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享受VIP的条件:公使大使及外交使节;各部委以上单位或我驻外领事提出按VIP接待;();()。
第2题:
1858年签订的中英《天津条约》中,清政府承认“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驻华公使觐见清帝时“遇有碍于国体之礼,是不可行”,即不行跪拜之礼;“会晤文移,均用平礼”,公使应由对等的“内阁大学士尚书中一员”接待,文书由对等级别的部门回复,并不得使用“夷”人字眼;依照国际惯例,允许公使进驻京师。《北京条约》重新确认了上述约定。这表明()
第3题:
()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
第4题:
()战争结束后列强在北京建立了公使馆,外国公使以征服者的身份影响和干涉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
第5题:
如何评价公使驻京问题。
第6题:
我国普通护照在国外由()签发
第7题:
公使库本
第8题:
有关驻外人员薪酬的描述,错误的是()。
第9题: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章太炎
第10题: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第11题:
第12题:
驻外人员的基本薪酬一般采用本国薪酬、东道国薪酬以及总部薪酬三种方法来确定
驻外人员薪酬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基本薪酬、激励薪酬和福利
驻外人员的激励薪酬主要包括驻外津贴、困难补助和流动津贴
驻外人员的额外福利包括保障计划和带薪休假
第13题:
作为外交代表一个等级的“公使”与大使馆内的“公使”有何区别?
第14题:
材料一“天朝上国”第一次真正与"地上的世界"接触的代表是满清政府于1877年派出的首位驻外公使郭高焘。中国派出的第一位常驻西方国家的外交官竞然背负着"道歉"的屈辱使命。根据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之后清政府与英、法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英、法政府于1861—1862年间派遣公使常驻北京。按照国际外交惯例,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应互派使节。1875年,英国以“马嘉里事件”(英驻华使馆翻译马嘉里游历云南被当地人打死)要挟清廷,使它在适使问题上作出艰难的决定,即在次年签订的《烟台条约》中明文规定中国派使臣前往英国"道歉"。清廷决定"道歉"使臣并作公使常驻伦敦。当时它看中的人选是被奕诉,李鸿章推许为"第一流"洋务人才的郭高焘。 ——邬克《他没有给国人丢脸》 材料二郭嵩焘这时虽然还未曾走出过国门,但是借助于担任过广东巡抚的经历和对西洋事务的经意考察,他对西方列强的见解,不但比保守派,而且比洋务派领袖们也高出了一头,他在这里提出的“西洋立国有本有末”的论断,在中国近代文化交流史上是石破天惊的创见。当他出使英、法之后,通过对西方的亲身考察,思想更加激进,因而倍受各方攻击;归国之后,闭门居家都不得安宁。死后,即使李鸿章这样的大员出面请谥,朝廷亦不给。 ——王兴国《郭嵩焘的两重不同的历史地位》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委派郭嵩焘为第一任驻西方国家公使的历史背景。
第15题:
以下哪一位是晚清时期首位驻外公使()
第16题:
在中国近代史上,允许外国公使常住北京的条约是()
第17题:
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第一位突破学堂乐歌时期“选曲填词”的创作方式的作曲家是()。
第18题:
湘人郭嵩焘为近代中国首位驻外使节兼驻英公使,他积极向国内介绍西方制度。1877年,副使兼驻德公使刘锡鸿指责其为汉奸,历数其罪状包括“披洋人衣”“向他国国主致敬”等。郭嵩焘返回家乡时,长沙大街上也贴有郭嵩焘“勾通洋人”的标语。郭嵩焘的遭遇折射出近代中国()
第19题:
中国近代第一位学贯中西,被称为国学大师的人是()。
第20题:
驻外期间应服从驻外住房的安排,禁止私自安排和调整。
第21题:
萧友梅
黄自
赵元任
黎锦晖
第22题:
传统“理藩”理念依然存在
清政府不具备近代外交的理念
清朝依然处于闭关锁国状态
英国政策的出发点是国际惯例
第23题:
郭嵩焘
曾纪泽
李鸿章
魏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