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A、数据
B、信息
C、知识
D、智慧和理解
第2题:
一、片段阅读。每道题包含一段文字,要求你从四个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一项,你的选择必须与题干要求相符合。
请开始答题(121~130题):
121.科学精神就是怀疑、批判和不断自我扬弃的精神。科学思维方式的长处也许就在于其具有内在的纠错机制。人类的认识史不仅是不断推进未知到已知的过程,也是不断试错纠错的过程;它不仅需要丰富知识宝库的劳作.而且需要清除库存赝品的智慧和勇气。
下列说法概括主旨最准确的是( )
A.科学精神的内涵
B.人类认识史的发展规律
C.内在纠错机制的产生过程
D.人类不断推进未知到已知
第3题:
第4题:
面向智慧医疗的物联网,通过通信网络采集到医疗信息传输到数据管理中心是()
第5题:
航天技术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6题:
下列关于全球脑的描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第7题:
物体和网络
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
人类社会和网络
物理系统和网络
第8题:
智育是以提升教育对象智慧水平为目标的
智育是通过让学生掌握人类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体系来提升学生智慧水平
智力是属于智慧的形式方面
智力对于智慧内容的产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9题:
阅读可以让人修身养性,让世界与自己更和谐
阅读看似在逃避世界,实际是为了更好地拥抱世界
阅读可以让我们进入人类活动的历史空间与精神空间
阅读能够帮助我们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并淡忘客观世界的不足
第10题:
对
错
第11题:
网络使我们步入了信息社会,但也会造成信息泛滥
传统阅读比网络阅读更有韵味和深度,我们不应回避
网络容易分散人们的注意力,会影响网络阅读效率
网络阅读使人读得更浅,并不能真正提高阅读效率
第12题:
数据、信息、知识、智慧
智慧、知识、信息、数据
信息、数据、智慧、知识
知识、智慧、数据、信息
第13题:
网络在提供便捷信息的同时,也让人们在一步步退化和“堕落”。人们日渐丧失了阅读长文章的能力,不管是在网上,还是在纸上。当然,用惯了Google(谷歌)的人肯定会辩护说,阅读会提高人们的阅读效率,但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伦敦大学花了5年时间研究线上大英图书馆的读者,发现读者总是忙于一篇又一篇地浏览,却极少细看访问过的文章。他们打开一篇文章或一本书,通常读上一两页,便“蹦”到别处去了。报告说:“很明显,网络阅读让人们读得更多,却读得更浅。人们上网正是为了回避传统意义上的阅读。”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网络使我们步入了信息社会,但也会造成信息泛滥 B.传统阅读比网络阅读更有韵味和深度,我们不应回避 C.网络容易分散人们的注意力,会影响网络阅读效率 D.网络阅读使人读得更浅,并不能真正提高阅读效率
第14题:
第15题:
网络空间是人类利用信息设施构造、实现信息交互、进而影响人类思想和行为的虚实结合的空间。
第16题:
一个人总是上网,不读书,我认为他是没有文化的。什么叫文化?文化就是进入到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中去进行思考,而这主要就存在于书籍之中。网络的长处是迅速传递当下的信息,它不让人思考。当然如果你素质好,你上网的时候也会思考,但是一个人的好素质是从哪里来的?我相信不是从网络上得来的,而是他自己真正读过一点书,有了文化底蕴。这样的人上网不怕,他不会被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所左右,所淹没,他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但是如果你没有这个底蕴,没有这个积累,你就很容易被网上那些信息的潮流裹着走,失去了你自己。通过这段文字,作者最主要想表达:()
第17题:
人类的智慧是无限的,人类损害环境的能力却是无比惊人的,地球环境恶化已是人类面临的初核战争之外韵最大危险,已经威胁到每一个人的健康与生命,因此说爱护()也就是爱护()
第18题:
“智慧地球”是通过在物体中嵌入和装备感应器,然后与现有互联网整合,实现()的整合。
第19题:
网络阅读时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
读书积累的文化底蕴能使人在网络阅读时保持独立思考
一个人的好素质只有真正的读书积累才能获得
网络上的信息会让缺乏文化底蕴、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迷失自己
第20题:
应用服务层
感知识别层
网络层
第21题: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应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消极直观的反映
认识来源于主体的已有知识
认识是直接物质性的活动
第22题:
社会
科学
人类智慧
人类需求
第23题:
网络加上集体智慧给了人类一个全球脑
它是所有人类智力的思想、创新和发明的总和的概念
它是一个庞大的人类与机器的连接体
它是一个全球顶尖智囊机构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