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选项中四个人都先后出使外国。郭嵩焘,1876年,因马嘉里被杀事件而出使英国。马嘉里被杀事件后,清政府手足无措,只得答应英国的种种要求,其中一条是派钦差大臣到英国“道歉”,并任驻英公使。清廷决定派郭嵩焘担此重任,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位驻外公使。崇厚在天津教案后,被派赴法国“谢罪”,光绪四年(1878年)任出使俄国大臣。何如璋在光绪三年(1877年),得李鸿章推荐,充出
使日本大臣,是中国首任驻日公使。陈兰彬,光绪四年(1878年)被正式任命为驻美国、西班牙、秘鲁三国公使。由题干可知,答案要求的是出使外国时间最早的,所以正确答案是B。
更多“中国近代第一位驻外公使是( )。 ”相关问题
  • 第1题:

    享受VIP的条件:公使大使及外交使节;各部委以上单位或我驻外领事提出按VIP接待;();()。


    正确答案:省、部级(含副职)以上的负责人;军队在职少将以上的负责人

  • 第2题:

    1858年签订的中英《天津条约》中,清政府承认“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驻华公使觐见清帝时“遇有碍于国体之礼,是不可行”,即不行跪拜之礼;“会晤文移,均用平礼”,公使应由对等的“内阁大学士尚书中一员”接待,文书由对等级别的部门回复,并不得使用“夷”人字眼;依照国际惯例,允许公使进驻京师。《北京条约》重新确认了上述约定。这表明()

    • A、中国主权受到严重损害
    • B、清政府讨好列强苟且偷安
    • C、中国近代外交的不平等性
    • D、中国外交被迫走向近代化

    正确答案:D

  • 第3题:

    ()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


    正确答案:《天津条约》

  • 第4题:

    ()战争结束后列强在北京建立了公使馆,外国公使以征服者的身份影响和干涉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正确答案:第二次鸦片

  • 第5题:

    如何评价公使驻京问题。


    正确答案: (一)1854年,英国要求依据《望夏条约》有关十二年修约之规定而援引最惠国待遇修订《南京条约》,并在外交上提出在中国建立西方外交体制之要求,其中就有两国互派公使驻京。1858年之《天津条约》谈判中,英法提出公使驻京要求并被接受。1860年之《北京条约》更对此予以承认。若单就上述条约关于公使驻京之文本的规定来看,则中英关系是平等的。但从客观方面来看,中国在当时既无能力亦无想法派驻使节,纵使此后在1875年派驻使节,中国亦绝无以此影响英法决策的可能。由此而言,公使驻京是单方的,不平等的。从近代化的角度来看,则无论是1860年的英使驻京,还是1875年的郭嵩焘赴英,都显然促进了中国外交体制的近代化。从半殖民地化的角度来看,西方公使驻京使得西方国家能够就近影响控制我中央政府,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因之加深。
    (二)“公使驻京”是宗藩制度瓦解的标志。国际公法是以国家主权平等为基础的。在此基础上,派驻使臣、“公使驻京”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宗藩制度是以皇权至上为核心的。不论内藩还是外藩,都要臣服于皇帝的统治。作为臣下,只能派遣使臣去朝贡或参加重大活动,怎么能够长期留在天子脚下,处理相关事务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使驻京”是中国传统宗藩制度瓦解的标志。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宗藩制度是在西方列强的武力逼迫下被迫瓦解的。接受他国使臣,本应是接受国的主权权利而非义务,但此时的国际公法掌控在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的手里。所谓的主权平等,只是针对西方列强之间的。对于落后的亚洲、非洲及拉美国家,资本主义列强从来没有讲过主权平等。在“公使驻京”这个问题上,西方列强表面上打出的是主权平等的国际公法旗号,但从来没有把中国视为主权平等国家。
    (三)宗藩制度瓦解的重要意义在近代中西对抗的过程中,“公使驻京”问题犹如一把尖刀,不断地破环着中国传统的宗藩制度。《北京条约》最终实现了西方列强“公使驻京”的野心,这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宗藩制度的瓦解。宗藩制度瓦解最直接的影响在于中国开始接受国际公法。首先,清朝成立专门处理外交事务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也成立同文馆培养外交人才。对于国际公法上的使节制度逐渐地予以接受。清朝政府开始向国外派驻公使。其次,在外交思想上,也有比较大的变化。总之,这种新的外交思想都是在“公使驻京”后宗藩制度瓦解的背景下产生的。宗藩制度的瓦解,虽然是中国落后挨打的屈辱标志,但不可否认,客观上对中国历史进程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林则徐“开眼看世界”、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都是战争时期的临时举措,多是技术层面,很少涉及到制度问题,因为他们还没有摆脱宗藩理念的影响。1860年“公使驻京”以后,中国人已开始不再用“蛮夷”、“藩邦”的观念去看西方人,也不再以“宗主国”、“天朝上国”自居。中国人开始用平等的眼光、虚心的态度来看待西方人。从地方到中央逐步地开展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继而逐步地转向政治法律制度。这些变革的前提就是宗藩制度的破除。从这个角度来说,“公使驻京”问题具有标志性的历史意义。

  • 第6题:

    我国普通护照在国外由()签发

    • A、我国驻外使馆
    • B、我国驻外领馆
    • C、公安部委托的其他驻外机构
    • D、外交部委托的其他驻外机构

    正确答案:A,B,D

  • 第7题:

    公使库本


    正确答案:公使库为地方负责招待往来官员的机构,经费有余,多用于刻书,所刻书有时注明为公使库刻印,因而得名。

  • 第8题:

    有关驻外人员薪酬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驻外人员的基本薪酬一般采用本国薪酬、东道国薪酬以及总部薪酬三种方法来确定
    • B、驻外人员薪酬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基本薪酬、激励薪酬和福利
    • C、驻外人员的激励薪酬主要包括驻外津贴、困难补助和流动津贴
    • D、驻外人员的额外福利包括保障计划和带薪休假

    正确答案:D

  • 第9题:

    单选题
    中国近代第一位学贯中西,被称为国学大师的人是()。
    A

    康有为

    B

    梁启超

    C

    严复

    D

    章太炎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在中国近代史上,允许外国公使常住北京的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马关条约》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作为外交代表一个等级的“公使”与大使馆内的“公使”有何区别?

    正确答案: 外交代表等级之一的“公使”,亦即特命全权公使,是一国元首向另一国元首派遣的外交代表,其所受礼遇次于大使,但所享有的外交特权和豁免权与大使相同。特命全权公使的“特命”二字,是仿效特命全权大使的名称而来的,他的任命需经驻在国的同意。
    大使馆内的“公使”,则是外交代表机关中,在礼宾次序上仅次于大使的一级外交官员,其任命同其他外交官一样,无需事先征得驻在国的同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有关驻外人员薪酬的描述,错误的是()。
    A

    驻外人员的基本薪酬一般采用本国薪酬、东道国薪酬以及总部薪酬三种方法来确定

    B

    驻外人员薪酬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基本薪酬、激励薪酬和福利

    C

    驻外人员的激励薪酬主要包括驻外津贴、困难补助和流动津贴

    D

    驻外人员的额外福利包括保障计划和带薪休假


    正确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驻外人员薪酬的相关内容。驻外人员的福利由标准福利和额外福利组成,其中标准福利包括保障计划和带薪休假。所以选项D错误。

  • 第13题:

    作为外交代表一个等级的“公使”与大使馆内的“公使”有何区别?


    正确答案: 外交代表等级之一的“公使”,亦即特命全权公使,是一国元首向另一国元首派遣的外交代表,其所受礼遇次于大使,但所享有的外交特权和豁免权与大使相同。特命全权公使的“特命”二字,是仿效特命全权大使的名称而来的,他的任命需经驻在国的同意。
    大使馆内的“公使”,则是外交代表机关中,在礼宾次序上仅次于大使的一级外交官员,其任命同其他外交官一样,无需事先征得驻在国的同意。

  • 第14题:

    材料一“天朝上国”第一次真正与"地上的世界"接触的代表是满清政府于1877年派出的首位驻外公使郭高焘。中国派出的第一位常驻西方国家的外交官竞然背负着"道歉"的屈辱使命。根据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之后清政府与英、法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英、法政府于1861—1862年间派遣公使常驻北京。按照国际外交惯例,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应互派使节。1875年,英国以“马嘉里事件”(英驻华使馆翻译马嘉里游历云南被当地人打死)要挟清廷,使它在适使问题上作出艰难的决定,即在次年签订的《烟台条约》中明文规定中国派使臣前往英国"道歉"。清廷决定"道歉"使臣并作公使常驻伦敦。当时它看中的人选是被奕诉,李鸿章推许为"第一流"洋务人才的郭高焘。 ——邬克《他没有给国人丢脸》 材料二郭嵩焘这时虽然还未曾走出过国门,但是借助于担任过广东巡抚的经历和对西洋事务的经意考察,他对西方列强的见解,不但比保守派,而且比洋务派领袖们也高出了一头,他在这里提出的“西洋立国有本有末”的论断,在中国近代文化交流史上是石破天惊的创见。当他出使英、法之后,通过对西方的亲身考察,思想更加激进,因而倍受各方攻击;归国之后,闭门居家都不得安宁。死后,即使李鸿章这样的大员出面请谥,朝廷亦不给。 ——王兴国《郭嵩焘的两重不同的历史地位》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委派郭嵩焘为第一任驻西方国家公使的历史背景。


    正确答案: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获得公使驻京权;清政府为顺应列强的要求,开始对外派驻公使;洋务运动的开展。

  • 第15题:

    以下哪一位是晚清时期首位驻外公使()

    • A、谭继洵
    • B、郭嵩焘
    • C、翁同龢
    • D、张之洞

    正确答案:B

  • 第16题:

    在中国近代史上,允许外国公使常住北京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 B、《天津条约》
    • C、《北京条约》
    • D、《马关条约》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第一位突破学堂乐歌时期“选曲填词”的创作方式的作曲家是()。

    • A、萧友梅
    • B、黄自
    • C、赵元任
    • D、黎锦晖

    正确答案:A

  • 第18题:

    湘人郭嵩焘为近代中国首位驻外使节兼驻英公使,他积极向国内介绍西方制度。1877年,副使兼驻德公使刘锡鸿指责其为汉奸,历数其罪状包括“披洋人衣”“向他国国主致敬”等。郭嵩焘返回家乡时,长沙大街上也贴有郭嵩焘“勾通洋人”的标语。郭嵩焘的遭遇折射出近代中国()

    • A、外交努力的失败
    • B、社会对汉奸保持高度警惕
    • C、向西方学习道路崎岖
    • D、无论海内外大家都是保守的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中国近代第一位学贯中西,被称为国学大师的人是()。

    • A、康有为
    • B、梁启超
    • C、严复
    • D、章太炎

    正确答案:D

  • 第20题:

    驻外期间应服从驻外住房的安排,禁止私自安排和调整。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1题:

    单选题
    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第一位突破学堂乐歌时期“选曲填词”的创作方式的作曲家是()。
    A

    萧友梅

    B

    黄自

    C

    赵元任

    D

    黎锦晖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1877年,清政府派出郭嵩焘、刘锡鸿一正一副两位驻外公使到达伦敦,清廷只是按照传统方式给其谕旨,为此郭嵩焘不得不要求清廷“补版国书,充当公使”,英国以不符合国际惯例为由,拒绝承认刘锡鸿的外交身份。这反映出当时()
    A

    传统“理藩”理念依然存在

    B

    清政府不具备近代外交的理念

    C

    清朝依然处于闭关锁国状态

    D

    英国政策的出发点是国际惯例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洋务运动时期,湖南人士中还产生了近代中国最早的外交.家,其中被任命为第一任驻外公使的是()。
    A

    郭嵩焘

    B

    曾纪泽

    C

    李鸿章

    D

    魏源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