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清末“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措施是A.废除八股考试 B. 颁布近代学制C.设立京师大学堂 D.书院改学堂

题目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清末“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措施是
A.废除八股考试 B. 颁布近代学制
C.设立京师大学堂 D.书院改学堂


相似考题
更多“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清末“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措施是 ”相关问题
  • 第1题:

    在1898年百日维新的教育改革中,清政府明确 了废除科举制度的具体步骤和时间表。


    答案:错
    解析:
    这一表述是错误的。 在百日维新中,光绪皇帝曾下诏宣布从下一 科开始,一切科举考试都不再使用“八股文",改 试策论,并催立经济特科,以选拔维新人才。但 是,对于废除科举制度的具体步骤和时间表,在 百曰维新的教育改革中并未明确,而是等到清末 新政,即在1904年,张百熙、荣庆、张之洞拟定的 《奏请递减科举注重学堂折》奏呈并获得照准时, 才予以明确的。所以说,上述题干的表述是错 误的。 【

  • 第2题:

    简述清末新政下的教育改革措施。


    答案:
    解析:
    (1)“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1902年,清政府公布了由官学大臣张百熙拟订的《钦定学堂章程》,该章程分《京师大学堂章程》、《高等学堂章程》、《中学堂章程》、《小学堂章程》、《蒙学堂章程》五部分。因公布的时间是光绪二十八年,壬寅年,故也称壬寅学制,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法定学制。1904的“癸卯学制”是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定的,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正式公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学制。(2)废科举、兴学堂从改革科举考试内容,递减科举名额,到科举制完全废止,科举制的废除经历了三个阶段。此间,全国兴起办新学的热潮。至1909年,各级各类新式学堂已达5000多所,在校学生超过16万人。(3)建立教育行政体制为保障学制的实施和兴学政策的落实,1904年政府规定专设总理学务大臣。废除科举制后,为适应形势,1905年底批准成立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政府主管机构——学部。与此同时,地方各级行政机构也逐步建立起来。(4)确定教育宗旨中国近代最早规定的教育宗旨始于《奏定学堂章程》。1906年,学部为适应时变,在中国近代第一次正式制定并颁布了明确的教育宗旨:“忠君、尊孑L、尚公、尚武、尚实”,并说明前两项为中国所固有而亟须发扬以抵制“异说”,后三项为中国民众所缺乏而亟须养成的。(5)留日高潮与“庚款兴学”这一时期因新政的实施,留学教育再掀热潮,其中以日本和美国为主。

  • 第3题:

    清末百日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答案:
    解析:
    维新派在教育改革方面的实践主要有五个方面: (1)兴办学堂。维新性质的学堂包括两类:一类是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为培养维新骨干、传播维新思想而设立的学堂,如康有为在广州设立的万木草堂等。另一类是在办学类型与模式、招生对象、教学内容等某个或某些方面对洋务办学观念有所突破,领风气之先的学堂,如北洋西学学堂、南洋公学等。 (2)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为了宣传维新思想,维新派还创办了各种学会,如北京强学会、上海强学会等,并发行了各种报刊,如《万国公报》《强学报》《时务报》等。 (3)创办京师大学堂。由梁启超参考日本和西方学制,起草京师大学堂章程,创办京师大学堂,不仅要管理自身,还要成为各省学堂的表率,而且还掌握统辖各省学堂的大权。 (4)改革科举制度。光绪皇帝下诏废除八股,此后人们不得不寻求新的学问,客观上促进了西学的传播。不久,光绪皇帝再次下诏催立经济特科,以选拔维新人才。 (5)书院改学堂。光绪帝又令各省及地方官将各省的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的新式学堂。

  • 第4题: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清末“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措施是()

    • A、废除八股考试
    • B、颁布近代学制
    • C、设立京师大学堂
    • D、书院改学堂

    正确答案:B

  • 第5题:

    “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内容有()。

    • A、废八股,变科举
    • B、广兴学堂
    • C、建立译书局、编译局
    • D、派人出国游学

    正确答案:A,B,C,D

  • 第6题: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刑事强制措施的是()。

    • A、取保候审
    • B、传唤
    • C、拘传
    • D、拘留

    正确答案:B

  • 第7题: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施工保证措施的是()

    • A、质量保证措施
    • B、安全保证措施
    • C、文明施工措施
    • D、进度保证措施

    正确答案:D

  • 第8题: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合同实施偏差调整措施的是()。

    • A、组织措施
    • B、技术措施
    • C、经济措施
    • D、安全措施

    正确答案:D

  • 第9题:

    问答题
    简答“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正确答案: “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主要有:
    (1)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
    (2)设立京师大学堂。
    (3)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各级学堂和各种专门学堂。
    (4)派人出国游学。
    (5)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编译外国教科书和其他书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反倾销措施的是()
    A

    临时措施

    B

    价格承诺

    C

    征收反倾销税

    D

    保障措施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百日维新”期间在教育改革上有哪些主要举措?

    正确答案: (1)下令各地建立新式大、中、小学堂,学堂中增加了近代学科内容;
    (2)创办了京师大学堂,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这是变法失败之后得以保留的唯一变法成果;
    (3)下令各地设立农务学堂、蚕桑学堂、茶务学堂,决定兴办矿务、铁路、医学等专业学;
    (4)改革科举,改试策论,并增设近代科学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百日维新”教育改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 1898年6月至9月的"百日维新"中,清政府颁布了大批维新变法诏令,其中有关教育改革的内容主要有:
    ①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改革科学制度
    ②在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还负起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③把各地旧的大小书院一律改为新式学堂,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各级学堂
    ④创立铁路、农务、矿务等各种专门学堂
    ⑤派人出国游学,考察外国的学校制度
    ⑥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编译外国教科书及其它书籍。百日维新的教育改革体现了维新派否定传统教育的资产阶级教育精神。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内容。


    答案:
    解析:
    (1)颁布“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1902年,在管学大臣张百熙的主持下拟定了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8月15日奏呈颁布,通称《钦定学堂章程》因该年为壬寅年,又称壬寅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壬寅学制虽经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第二年,光绪《奏定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颁布执行,该学制称癸卯学制。癸卯学制纵的方面把整个学程分为三段七级,第一段为初等教育,分为蒙养院四年,初等小学五年,高等小学四年,共三级十三年;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仅设中学堂一级,五年;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分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三年,分科大学堂三年到四年,通儒院五年,共三级十一年到十二年。儿童从七岁入学,到通儒院毕业,共计二十六年。横的方面除直系各学堂外,另有师范教育及实业教育两个系统。(2)废科举,兴学堂科举制度从改革到废除共经历了改革科举内容、递减科举中额、到完全废止三个步骤。终于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下诏“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乡试、会试一律停考,各省岁科考试也随即停考,至此,共实行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考试,终告废除。(3)建立教育行政体制为保障学制的实施和兴学政策的落实,1904年政府规定专设总理学务大臣。废除科举制后,为适应形势,1905年年底批准成立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政府主管机构——学部。与此同时,地方各级行政机构也逐步建立起来。1906年令各省设提学使司专管一省教育,长官为提学使;府、州、设劝学所管理一地教育。又制定视学规程,将全国划为12个视学区,以三年为一视学周期。由此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的教育行政系统。(4)确定教育宗旨中国近代教育宗旨的正式颁布是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学部明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5)留日高潮与“庚款兴学”这一时期因新政的实施,留学教育再掀热潮,以日本和美国为主。

  • 第14题:

    “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答案:
    解析:
    ⑴创办京师大学堂百日维新运动中,在光绪皇帝的严令督促和梁启超等人的提议下,开办了京师大学堂,吏部尚书孙家鼐为官学大臣,管理京师大学堂。民国初年,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在百日维新之时不仅是全国最高学府,也是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办学宗旨依然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京师大学堂形成了一系列系统的规定,为中国近代新学制的制订提供摹本,是我国学制史上的新起点。在中国教育行政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过程中发挥了过渡性的作用。⑵书院改办学堂 1898 年,光绪帝在《明定国是诏》中明确宣示:从今以后,王公大臣、土子以及庶民百姓,都要兼习中、西学。随后,光绪帝又令各省及地方官将各省、府、厅、州、县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的新式学堂。以省会之大书院为高等学堂,郡城之书院为中学堂,州县之书院为小学堂,地方自行捐资办理社学、义学等也要一律中、西学兼习。凡民间祠庙不在祀典者,也一律改为学堂,并鼓励绅民捐资兴学。⑶改革科举制度1898 年 6 月 23 日,光绪帝下诏废除八股,此后人们不得不寻求新的学问,客观上促进了西学的传播。不久,光绪帝再次下诏催立经济特科,议设法律、财政、外交等专门之课科,以选拔维新人才。并宣布以后的取土以“实学实政”为主,不以楷法优劣为取舍标准,科举考试和现实的联系更加紧密了。虽然百日维新失败后恢复了八股取士,罢经济特科,但经此改革之后,人们开始向往富有生机的新式教育,科举应试人数锐减

  • 第15题:

    简答“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主要有:
    (1)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
    (2)设立京师大学堂。
    (3)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各级学堂和各种专门学堂。
    (4)派人出国游学。
    (5)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编译外国教科书和其他书籍。

  • 第16题: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清洁生产措施的是()

    • A、节能
    • B、直接排污
    • C、降耗
    • D、减污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行政处罚措施的是()。

    • A、罚款
    • B、警告
    • C、行政拘留
    • D、拘役

    正确答案:D

  • 第18题:

    “百日维新”教育改革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1898年6月至9月的"百日维新"中,清政府颁布了大批维新变法诏令,其中有关教育改革的内容主要有:
    ①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改革科学制度
    ②在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还负起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③把各地旧的大小书院一律改为新式学堂,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各级学堂
    ④创立铁路、农务、矿务等各种专门学堂
    ⑤派人出国游学,考察外国的学校制度
    ⑥建立译书局和编译学堂,编译外国教科书及其它书籍。百日维新的教育改革体现了维新派否定传统教育的资产阶级教育精神。

  • 第19题:

    “百日维新”期间在教育改革上有哪些主要举措?


    正确答案:(1)下令各地建立新式大、中、小学堂,学堂中增加了近代学科内容;
    (2)创办了京师大学堂,作为全国学堂的表率,这是变法失败之后得以保留的唯一变法成果;
    (3)下令各地设立农务学堂、蚕桑学堂、茶务学堂,决定兴办矿务、铁路、医学等专业学堂。
    (4)改革科举,改试策论,并增设近代科学类。

  • 第20题:

    多选题
    “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内容有()。
    A

    废八股,变科举

    B

    广兴学堂

    C

    建立译书局、编译局

    D

    派人出国游学


    正确答案: D,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施工保证措施的是()
    A

    质量保证措施

    B

    安全保证措施

    C

    文明施工措施

    D

    进度保证措施


    正确答案: A
    解析: 施工保证措施包括:质量保证措施;安全保证措施;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措施。

  • 第22题:

    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合同实施偏差调整措施的是()。
    A

    组织措施

    B

    技术措施

    C

    经济措施

    D

    安全措施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措施。

    正确答案: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措施主要有:
    (1)建立近代意义的学制。清末颁布学制始于《钦定学堂章程》而成于《奏定学堂章程》,清末学制具有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因素。
    (2)废科举,兴学堂。科举制度一直是清末影响新式学堂发展的重大障碍,科举从议废到实废,仅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有力地配合了学制颁布后兴学政策的落实。到清末新政时期,科举考试制度因一时与新学难以调和,予以彻底革除以廓清新学堂发展的障碍是必然的。
    (3)建立行政体制。为保证学制颁布后兴学政策的落实,1904年《学务纲要》规定专设总理学务大臣。废科举后,为适应教育形势的新变化,加强教育管理,清政府又进一步对教育行政体制进行了改革,地方教育行政也相应作了改革。至此,一套新的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行政系统终于形成。
    (4)厘订教育宗旨。1902年,梁启超著文明确提出教育当定宗旨,张之洞则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1906年3月,学部针对民权思想的流行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拟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五项教育宗旨,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正式宣布的教育宗旨。
    (5)倡导出国留学。在清末新政激励下,近代留学教育首先在1906年前后形成留日高潮,其次是在1908年实行“退款兴学”政策后留美潮流兴起。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