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河蟹在生殖洄游前均为幼蟹,因其颜色偏黄,俗称”黄蟹“。”相关问题
  • 第1题:

    如何根据幼蟹的生态要求,提高蟹种培育的成活率?


    正确答案:为防止池塘饲养的幼蟹自相残杀,防止产生懒蟹或小绿蟹,提高经济效益,在生产上池塘饲养幼蟹应遵循以下原则:
    (1)提供一个无敌害、符合幼蟹生长要求的池塘环境池塘要求浅水,清水,斜坡大,水草多。幼蟹要求清水、水草多、无敌害的环境(其池水溶氧高,幼蟹生长快),并喜欢在浅水处蜕壳。而池塘坡度大,水草多,幼蟹挖穴少,又为幼蟹过隐居生活提供了良好条件。
    (2)根据蟹种生长期的密度,分级饲养按个体增重情况,逐步稀疏生长期密度是提高成活率的技术关键之一。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水体、饵料,发挥蟹种的生长潜力,又防止了蟹种因密度过大而影响生长,影响成活率,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但蟹种在饲养阶段很难用捕捞的方法来稀疏密度,因此生产上可采用二级培育法。即将一个大池塘按一定比例一分为二,先用较高的密度在一级池中培育,待长到一定规格,再去掉防逃墙,开通蟹沟,加水,让蟹种自己爬进第二级培育池;至此,蟹种才在整个大池塘中生长。
    (3)种养结合,建立多元化的复合生态系统,提高经济效益池塘内单一饲养蟹种,其水体、饵料没有充分利用,而且养蟹池因大量投饵后,水质容易变肥并混浊,加之幼蟹因缺乏水生植物作为栖居和蜕壳的场所,不利于蟹种栖息、蜕壳和生长。而在蟹种池种植水生经济作物(如水稻、水蕹菜等)和养一些滤食性鱼类(如鲢、鳙鱼等),则可以做到蟹稻、蟹和水生蔬菜互生,蟹鱼混养。河蟹的粪便、残饵肥水,水生植物和滤食性鱼类可利用水中的营养盐类和浮游生物,不仅促进水生植物和鱼类生长,而且使池水转清,也有利于河蟹生长;与此同时,水生植物既可以为河蟹提供新鲜适口的植物性饲料,又为河蟹提供了栖居、蜕壳的良好环境。它们互利共存,形成一个水底、水中、水面结合的多元化的复合生态系统,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4)早期应以动物性饵料为主,促长促均匀,防止产生懒蟹;中、后期应以植物性饵料为主,控制其生长防止产生小绿蟹

  • 第2题:

    什么叫幼蟹?幼蟹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幼蟹即由Ⅲ期仔蟹饲养到年底或翌年春天的蟹种,一般的出池规格每公斤50~200只。
    幼蟹外形与成蟹相似,其个体生长快,蜕壳次数多,新陈代谢水平高,要求水草丰富、水质清新、饵料充足的环境。幼蟹群体间个体生长差异十分显著,在自然条件下,同月龄的幼蟹,个体相差200倍。在人工饲养的情况下容易因缺乏食物而自相残杀或因水域环境条件差,因积温过高,因营养过剩而造成性早熟,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下降。
    在生产上这一阶段称为一龄蟹种培育,相当于夏花鱼种养成冬花或春花鱼种。

  • 第3题:

    河蟹的捕捞方法有()等。

    • A、人工蟹穴
    • B、蟹罾
    • C、夜间灯光诱捕
    • D、A+B+C

    正确答案:B

  • 第4题:

    三疣梭子蟹俗称()、花蟹,以渤海湾所产最为著名。

    • A、海蟹
    • B、青蟹
    • C、闸蟹
    • D、肉蟹

    正确答案:A

  • 第5题:

    辽河蟹、瓯江蟹是否是中华绒鳌蟹?


    正确答案:目前天然捕捞的蟹苗、蟹种或人工繁殖的亲蟹主要来自长江水系、辽河水系和瓯江水系。人们普遍反映长江水系的蟹苗、蟹种生长快、产量高、效益好。那么辽河蟹、瓯江蟹是否和长江水系一样是中华绒螯蟹?经有关专家鉴定,辽河蟹、瓯江蟹也是中华绒螯蟹,但由于其地域环境不同形成不同的地方种。
    辽河水系的河蟹,受北方气候、饵料的影响,成熟期迟,多在第三年秋天达到性成熟。将辽河水系的蟹苗、蟹种运至长江流域饲养,由于长江流域气候温暖,饵料丰富,其蜕壳次数减少,到第二年秋天就已成熟,因此个体小,一般仅75~100克。瓯江水系的蟹种比长江水系的河蟹性腺发行快,成熟早,因此其生殖蜕壳也早,个体就较小。据湖北水产工作者统计,在同一湖泊中养殖,长江水系河蟹成蟹平均体重可达209克,而瓯江水系河蟹平均体重为125~l50克。

  • 第6题:

    雄河蟹的蟹脐为()。

    • A、尖脐
    • B、团脐
    • C、狭去的园状
    • D、方形

    正确答案:A

  • 第7题:

    单选题
    俗称“白住房”的甲壳动物是()。
    A

    中化绒螯蟹

    B

    寄居蟹

    C

    三疣梭子蟹

    D

    克氏原螯虾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以河蟹为主的成蟹池,可混养哪些养殖种类?

    正确答案: 池塘混养的原则是凡是与主养对象在饵料上有矛盾的种类一概不混养。因此,以河蟹为主的成蟹池,不能混养草食性鱼类(草鱼、团头鲂)、杂食性鱼类(鲤、鲫、罗非鱼等),但可混养和滤食性鱼类(鲢、鳙鱼等)和少量肉食性鱼类(鳜鱼、江黄颡鱼等)。混养滤食性鱼类的目的是清除水中浮游生物,防止水质过肥。但由于河蟹池水草多,池水较清瘦,故混养数量不宜多。通常每亩混养50~100克的鲢、鳙鱼种40~80尾(鲢、鳙鱼比例为5:1)。
    实践证明,成蟹池中,混养少量鳜鱼,不仅可利用塘内的野杂鱼,以减少饲料的损失,而且鳜鱼不会残杀河蟹。通常每亩养蟹池,在6月份放养夏花鳜鱼(3~5厘米)10~20尾,其混养密度视池内野杂鱼数量而增减。夏花鳜鱼下塘前,必须药浴消毒,防止带病鳜鱼混入池内。到年底,当年鳜鱼可长至300~600克的商品规格。
    养蟹池不能混养鳖。鳖十分凶猛,河蟹蜕壳后的软壳蟹正是鳖的最佳饵料,鳖是养蟹池的敌害生物,不能混养。养蟹池中不能混养育珠河蚌。养蟹池水质清瘦,河蚌生长缓慢,而且河蚌本身是河蟹十分喜食的动物性饵料,河蟹常常想方设法捕食河蚌的斧足,导致育珠蚌死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如何根据幼蟹的生态要求,提高蟹种培育的成活率?

    正确答案: 为防止池塘饲养的幼蟹自相残杀,防止产生懒蟹或小绿蟹,提高经济效益,在生产上池塘饲养幼蟹应遵循以下原则:
    (1)提供一个无敌害、符合幼蟹生长要求的池塘环境池塘要求浅水,清水,斜坡大,水草多。幼蟹要求清水、水草多、无敌害的环境(其池水溶氧高,幼蟹生长快),并喜欢在浅水处蜕壳。而池塘坡度大,水草多,幼蟹挖穴少,又为幼蟹过隐居生活提供了良好条件。
    (2)根据蟹种生长期的密度,分级饲养按个体增重情况,逐步稀疏生长期密度是提高成活率的技术关键之一。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水体、饵料,发挥蟹种的生长潜力,又防止了蟹种因密度过大而影响生长,影响成活率,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但蟹种在饲养阶段很难用捕捞的方法来稀疏密度,因此生产上可采用二级培育法。即将一个大池塘按一定比例一分为二,先用较高的密度在一级池中培育,待长到一定规格,再去掉防逃墙,开通蟹沟,加水,让蟹种自己爬进第二级培育池;至此,蟹种才在整个大池塘中生长。
    (3)种养结合,建立多元化的复合生态系统,提高经济效益池塘内单一饲养蟹种,其水体、饵料没有充分利用,而且养蟹池因大量投饵后,水质容易变肥并混浊,加之幼蟹因缺乏水生植物作为栖居和蜕壳的场所,不利于蟹种栖息、蜕壳和生长。而在蟹种池种植水生经济作物(如水稻、水蕹菜等)和养一些滤食性鱼类(如鲢、鳙鱼等),则可以做到蟹稻、蟹和水生蔬菜互生,蟹鱼混养。河蟹的粪便、残饵肥水,水生植物和滤食性鱼类可利用水中的营养盐类和浮游生物,不仅促进水生植物和鱼类生长,而且使池水转清,也有利于河蟹生长;与此同时,水生植物既可以为河蟹提供新鲜适口的植物性饲料,又为河蟹提供了栖居、蜕壳的良好环境。它们互利共存,形成一个水底、水中、水面结合的多元化的复合生态系统,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4)早期应以动物性饵料为主,促长促均匀,防止产生懒蟹;中、后期应以植物性饵料为主,控制其生长防止产生小绿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关于蟹奴病防治方法不正确的是(  )。
    A

    从无蟹奴寄生的地区引进蟹苗

    B

    选健康亲蟹进行人工繁殖

    C

    在淡水中饲养河蟹

    D

    蟹池中发现蟹奴,可用90%精制敌百虫粉0.2mg/L~0.5mg/L全池泼洒


    正确答案: A
    解析:
    D项,在养蟹池中发现蟹奴,可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浓度为0.7mg/L,全池泼洒进行治疗。

  • 第11题:

    单选题
    河蟹经过最后-次蜕壳后进入()。
    A

    幼体期

    B

    黄蟹期

    C

    绿蟹期

    D

    扣蟹期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什么叫幼蟹?幼蟹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幼蟹即由Ⅲ期仔蟹饲养到年底或翌年春天的蟹种,一般的出池规格每公斤50~200只。
    幼蟹外形与成蟹相似,其个体生长快,蜕壳次数多,新陈代谢水平高,要求水草丰富、水质清新、饵料充足的环境。幼蟹群体间个体生长差异十分显著,在自然条件下,同月龄的幼蟹,个体相差200倍。在人工饲养的情况下容易因缺乏食物而自相残杀或因水域环境条件差,因积温过高,因营养过剩而造成性早熟,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下降。
    在生产上这一阶段称为一龄蟹种培育,相当于夏花鱼种养成冬花或春花鱼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如何运输幼蟹?


    正确答案:幼蟹运输必须掌握低温(5~10℃)、通气、潮湿和防止幼蟹活动四个技术关键。具体方法是先将待运幼蟹放在竹编的蟹笼内(或可密封的网箱内),置于河流或湖泊的微流水中,经4~6小时吊养,待其肠道粪便排空后,再将幼蟹放入浸湿的蒲包内,蟹背向上,一般每蒲包装幼蟹15公斤左右,然后扎紧,放入大小相同的竹筐内即可运输。在气温5~10℃时运输,只要保持通气、潮湿的环境,24小时不必开包查看,运输成活率均达95%以上。

  • 第14题:

    河蟹经过最后-次蜕壳后进入()。

    • A、幼体期
    • B、黄蟹期
    • C、绿蟹期
    • D、扣蟹期

    正确答案:C

  • 第15题:

    《中国未解之谜》我国南方海边有一种蟹,这种蟹的雄性个体长着一只很大的螯,每当涨潮之前,它总是举起大螯,不停地挥动,因此,人们称这种蟹什么?它的颜色一天要变好几次。白天颜色变深,晚上颜色变浅,黎明时颜色又变深。()

    • A、招潮蟹
    • B、涨潮蟹
    • C、退潮蟹

    正确答案:A

  • 第16题:

    俗称“白住房”的甲壳动物是()。

    • A、中化绒螯蟹
    • B、寄居蟹
    • C、三疣梭子蟹
    • D、克氏原螯虾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以河蟹为主的成蟹池,可混养哪些养殖种类?


    正确答案:池塘混养的原则是凡是与主养对象在饵料上有矛盾的种类一概不混养。因此,以河蟹为主的成蟹池,不能混养草食性鱼类(草鱼、团头鲂)、杂食性鱼类(鲤、鲫、罗非鱼等),但可混养和滤食性鱼类(鲢、鳙鱼等)和少量肉食性鱼类(鳜鱼、江黄颡鱼等)。混养滤食性鱼类的目的是清除水中浮游生物,防止水质过肥。但由于河蟹池水草多,池水较清瘦,故混养数量不宜多。通常每亩混养50~100克的鲢、鳙鱼种40~80尾(鲢、鳙鱼比例为5:1)。
    实践证明,成蟹池中,混养少量鳜鱼,不仅可利用塘内的野杂鱼,以减少饲料的损失,而且鳜鱼不会残杀河蟹。通常每亩养蟹池,在6月份放养夏花鳜鱼(3~5厘米)10~20尾,其混养密度视池内野杂鱼数量而增减。夏花鳜鱼下塘前,必须药浴消毒,防止带病鳜鱼混入池内。到年底,当年鳜鱼可长至300~600克的商品规格。
    养蟹池不能混养鳖。鳖十分凶猛,河蟹蜕壳后的软壳蟹正是鳖的最佳饵料,鳖是养蟹池的敌害生物,不能混养。养蟹池中不能混养育珠河蚌。养蟹池水质清瘦,河蚌生长缓慢,而且河蚌本身是河蟹十分喜食的动物性饵料,河蟹常常想方设法捕食河蚌的斧足,导致育珠蚌死亡。

  • 第18题:

    河蟹一生可分为幼体期、黄蟹期、()期三个阶段。

    • A、幼蟹
    • B、蟹苗
    • C、绿蟹
    • D、衰老期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单选题
    河蟹的()在海水环境中生长发育。
    A

    蚤状幼体

    B

    大眼幼体

    C

    蟹满

    D

    幼蟹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河蟹一生可分为幼体期、黄蟹期、()期三个阶段。
    A

    幼蟹

    B

    蟹苗

    C

    绿蟹

    D

    衰老期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崇明谚语“西风吹,蟹脚痒”指的是河蟹的那种行为()。
    A

    每当农历霜降前后,性成熟的河蟹从河塘成群结队地向河口转移

    B

    每年春暖花开之时,雌雄河蟹开始交配产卵

    C

    每年芒种前后,娇嫩的蟹苗成群结队地由长江口洄游至内陆淡水中成长

    D

    一龄幼蟹在淡水中生长发育,经多次蜕壳,到第二年秋季长成成熟的二龄成蟹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多选题
    对于死的不能用做烹饪原料()。
    A

    B

    C

    田螺

    D

    河蟹


    正确答案: D,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河蟹的捕捞方法有()等。
    A

    人工蟹穴

    B

    蟹罾

    C

    夜间灯光诱捕

    D

    A+B+C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辽河蟹、瓯江蟹是否是中华绒鳌蟹?

    正确答案: 目前天然捕捞的蟹苗、蟹种或人工繁殖的亲蟹主要来自长江水系、辽河水系和瓯江水系。人们普遍反映长江水系的蟹苗、蟹种生长快、产量高、效益好。那么辽河蟹、瓯江蟹是否和长江水系一样是中华绒螯蟹?经有关专家鉴定,辽河蟹、瓯江蟹也是中华绒螯蟹,但由于其地域环境不同形成不同的地方种。
    辽河水系的河蟹,受北方气候、饵料的影响,成熟期迟,多在第三年秋天达到性成熟。将辽河水系的蟹苗、蟹种运至长江流域饲养,由于长江流域气候温暖,饵料丰富,其蜕壳次数减少,到第二年秋天就已成熟,因此个体小,一般仅75~100克。瓯江水系的蟹种比长江水系的河蟹性腺发行快,成熟早,因此其生殖蜕壳也早,个体就较小。据湖北水产工作者统计,在同一湖泊中养殖,长江水系河蟹成蟹平均体重可达209克,而瓯江水系河蟹平均体重为125~l50克。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