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一切以条件、时间和地点为转移”的观点属于机械的条件决定论。 ( )
参考答案:错误
第2题:
第3题:
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应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种做法()
A违背了普遍联系的观点
B是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和复杂性的要求
C否认了主客观之间的联系
D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第4题:
2014年是中国的马年。人们赋予马各种寓意:在马的造型商品上放上钱,寓意“马上有钱”;放上一只茄子,称为“马上有一切”……众多“马上体”版本走红网络。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相互联系 ②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始终是客观的
第5题:
为保障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不受影响,我国多个省区市建立并启动了“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此联动机制的建立() ①是人们突破事物本质的联系,建立的一种新的联系 ②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固有联系建立的一种新的联系 ③体现了尊重联系的多样性,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④说明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第6题: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一观点是:()
第7题:
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说道:“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这句话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
第8题:
下列体现事物之间联系的说法有()
第9题:
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
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10题:
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正确观点
行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取消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错误观点
夸大了客观条件的作用的错误观点
第11题:
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一切随时间、地点和条件而转移
只有有条件这一点是无条件的
离开了条件一切都无法理解
第12题:
用具体的历史的观点观察事物
用整体性的观点观察事物
一切以条件时间地点为转移
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事物
第13题:
第14题:
第15题:
《易传》中讲“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按照杨庆中老师的观点,其中“变”是指:一切事物都应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第16题:
认识任何事物都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主要是因为()
第17题:
我们常说:“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句话体现的主要哲学原理是() ①物质决定意识 ②规律的客观性 ③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18题:
一切以条件、时间和地点为转移的观点()
第19题:
无论是认识规律,还是利用规律,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是由于()
第20题:
辩证法的总特征要求人们()
第21题:
客观性
普遍性
多样性
条件性
第22题:
违背了普遍联系的观点
是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和复杂性的要求
否认了主客观之间的联系
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第23题:
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夸大了客观条件的作用
混淆了是非的界限
坚持了物质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