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第2题:
现代西方政治哲学的思潮中,其主流是()。
第3题:
对滕尼斯产生重大影响的19世纪社会思潮是()。
第4题:
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国教育改革主要集中在()
第5题:
“三预想”要预想什么?
第6题:
“十三五”期间,我国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是深化教育改革,三是促进教育公平,四是提高高校()。
第7题:
坯料细度要达到过()筛以上。
第8题:
美国提出,2012年,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比例要达到6%,2020年要达到20%。2020年以后新建的燃煤电厂要采用去碳技术(即碳捕集和封存技术),减排二氧化碳65%.
第9题:
正确
不正确,因未设立对照
不正确,因为没有进行显著性检验
不正确,因为没有进行年龄标准化
不正确,因为这是横断面研究,没有区分年龄效应和出生队列效应
第10题:
对
错
第11题:
第12题:
奥地利
芬兰
比利时
保加利亚
第13题: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各国在教育改革措施上有哪些共同趋势?
面向21世纪,各国教育改革的重点集中在提高教育质量,培养21世纪的人才。为提高教育质量,各国教育改革表现出以下共同的趋向:
(1)面向21世纪,提出高质量的教育目标。教育是未来的事业,今天在学校学习的学生,主要在21世纪走向社会,即使昨天已经毕业的学生,仍然大部分要进入21世纪。因此,教育目标不是简单地适应今天社会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适应未来世纪的需要。
(2)要加强基础知识教育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态度和价值观是人们生存、提高生活质量以及继续学习所必需的。为此,各国教育改革都提出了中小学学生必须学习基本课程(或称核心课程),并加强了对这些课程的考核和评定,重视中小学阶段读写算的基础训练,强调中等教育阶段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处理好必修科目和选修科目、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
(3)培养批判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所谓批判思维指对事物及其关系有判断的能力。当今社会是开放社会、信息化社会,来自各种媒体的信息不断涌向学生,学生必须具备判断是非、评估价值高低的能力。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一些重要的教育咨询机构,如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卡内基基金会、洛克菲勒人文科学委员会等,都呼吁重视批判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受到各国教育改革的关注,因为面向21世纪,能够适应社会变化需要的必备素质和能力就是创造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些国家还开设了思维科学的课程,但主要是在各科教学中通过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来培养。
(4)重视道德教育。高度的物质文明带来了人际关系淡漠、道德堕落,青少年犯罪率增加,因此,各国教育改革普遍重视道德教育。并且道德教育的涵义也在不断扩大,不仅包括了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关系,而且包括个人对自然、对环境的关系。
(5)重视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课堂与考试是左右学校教学工作的两翼。课程是蓝图,考试是镜子。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现在各国中小学的教育改革,不仅重视课程目标的重新厘定,而且都把注意力聚焦在考试制度的改革上,把考试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例如,美国和英国过去对学生比较放任,而现在大力推行教育改革,其重要措施之一是实施全国统一考试,并广泛使用考试成绩评价学生、教学和学校。
略
第14题:
70年代的美国教育改革主要内容是围绕着()进行的。
第15题:
6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方面有()
第16题:
民主社会主义和新保守主义是当代西方社会的两大互相对应的政治思潮。
第17题:
“三预想”中,工作中要预想什么?
第18题:
我们之所以没有达到逍遥,其原因是什么?()
第19题:
新年伊始,()接替爱沙尼亚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总统拉德夫日前呼吁欧盟各成员国继续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构建“团结更强大”的欧洲。在全球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反全球化“逆风”抬头的大背景下,欧洲内部分化严重,“反欧”“疑欧”右翼民粹政党借机乘势崛起,加之难民问题持续发酵,排外主义思潮涌动,欧洲一体化进程步履维艰。
第20题:
发展成人教育
中小学的课程改革
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继续改善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
第21题:
确立新世纪教育发展目标
进一步推进教育市场化进程
提高教育质量
增进教育公平
第22题:
第23题:
生计教育
基础教育
教育公平
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