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最本质最切近的基础,正足人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这一论断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B.自然界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C.认识是反映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D.自然界是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第2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动物是通过单纯地改变自己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人类则是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改造自然界,使自然界为人类服务,这是人同动物的本质区别。
第3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动物是通过单纯地改变自己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人类则是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改造自然界,变革自然界,使自然界为人类服务,这是人同动物的本质区别。()
第4题:
在社会“意图”上,后工业社会主要是()的竞争。
第5题:
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表明()
第6题:
理性的两大源泉是()。
第7题: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主要是与()
第8题:
社会实践水平相联系
地理环境相联系
科学技术水平相联系
人口因素相联系
第9题:
是劳动创造了人,使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
劳动是联结人类社会与作为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基础的自然界的中介
劳动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
劳动具有社会性
第10题:
恩格斯
柏拉图
马克思
黑格尔
第11题:
人来源于自然界又依存于自然界,人永远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
人的生存和发展以自然界为前提条件,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本身
人不是消极地依赖自然界生活,而是根据自身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自然
人与人关系的协调,最终取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
第12题: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13题:
原文理解段落填空: “()。……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的对待自己的产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第14题: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
第15题:
公元前5C中叶以后,“人”逐渐成为古希腊哲学研究的中心,其主要原因是()
第16题: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
第17题:
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
第18题:
提出“自然界,就它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的人是()。
第19题:
第20题:
对
错
第21题:
是劳动创造了人,使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人不可能完全脱离自然
劳动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
劳动具有社会性
第22题:
人类社会的历史活动离不开自然界
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无能为力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永恒基础
自然界为人类社会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
第23题:
对
错
第24题:
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