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A、三老
B、保长
C、窗夫
D、里正
E、游傲
第2题:
据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秦亡后,县令、长在汉初继续留任
B.秦朝每县掌治100个亭
C.汉朝县扩大辖区,掌治100个乡
D.汉代县制大体沿用秦朝制度
第3题:
西周以后学校的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的官学体系,并有了()与乡学之分。
第4题:
太平天国的乡官保举制度规定:“举得其人,保举者();举非其人,保举者受罚”。
第5题:
据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第6题:
汉代县以下的乡里基层组织沿秦制,为乡、亭、里三级,设有乡官。
第7题:
“乡约”制度
第8题:
第9题:
第10题:
第11题:
乡学
官学
大学
小学
第12题:
对
错
第13题:
西周学校分国学和乡学两类。国学是中央官学,乡学则是地方的官学。中央官学的名称为()或(),乡学的名称有()、()、()、()。
第14题:
贾诩官至太尉,封魏寿乡侯,谥曰()。
第15题:
保举制度最后是由天王降旨任命乡官,所以保举者不必承担任何责任。
第16题:
《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大率十里一亭,亭有亭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皆秦制也。”材料中的“秦制”是指()
第17题:
太平天国的乡官保举制度规定:“举得其人,保举者();举非其人,保举者()”。
第18题:
调解最早出现在()时期,后来不断发展,到秦汉时期,官府中的调解制度发展为乡官治事的调解机制。
第19题:
乡官保举
第20题:
第21题:
第22题:
第23题:
对
错
第2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