自用的精神境界的向往成为一种强大的时代的趋势。这既是主观精神表现的一个自然发展,同时又是时代精神反映的必然。玄学以其独特的意象、有无、形神等观点,对当时及后世的艺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中国绘画美学由于受到玄学影响而表现出对主体精神的强调,又因也是在魏晋南北朝才发展并来势发挥重要影响的佛教的刺激而加强。到了东晋时,玄佛已日益合流,而且愈往后,佛学的影响愈强大。可以说,南北朝时期的文艺理论,是直接从玄佛,尤其是佛学肇其端的。如我国美术史上美术理论之奠基顾恺之、宋炳、王微等人就受佛学影响,他们的著作带着明显的佛教思想的痕迹。
    不论是玄学对无限精神境界的追求,还是佛学对客观世界的虚无观念,都没有导致对“象”、“形”的绝对的否定。佛学之法身独发类乎形,不出有无,不在有无等观念形成了中国绘画虽然极端重视神情却也并未放弃形、象这一重要而稳固特征的哲学渊源。同时,随着绘画艺术的愈趋精密,这种重精神而不放弃对形的描绘的现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甚至出现了对自然造化的深入细致的观察及精确描绘的倾向。如顾恺之《画云台山记》中那种严格依据自然形色所作的类似西方油画式的设计。
    齐梁阶段,在佛学大盛的同时,玄学影响减弱,由于取代门阀贵族以纵情声色享受的角度,把魏晋那种高深玄妙的精神内涵降到世俗中来。美术发展的进程中亦出现了与魏晋乃至刘宋时期颇为不同的审美风尚。

  • 第3题:

    试述魏晋玄学中言意之辩与文艺美学的联系。


    正确答案: 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首先对后人把握审美观照的特点,提供了启发。启发人们认识到审美观照往往表现为对于有限物象的超越。审美观照离不开具体物象,但又不受具体物象的局限,而是要伸向无限的宇宙、历史、人生。启发人们认识到,审美观照往往表现为对于概念的超越。或者说人们的美感往往是不能用概念来表达的。其次,对于文学艺术家认识艺术形式美和艺术整体形象之间的辨证关系,给了很大启示。艺术的形式美不应该突出自己,而应该否定自己,从而把艺术的整体形象突出地表现出来。如唐代皎然在《诗式》中说“但见性情,不睹文字,盖诗道之极也。”最后,这种言、象、意的理论,还为后世的“意境”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如何用有限的语言去塑造虚实相生的形象,从而获得无穷的意蕴。

  • 第4题:

    “魏晋玄学”


    正确答案: 魏、晋、南北朝流行的社会思潮。语始见《晋书·陆云传》。魏晋名士以谈“玄”,释“玄”,崇尚虚无,空谈名理为风气,并建立起不同的流派,故名。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以《老子》、《庄子》、和《周易》为经典,讨论有无、本末、动静、言意象,以及自然与名教等的相互关系,以综合儒、道、名、法诸家学说的新的思想形式,代替趋于衰微的汉代经学。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阮籍、嵇康、王弼、向秀、郭象等。其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综观魏晋玄学,其基本特点有: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老子》、《庄子》注解《易经》;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基本内容,有提出「以无为本」及认为「有」是独自存在的,不需要「无」作自己的本的思想;以解决自然与名教的关系为其哲学目的;针对汉儒支离繁琐的解释方法,强调在论证问题时把握义理,反对执着言、象,提出「得意忘言」、「寄言出意」的方法;以「辨名析理」为其的思维形式。由是形成两晋南北朝玄学的独有特色。魏正始年间,以何晏、王弼为代表,崇尚《老子》,辅以《易》学,提倡“贵无”,主张以寂然不动的“无”为世界的精神性本体,但也注重儒家的丧祭服制和历代的典仪,服膺孔子,以自然为本,名教为末,统一儒、道。宣传“以寡治众”,“君主无为”。史称“正始之音”。而阮籍、嵇康则视自然与名教为对立,主张毁弃礼法,“越名教而任自然”。
    认为达于“自然”,必能“通于治化”,幻想无君、无臣的自然社会。魏晋之际,裴頠批评“以无为本”,肯定万有存在的真实性,并反对寄生思想和纵欲主义,反对“贵无”和“崇有”,认为万物皆“块然自生”,用神秘的“自生”代替“无”为世界的本原,否定万有的真实性。主张“名教即自然”,君臣、上下之分乃是“天理自然”的体现。东晋以后,玄学与佛学趋于合流,其特点是以玄学解佛学,主要代表人物为僧肇,提出无不绝虚,有非真有,以一种非有非无,有无合一的学说,企图凌驾于玄学各派之上。至此,玄学岁余波未泯,但佛学已逐渐取代其地位。

  • 第5题:

    魏晋玄学讨论问题是()问题。


    正确答案:名教与自然的关系

  • 第6题:

    在我国传统学术发展史上,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标志性学术成就。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
    • B、汉代经学、魏晋佛学、隋唐玄学、宋明理学
    • C、汉代儒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经学
    • D、汉代儒学、魏晋佛学、隋唐玄学、宋明经学

    正确答案:A

  • 第7题:

    下列人物中,属于魏晋时期玄学中的“贵无”派的是()。

    • A、何晏
    • B、王弼
    • C、刘伶
    • D、稽康
    • E、郭象

    正确答案:A,B

  • 第8题:

    问答题
    论魏晋玄学、佛学理论对魏晋南北朝美术理论的发展影响。

    正确答案: 随着社会的衰微、国家的解体等原因,儒家观念逐渐丧失其作用而趋中衰。以道释儒而实为道家观念的玄学是在魏晋时期产生的,玄学本质是根源于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人们为了超越人生的有限而获取对无限的自由的满足,在玄学影响下的文艺对绝对自用的精神境界的向往成为一种强大的时代的趋势。这既是主观精神表现的一个自然发展,同时又是时代精神反映的必然。玄学以其独特的意象、有无、形神等观点,对当时及后世的艺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中国绘画美学由于受到玄学影响而表现出对主体精神的强调,又因也是在魏晋南北朝才发展并来势发挥重要影响的佛教的刺激而加强。到了东晋时,玄佛已日益合流,而且愈往后,佛学的影响愈强大。可以说,南北朝时期的文艺理论,是直接从玄佛,尤其是佛学肇其端的。如我国美术史上美术理论之奠基顾恺之、宋炳、王微等人就受佛学影响,他们的著作带着明显的佛教思想的痕迹。
    不论是玄学对无限精神境界的追求,还是佛学对客观世界的虚无观念,都没有导致对“象”、“形”的绝对的否定。佛学之法身独发类乎形,不出有无,不在有无等观念形成了中国绘画虽然极端重视神情却也并未放弃形、象这一重要而稳固特征的哲学渊源。同时,随着绘画艺术的愈趋精密,这种重精神而不放弃对形的描绘的现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甚至出现了对自然造化的深入细致的观察及精确描绘的倾向。如顾恺之《画云台山记》中那种严格依据自然形色所作的类似西方油画式的设计。
    齐梁阶段,在佛学大盛的同时,玄学影响减弱,由于取代门阀贵族以纵情声色享受的角度,把魏晋那种高深玄妙的精神内涵降到世俗中来。美术发展的进程中亦出现了与魏晋乃至刘宋时期颇为不同的审美风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填空题
    魏晋玄学是由()和()结合而成的。

    正确答案: 道教思想,儒家思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填空题
    玄学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风度”,“魏晋精神”即是()的产物。

    正确答案: 彼此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多选题
    下列人物中,属于魏晋时期玄学中的“贵无”派的是(  )。
    A

    何晏

    B

    王弼

    C

    刘伶

    D

    稽康

    E

    郭象


    正确答案: C,E
    解析:
    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何晏、王弼属于魏晋玄学中的“贵无”派,郭象属于魏晋玄学中的“贵有”派,以阮籍、稽康和刘伶为代表的竹林七贤崇尚“自然”,反对名教。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魏晋玄学的主题。

    正确答案: 本末有无之争;言意之争;名教和自然之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其经典称为“三玄”。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三玄”之列的是:()

    • A、《尚书》
    • B、《周易》
    • C、《老子》
    • D、《庄子》

    正确答案:A

  • 第14题:

    玄学盛行的时代是()。

    • A、西汉
    • B、隋朝
    • C、东汉
    • D、魏晋

    正确答案:D

  • 第15题:

    玄学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风度”,“魏晋精神”即是()的产物。


    正确答案:彼此影响

  • 第16题:

    魏晋玄学中的“贵无”派代表是()

    • A、何晏
    • B、裴
    • C、郭象
    • D、王弼
    • E、张载

    正确答案:A,D

  • 第17题:

    简述魏晋玄学的主题。


    正确答案:本末有无之争;言意之争;名教和自然之争。

  • 第18题:

    简述魏晋时期玄学的主要论点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正确答案:玄学是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其宗旨是“贵无”,其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玄学是由何晏.王弼开其端的,所以被称为玄学,是因为他们所谈论者,皆本于虚无,以远离实际事务为玄妙。玄学的兴起对魏晋文化的思潮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玄学的思维特点是超脱多样化的现世实物而直接诉诸本体。一股力度超过以往任何时代的思辨新风注入中国传统哲学的躯体。其次,玄学虽然以超越有限达到无限为根本,但玄学家所说的达到无限是在现实的人生之中,特别是在情感之中其达到对无限的体验,这就是使玄学与美学内在联系在一起,成为魏晋美学的精魂。再次,玄学作为一种本体论哲学,其现实意蕴乃是对魏晋人所亟亟追求的理想人格作理论上的建构。

  • 第19题:

    单选题
    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其经典称为“三玄”。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三玄”之列的是:()
    A

    《尚书》

    B

    《周易》

    C

    《老子》

    D

    《庄子》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是怎样影响魏晋南北朝文论的?

    正确答案: 文论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理论,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该时代文化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文化对文学理论的影响,突出地表现在理论范畴的形成及演变之中。 言意之辨从广义上讲是一个文化哲学命题,从狭义上讲则是一个文学理论命题。魏晋南北朝之前的言意论,大体上可分为儒家经学中心主义的“立言”、道家自然主义的“无言”以及《易传》对儒、道两家言意观的折衷。《易传.系辞上》既讲“言不尽意”,又讲“立象以尽意”;而魏晋玄学的开创者之一王弼,正是在讨论《易传》“言—象—意”之关系时,提出自己的言意观的。
    王弼《周易略例.明象篇》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辨析“言—象—意”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从“作卦”(创造)的角度论,象生于意,意以尽象,意为象之内涵,象为意之形式或外观;言生于象,象以尽言,象为言之对象,言为象之形式。其次,从“解卦“(接受)的角度论,要寻言以观象,得象忘言;要寻象以观意,得意忘象。“言”和“象”均为得“意”之工具。舍弃了名言和卦象,当然无从得“意”;但是,若滞拘于名言和卦象,也无从得意。王弼依此方法,将汉易象数之学一举而廓清之,汉代经学转为魏晋玄学,其基础由此而奠定矣。 得意忘言不仅为解读精典之新法,而且为正始玄学之要义。正始玄学的王弼、何晏兼综名理,会通儒道,注重本体之宗旨;竹林玄学的嵇康、阮籍越名任心,旷达奔放,追求天地之和美,尤其是嵇康的《声无哀乐论》,论音乐亦本“得意”之旨。就文学理论而言,魏晋南北朝时期第一个受言意之辨影响而探讨为文用心的是西晋陆机。陆机自称“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作《文赋》专论文学创作过程中的“物—意—文(言)”之间的关系。陶渊明是受言意之辨影响的又一位诗人,自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这正是玄学家不为繁琐经学所束缚而轻言重意的审美态度。后来刘勰讲“文外之重旨”,钟嵘讲“文已尽而意有余”,均含有对“言外之意”之美学旨趣的推崇和追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判断题
    魏晋时期经学式微,玄学兴起,玄学由道教学说发展而来。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名词解释题
    魏晋玄学

    正确答案: 魏晋门阀士族的意识形态。随着汉末社会危机的加深和汉王朝的瓦解,儒学逐渐趋于衰微,一些士大夫开始从道、名、法诸家学说中发掘有用的思想资料,从而动摇了儒学独尊的地位。曹操提倡名、法,公开否定儒家说教,更有利于各种思潮的活跃。曹魏正始(240—249)年间,何晏、王弼阐发《老子》、《庄子》和《周易》的思想,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流派;因《老子》等三部书后来被称为“三玄”,故这个流派遂被称为玄学。玄学对于打破儒家思想的禁锢有一定作用,玄学的思辩形式也刺激了中国哲学的发展,但玄学亦强烈反映了门阀士族的腐朽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魏晋玄学讨论问题是()问题。

    正确答案: 名教与自然的关系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