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问题解决的概念。”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问题解决的特点。


    答案:
    解析: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需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其基本特点如下:
    (1)问题情境性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的。问题情境指出现在人的面前并使人感到不了解和无法解决的情况。它促使个体积极思考,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技能去寻求答案、解决问题。没有问题情境就没有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结果则是问题情境的消失。
    (2)目的指向性
    问题解决活动必须是有目的指向的活动,它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没有明确目的指向的心理操作,不能称为问题解决。
    (3)操作序列性
    问题解决需要运用高级规则,进行信息的重组。只包括一个心理步骤、只需要简单的记忆提取活动,虽有明确的目的性,但不能称为问题解决。
    (4)认知操作性
    问题解决的活动必须有认知成分的参与,它的活动依赖于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进行。有些活动尽管有目的,且包括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但没有重要的认知成分参与,主要是一种身体的活动,也不能称为问题解决。

  • 第2题:

    试述问题解决的概念、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问题解决定义为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
    (1)目标指向性;即问题的解决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问题解决就是通过一系列认知活动有目的、有意识地把初始状态变为目标状态
    (2)操作系列性;问题解决必须包含一系列的心里操作才能称为问题解决活动。能够自动化完成或只有单一操作的不能构成问题解决过程。比如,回忆一个朋友的电话号码在正常情况下不会被看成是问题解决活动。尽管回忆电话号码具有目标指向性,但它非常简单,只需要对记忆进行一次检索就行,而不需要一系列的复杂操作活动。
    (3)认知性操作。问题解决这种目标指向性活动是依存于认知性操作的。不具备认知性操作的活动,不被看作是问题解决。例如,学会了骑自行车之后,骑自行车的活动不被认为是问题解决。因为即使它有明确的目标,而且也包含一系列的复杂活动,但它没有包含重要的认知成分,主要是运动性操作构成的活动。
    影响因素:
    (1)问题的表征方式。解决问题首先要对问题加以理解。所谓理解问题,就是要用最佳的方式或问题加以表征。表征是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同一事物或问题由于表征的方式不同,在理解上会出现很大差异。
    (2)无关信息的干扰。研究发现:人们经常错误地假定:问题中的所给出的条件或数字在解题中都有用途。因此,总想办法去利用这些信息。了解了这个普遍倾向,我们在解题时就应该先注意考虑一下哪些信息有用,哪些没用。
    (3)功能固着性。另一个常见的解题障碍是格式塔学派研究知觉时发现的,即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的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称为功能固着性。
    (4)心向。在连续进行工作时,如果一个人屡次成功地以相同的方法解决了某类问题,会使他机械性地或盲目性地以原有的方式方法去解决类似问题,而不去寻求新的、更好的方法。这种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上去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称为心向或心理定势。

  • 第3题:

    简述问题解决过程。


    正确答案: 问题解决过程是指运用一系列认知操作(称为算子),将问题状态由初始状态经过一系列中间状态转变为目标状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问题解决者遇到各种问题情境,这些问题情境的总和构成了问题状态。认知心理学把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三种状态:初始状态是问题解决的最初状态:目标状态是问题解决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将初始状态转变为目标状态,其间需要通过的各种操作而产生的各种不同状态,即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之间的各种状态称为中间状态。
    上述三种状态统称为问题空间或问题状态空间。信息加工理论认为,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对问题空间的搜索过程。

  • 第4题:

    简述什么是问题解决?


    正确答案:问题解决是指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的过程。

  • 第5题:

    问答题
    简述问题解决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正确答案: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其基本特点:(1)目的性;(2)认知性;(3)序列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6题:

    简述问题解决的概念含义


    答案:
    解析:
    问题解决是一种以目标定向搜寻问题空间的认知过程。其中原有知识经验和当前问题的组成成分必须重新改组、转换或联合,才能达到既定目标。 这一定义包含四个要点: (1) 问题解决是以目标定向的,无目标的幻想不算问题解决。 (2) 问题解决是在头脑内或认知系统内进行的,只能通过解题者的行为才能推测它的存在,如用绳打结不算问题解决,只是一种技能。 (3) 解决活动包括一系列心理运算。 (4) 问题解决是个人化的,对这个人不是问题可能对另一个人恰恰是问题。

  • 第7题:

    简述问题解决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正确答案: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其基本特点:(1)目的性;(2)认知性;(3)序列性。

  • 第8题:

    加涅的高级规则学习与问题解决不是同质概念。( )


    正确答案:错误

  • 第9题:

    问答题
    试述问题解决的概念、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正确答案: 问题解决定义为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
    (1)目标指向性;即问题的解决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问题解决就是通过一系列认知活动有目的、有意识地把初始状态变为目标状态
    (2)操作系列性;问题解决必须包含一系列的心里操作才能称为问题解决活动。能够自动化完成或只有单一操作的不能构成问题解决过程。比如,回忆一个朋友的电话号码在正常情况下不会被看成是问题解决活动。尽管回忆电话号码具有目标指向性,但它非常简单,只需要对记忆进行一次检索就行,而不需要一系列的复杂操作活动。
    (3)认知性操作。问题解决这种目标指向性活动是依存于认知性操作的。不具备认知性操作的活动,不被看作是问题解决。例如,学会了骑自行车之后,骑自行车的活动不被认为是问题解决。因为即使它有明确的目标,而且也包含一系列的复杂活动,但它没有包含重要的认知成分,主要是运动性操作构成的活动。
    影响因素:
    (1)问题的表征方式。解决问题首先要对问题加以理解。所谓理解问题,就是要用最佳的方式或问题加以表征。表征是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同一事物或问题由于表征的方式不同,在理解上会出现很大差异。
    (2)无关信息的干扰。研究发现:人们经常错误地假定:问题中的所给出的条件或数字在解题中都有用途。因此,总想办法去利用这些信息。了解了这个普遍倾向,我们在解题时就应该先注意考虑一下哪些信息有用,哪些没用。
    (3)功能固着性。另一个常见的解题障碍是格式塔学派研究知觉时发现的,即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的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称为功能固着性。
    (4)心向。在连续进行工作时,如果一个人屡次成功地以相同的方法解决了某类问题,会使他机械性地或盲目性地以原有的方式方法去解决类似问题,而不去寻求新的、更好的方法。这种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上去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称为心向或心理定势。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