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第2题:
1958年社会心理学家海德提出了态度改变的“平衡理论”。
第3题: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尔1958年提出了()。
第4题:
1958年,首次提出平衡理论的是()
第5题:
制度伦理认为,人们总是首先选择用于个人的道德准则,然后才能选择用于制度的根本道德原则。
第6题:
协变原则认为人们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科研中寻求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的()协变。
第7题:
在海德的归因理论中,认为人们对过去的成功或失败主要归于的因素是()
第8题:
1954年
1958年
1957年
1945年
第9题:
能力
机遇
他人影响
任务难度
努力程度
第10题:
对
错
第11题:
共同性
一致性
特异性
规律性
第12题:
对
错
第13题:
第14题:
()认为思维形式首先表现和记载在人的语言里。
第15题:
海德认为每个人都是心理学家。
第16题:
海德出版《人际关系学》,解开归因研究序幕的年份是()
第17题:
海德提出,人们在态度转变时,往往遵循()。
第18题:
海德(1958)认为,人们归因时,首先使用()原则。
第19题:
某院校法学院学生王甲和刘乙在学习挪用公款罪时对该罪中的"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应当如何理解产生了分歧,则王甲和刘乙的下列理解,哪些是正确的?
第20题:
海德
费斯廷格
奥斯古德
丹尼尔·卡兹
第21题:
不变性
易变性
协变性
特异性
第22题:
海德
韦纳
马斯洛
阿特金森
第23题:
费力最小原则
符合需要原则
社会交换原则
道德原则
第2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