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A
解析:
胡斯战争又称捷克农民战争,它是欧洲历史上时间较长、影响深远的一次农民战争。捷克形成一个独立的国家虽然较晚(约9世纪末),但工业发展很快,11~12世纪,捷克出现了许多手工业和商业城市,布拉格逐渐成为国内的经济中心,对外贸易也发展起来。从捷克向多瑙河上游、匈牙利、威尼斯等地输出的有马、牛、皮革、粮食、银、麻布等。到13世纪,捷克国王被列为神圣罗马帝国七大选侯之一。胡斯战争中“温和派”是圣杯派,主要由小贵族组成;塔波尔派为“激进派”,代表下层民众。最后圣杯派与教皇和德国皇帝妥协,共同镇压了塔波尔派,战争结束。所以,正确答案应是A。
更多“胡斯战争中代表下层民众的政治派别是( )。 ”相关问题
  • 第1题:

    胡格诺战争后,法国开始了()王朝的统治。

    A.哈布斯堡

    B.都铎

    C.波旁

    D.诺曼


    参考答案:C

  • 第2题:

    民众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毛泽东把民众比作“()”,最充分地肯定了民众的力量在革命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正确答案:铜墙铁壁

  • 第3题:

    在下列人物中,()是国际礼让说的代表人物。

    • A、意大利的巴托鲁斯
    • B、荷兰的胡伯
    • C、英国的戴西
    • D、美国的斯托雷

    正确答案:B

  • 第4题:

    希腊宗教中的战争之神是赫尔墨斯。


    正确答案:错误

  • 第5题:

    ()作者是将生活中的何物,称为“胡斯赖”的,以谐音“胡斯来”给一清客作人名的?

    • A、一种果子
    • B、藤蔓
    • C、馒头
    • D、枕头

    正确答案:A

  • 第6题:

    胡格诺战争后,法国开始了()王朝的统治。

    • A、哈布斯堡
    • B、都铎
    • C、波旁
    • D、诺曼

    正确答案:C

  • 第7题:

    关于“民俗学研究的是农民或下层民众的学问”,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正确答案: 不同意这一观点,这一种说法带有偏见,是对民俗学的误解。民俗学一词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民”,另一个是“俗”。首先,从“民”的角度来看:民俗学自从格林兄弟创立以来,其研究对象的“民”经历了从“民族”“社会群体”“古人”“农民或下层民众”“任何一个人”直到“全民”的发展。
    认为民俗学研究“农民或下层民众的学问”的概念产生于19世纪初并延续至今,在当时具有其特有的时代背景。因为格林兄弟时期的德国上层文化几乎已经全面被外来文化所占领,从上层文化例如语言和文学中,已找不到任何能够代表德国文化传统的东西,只有农民和文盲还在使用着古老的德国语言,承载着古老的德国文化传统。因此,要想重建德国文化精神,只有从下层农民或文盲或无产阶层当中去寻找。所以,那时候的民自然也就与农民和被压迫阶层联系在一起。后来的学者们认为民为农民和文盲,主要是强调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差异以及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以往的文学研究主要是书面和精英文学,人们从没想到民间还会有文学,民间流传的故事传说等事项还可以拿来研究,当人民意识到民间文学的巨大价值的时候,民间文学便作为精英文学的对立面出现了。而今天,我们没有理由将任何一个群体或个体排除于民俗的研究范围之外。对于城市人群也有城市民俗,校园人群也有校园民俗等,因而研究对象在今天已经拓展至“全民”或是“全人类”。过分强调或规定民的范围,实际上是在限制和约束自己的研究,也就等于把自己孤立于其他学科之外,不利于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发展。
    综上所述,民俗学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在人类文化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其他学科是并列的关系,是平等的。因此,民的概念发展到现在已经没有下定义的必要了。同时,单纯将“俗”定义为“知识或学问”也限制了民俗学的研究范围,民俗学的研究范围很广泛,是是指书面文化传统之外的文化,以口头、风俗或行为等非正式和非官方的形式创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而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和无意地遵循和维护的一种行为规范、道德伦理、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

  • 第8题:

    胡格诺战争


    正确答案:16世纪40年代,加尔文教开始在法国传播,称为胡格诺教。法国南部的大封建贵族信奉加尔文教,企图利用宗教改革运动来达到夺取教会地产的目的。他们与北方有分裂倾向的信奉天主教的大封建贵族有深刻利害冲突,最终演变成长期内战,史称胡格诺战争。战争自1562年起分为三个阶段,时打时停,互有胜负。最终胡格诺派首领波旁•亨利成为法国国王,称亨利四世,改奉天主教,取得了北方贵族资产阶级的支持。1598年4月,亨利四世颁布《南特敕令》,标志着胡格诺战争的结束。胡格诺教在法国取得了合法地位。

  • 第9题:

    单选题
    在下列人物中,()是国际礼让说的代表人物。
    A

    意大利的巴托鲁斯

    B

    荷兰的胡伯

    C

    英国的戴西

    D

    美国的斯托雷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胡格诺战争后,法国开始了()王朝的统治。
    A

    哈布斯堡

    B

    都铎

    C

    波旁

    D

    诺曼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意大利法则区别说的代表人物是()
    A

    胡伯

    B

    杜摩兰

    C

    达让特莱

    D

    巴托鲁斯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蛮子大妈》的作者莫泊桑是()国人,作品主要反映的是()战争中普通民众的爱国主义精神。

    正确答案: 法,普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1967年美国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战游行,游行民众反对的是( )。

    A.朝鲜战争
    B.越南战争
    C.阿富汗战争
    D.科索沃战争

    答案:B
    解析:
    越南战争是二战以后美国参战人数最多、影响最重大的战争,也是冷战中的“一次热战”。

  • 第14题:

    《蛮子大妈》的作者莫泊桑是()国人,作品主要反映的是()战争中普通民众的爱国主义精神。


    正确答案:法;普法

  • 第15题:

    意大利法则区别说的代表人物是()

    • A、胡伯
    • B、杜摩兰
    • C、达让特莱
    • D、巴托鲁斯

    正确答案:D

  • 第16题:

    约翰胡斯


    正确答案: 波西米亚学者兼布道家,也是早期的教会改革家,因支持改教先锋威克里夫的教训,惹起罗马教廷之仇恨,至康士坦斯被判火刑而殉道。他力斥教廷违背圣经的做法,认为教会元首是基督而非教皇,只有悔改才得赦免,他也指出“教皇无误论”之谬误,赎罪券之无用。胡斯的追随者称为波西米亚弟兄会。

  • 第17题:

    胡司战争


    正确答案: 1419年----1434年捷克人民反对德国封建主和天主教会的民族解放战争。因在胡司领导的宗教改革推动下,又因胡司的殉难为直接导火线,故名。十三世纪德国封建主和天竺教会势力统治捷克,激起捷克人民的普遍不满和反抗。十五世纪以胡司为代表,掀起反对德国封建主的民族解放运动。胡司就义后,1419年布拉格起义爆发,是为胡司战争的开端。1420----1431年德国与罗马教皇先后组织五次十字军镇压,均失败。斗争中起义者分裂为两派:塔波尔派和圣杯派。圣杯派在没收教产与逐出城市中德国贵族后,害怕塔波塔波尔派尔派胜利会危及本身利益,1433年转而同教皇,德皇妥协,共同镇压塔波尔派。1434年里滂战战役,塔波尔派遭镇压,胡司战争基本结束,但是塔波尔派坚持到1452年。胡司战争给予捷克的德国封建主和天主教会势力以沉重打击,捷克获得一定时期的政治和宗教事物的独立,发展了民族文化,影响了欧洲宗教改革的爆发。

  • 第18题:

    简述胡司战争的原因、经过及影响


    正确答案: 原因:捷克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矿藏,引来了德国封建主贪婪的目光和野心。12—13世纪,德国人开始向捷克大规模移民,而德国移民上层逐渐成为捷克享有特权的贵族阶级。他们和捷克大封建地主相勾结,共同剥削捷克人民。农民、城市平民,身受民族和阶级的双重压迫,使他们“像流亡者一样住在自己的国内”。捷克教会的改革家胡司成为人民反抗的领袖,而1415年胡司被“异端”罪名被处以火刑,成为战争爆发的另一个原因。
    经过:1419年7月30日,传教士约翰·哲里夫领导的布拉格市民起义标志着战争的爆发。1420年春,德皇纠集10万大军,亲自指挥第一次十字军征讨,而起义军两派联合对敌,很快的粉碎了敌人的进攻。而随后的1421和1422年又两次打败了教皇和德皇组织的十字军。并在后来的1427年和1431年分别粉碎了敌人的第四次和第五次入侵。但1422年再击退了第三次十字军的进攻后,起义军中的圣杯派打算与敌人妥协,结束战争。1434年,教会和圣杯派勾结反对塔波尔派的战争阴谋爆发,5月,双方激战于里旁。而因为内部有人叛变,塔波尔派全军就义,但残部仍坚守着南方的一些据点,直至1452年。
    影响:捷克胡司战争,再整个欧洲历史上是最著名的农民战争之一,无论是在持久性上、斗争规模上,还是在纲领的鲜明性、军队的组织性和斗争的坚韧性上,均为此前欧洲任何农民战争所不及。这次战争给教皇德皇为首的世俗反动势力以沉重打击,保证了捷克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政治独立,同时促进了捷克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发展。胡司和塔波尔派的思想对欧洲各国、特别是一个世纪后的德国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有着深远的影响。

  • 第19题:

    在下列汉乐府民歌中,反映社会下层民众的艰难与痛苦的作品是()。

    • A、《东门行》
    • B、《妇病行》
    • C、《瀣露行》
    • D、《长歌行》

    正确答案:A,B

  • 第20题:

    意大利法则区别说的代表人物是()

    • A、胡伯
    • B、孟西尼
    • C、杜摩兰
    • D、巴托鲁斯

    正确答案:D

  • 第21题:

    填空题
    民众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毛泽东把民众比作“()”,最充分地肯定了民众的力量在革命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正确答案: 铜墙铁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意大利法则区别说的代表人物是()
    A

    胡伯

    B

    孟西尼

    C

    杜摩兰

    D

    巴托鲁斯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名词解释题
    胡司战争

    正确答案: 1419年----1434年捷克人民反对德国封建主和天主教会的民族解放战争。因在胡司领导的宗教改革推动下,又因胡司的殉难为直接导火线,故名。十三世纪德国封建主和天竺教会势力统治捷克,激起捷克人民的普遍不满和反抗。十五世纪以胡司为代表,掀起反对德国封建主的民族解放运动。胡司就义后,1419年布拉格起义爆发,是为胡司战争的开端。1420----1431年德国与罗马教皇先后组织五次十字军镇压,均失败。斗争中起义者分裂为两派:塔波尔派和圣杯派。圣杯派在没收教产与逐出城市中德国贵族后,害怕塔波塔波尔派尔派胜利会危及本身利益,1433年转而同教皇,德皇妥协,共同镇压塔波尔派。1434年里滂战战役,塔波尔派遭镇压,胡司战争基本结束,但是塔波尔派坚持到1452年。胡司战争给予捷克的德国封建主和天主教会势力以沉重打击,捷克获得一定时期的政治和宗教事物的独立,发展了民族文化,影响了欧洲宗教改革的爆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名词解释题
    胡格诺战争

    正确答案: 16世纪40年代,加尔文教开始在法国传播,称为胡格诺教。法国南部的大封建贵族信奉加尔文教,企图利用宗教改革运动来达到夺取教会地产的目的。他们与北方有分裂倾向的信奉天主教的大封建贵族有深刻利害冲突,最终演变成长期内战,史称胡格诺战争。战争自1562年起分为三个阶段,时打时停,互有胜负。最终胡格诺派首领波旁•亨利成为法国国王,称亨利四世,改奉天主教,取得了北方贵族资产阶级的支持。1598年4月,亨利四世颁布《南特敕令》,标志着胡格诺战争的结束。胡格诺教在法国取得了合法地位。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