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手正犯又称间接实行犯,是指利用他人作为工具作案,其与被利用者不存在共同犯罪。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他手正犯的是:A.李医生欲杀害病人王,将毒针交给不知情的护士刘,刘给王注射后,致王死亡 B.越与赵协商趁火打劫,但越仅在望风 C.张让15岁的钱某入室盗窃财物,钱某盗得财物一万元 D.华某利用邮政工作人员将炸药邮寄给仇敌英某

题目
他手正犯又称间接实行犯,是指利用他人作为工具作案,其与被利用者不存在共同犯罪。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他手正犯的是:

A.李医生欲杀害病人王,将毒针交给不知情的护士刘,刘给王注射后,致王死亡
B.越与赵协商趁火打劫,但越仅在望风
C.张让15岁的钱某入室盗窃财物,钱某盗得财物一万元
D.华某利用邮政工作人员将炸药邮寄给仇敌英某

相似考题
更多“他手正犯又称间接实行犯,是指利用他人作为工具作案,其与被利用者不存在共同犯罪。 ”相关问题
  • 第1题:

    间接正犯又可以称为间接实行犯,是指把他人作为工具利用的情况。利用者与被利用者不成立共同犯罪。根据以上定义,下列不属于间接正犯的是( )。


    正确答案:B
    越某与赵某属于共同犯罪。只是二人在实际实施犯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而已。A项是利用他人的行为,护士刘某并无主观过错,因此不是犯罪主体,李医生是间接正犯。C项钱某为无刑事责任能力人,被他人利用实施犯罪,张某是间接正犯。D项与A项情况相似,也是利用无主观过错的人实施犯罪,华某也属于间接正犯。故本题正确答案应为B。

  • 第2题:

    甲唆使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乙某故意伤害他人,甲某属于

    A.共同犯罪中的从犯
    B.共同犯罪中的主犯
    C.共同犯罪中的教唆犯
    D.间接正犯

    答案:D
    解析:
    把他人当工具利用的不构成共同犯罪,这种情形称为间接正犯,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利用没有责任能力或没有达到责任年龄的人去实行犯罪的。二是利用不知情人的行为。甲教唆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乙某故意伤害他人,构成间接正犯。

  • 第3题:

    关于间接正犯,下列哪种说法不正确:( )

    A.间接正犯指把他人的行为当作工具利用来实行犯罪的情形
    B.间接正犯与被利用者之间不能成立共犯关系
    C.利用不知情人的行为来实施犯罪的,属于间接正犯的情形之一
    D.利用未达到责任年龄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属于间接正犯的情形之一


    答案:B
    解析:
    考点:间接正犯的成立条件及其认定
    讲解:间接正犯,是指利用他人的行为实行犯罪的情况。包括:利用不知情的人的行为、利用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和没有辨认控制能力的人的行为等。因此,ACD选项的说法正确。间接正犯的成立并不意味着共犯的否定,在利用有故意的工具的情形,就可成立共犯关系。例如,国家工作人员甲指使知情的妻子乙(非国家工作人员)接受贿赂。甲成立受贿罪的间接正犯,乙构成受贿罪的帮助犯,二人成立受贿罪共犯。因此B选项的说法不正确。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 第4题:

    明知他人组织、利用邪教组织实施犯罪,而为其提供经费、场地、技术、工具、食宿、接送等便利条件或者帮助的,以()论处。

    • A、窝藏罪
    • B、教唆犯罪
    • C、共同犯罪

    正确答案:C

  • 第5题:

    ()方式是指测评者为了实现既定的测评目标运用相关的测评工具对被测者实行直接测评的一种测评方法。

    • A、他人测评
    • B、直接测评
    • C、自我测评
    • D、间接测评

    正确答案:B

  • 第6题:

    我国刑法规定的从犯包括()。

    • A、起主要作用的实行犯
    • B、起次要作用的实行犯
    • C、帮助犯
    • D、被胁迫参加共同犯罪的人

    正确答案:B,C

  • 第7题:

    关于实行犯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按照我国《刑法》总则的规定,有的教唆犯也是实行犯
    • B、在共同犯罪中,实行犯就是在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 C、在对简单共同犯罪中的各实行犯进行处罚时,要遵循“部分实行全部责任”的原则
    • D、间接正犯是共同犯罪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实行犯

    正确答案:C

  • 第8题:

    关于教唆犯的刑事责任说法正确的有()。

    • A、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
    • B、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共同犯罪中的主犯处罚
    • C、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 D、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正确答案:A,C,D

  • 第9题:

    多选题
    作为主要有以下实施方式()
    A

    利用物质性工具实施的作为

    B

    利用自然力实施的作为

    C

    利用动物实施的作为

    D

    利用自己身体实施的作为

    E

    利用他人实施的作为


    正确答案: E,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方式是指测评者为了实现既定的测评目标运用相关的测评工具对被测者实行直接测评的一种测评方法。
    A

    他人测评

    B

    直接测评

    C

    自我测评

    D

    间接测评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关于共同犯罪的论述,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

    无责任能力者与有责任能力者共同实施危害行为的,有责任能力者均为间接正犯 

    B

    持不同犯罪故意的人共同实施危害行为的,不可能成立共同犯罪 

    C

    在片面的对向犯中,双方都成立共同犯罪 

    D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但不能据此否认片面的共犯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下列属于间接正犯的成立范围包括()。
    A

    利用没有达到刑事法定年龄或者没有辨认控制能力的人的身体活动

    B

    利用他人不具有行为性的身体活动

    C

    利用缺乏故意的行为

    D

    利用他人的正当行为

    E

    利用被害人的行为


    正确答案: D,B
    解析: 间接正犯的成立范围包括:  (1)利用没有达到刑事法定年龄或者没有辨认控制能力的人的身体活动; (2)利用他人不具有行为性的身体活动或者受强制的身体活动; (3)利用缺乏故意的行为; (4)利用他人的正当行为;  (5)利用被害人的行为。

  • 第13题:

    间接正犯又称为间接实行犯,是指利用他人为道具而实施犯罪的实行行为,利用者通过支配被利用者的工具行为实现自己的犯罪意图,利用者与被利用者不构成共同犯罪,它包括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利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犯罪;二是利用他人过失或不知情的行为犯罪。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甲的行为属于间接正犯的是:

    A.甲挑唆乙与丙的关系,致使乙一怒之下将丙打成重伤,甲、乙、丙均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
    B.甲教唆精神病人乙用刀砍伤与其素有仇怨的丙,甲、丙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乙为无刑事责任能力人
    C.甲派员工乙殴打一直欠钱不还的丙,并允诺给其好处,乙随后将丙打伤。甲、乙、丙均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
    D.甲让自己尚未成年的孩子乙诬告丙,未想到乙捏造的事实正是丙客观存在的事实,甲、丙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乙为无刑事责任能力人

    答案:B
    解析:
    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①利用他人为道具而实施犯罪的实行行为;
    ②利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犯罪;
    ③利用他人过失或不知情的行为犯罪。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甲挑唆乙与丙,使得乙打丙,乙是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且乙是在知情的情况下,甲的行为不符合“利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犯罪”或“利用他人过失或不知情的行为犯罪”,不符合定义;
    B项:甲教唆乙砍丙,符合“利用他人为道具,实施犯罪”,精神病人乙是无刑事责任能力人,符合“利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犯罪”,符合定义;
    C项:甲派员工乙打丙,乙是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且乙是在知情的情况下,甲的行为不符合“利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犯罪”或“利用他人过失或不知情的行为犯罪”,不符合定义;
    D项:甲让孩子乙诬告丙,孩子乙确实是无刑事责任能力人,但捏造的事实正是客观存在的,不属于犯罪,不符合“利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犯罪”,不符合定义。

  • 第14题:

    关于间接正犯,下列哪种说法不正确:( )
    A.间接正犯指把他人的行为当作工具利用来实行犯罪的情形
    B.间接正犯与被利用者之间成立共犯关系
    C.利用不知情人的行为来实施犯罪的,属于间接正犯的情形之一
    D.利用未达到责任年龄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属于间接正犯的情形之一


    答案:B
    解析:
    考点:间接正犯的成立条件及其认定
    讲解:间接正犯,是指利用他人的行为实行犯罪的情况。包括:利用不知情的人的行为、利用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和没有辨认控制能力的人的行为等。因此,ACD选项 的说法正确。间接正犯的成立并不意味着共犯的否定,在利用有故意的工具的情形,就可成立共犯关系。例如,国家工作人员甲指使知情的妻子乙(非国家工作人员)接受贿赂。甲成立受贿罪的间接正犯,乙构成受贿罪的帮助犯,二人成立受贿罪共犯。因此B选项的说法不正确。本题的正确答案为I

  • 第15题:

    下列关于共同犯罪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仅有共谋行为而未参与犯罪实行的,也可以构成共犯
    B.各犯罪人相互之间有意思联络且参与共同作案的,构成共同犯罪
    C.事后的帮助行为不构成共同犯罪
    D.甲挟持司机乙开车撞死自己的仇人丙,由于甲属于间接正犯(把他人的行为当工具利用的情况),与乙不构成共同犯罪


    答案:A
    解析:
    解析:仅有共谋行为而未参与犯罪实行的,也可以构成共犯,A选项正确。各犯罪人相互之间有意思联络,但如果缺乏“性质相同的犯罪故意”,即使共同作案也不成立共同犯罪,B选项错误。事后的帮助行为不构成共同犯罪,如事后的窝藏、包庇行为,窝赃、销赃行为以及事后帮助他人毁灭证据的行为等。但是,如果事先通谋事后予以帮助的,以共同犯罪论,C选项错误。甲挟持司机乙开车撞死自己的仇人丙,不属于把他人的行为当工具利用的情况,因为这种情况要求被利用人不知情。乙属于胁从犯,与甲成立共同犯罪,D选项错误。

  • 第16题:

    下列属于间接正犯的成立范围包括()。

    • A、利用没有达到刑事法定年龄或者没有辨认控制能力的人的身体活动
    • B、利用他人不具有行为性的身体活动
    • C、利用缺乏故意的行为
    • D、利用他人的正当行为
    • E、利用被害人的行为

    正确答案:A,B,C,D,E

  • 第17题:

    作为主要有以下实施方式()

    • A、利用物质性工具实施的作为
    • B、利用自然力实施的作为
    • C、利用动物实施的作为
    • D、利用自己身体实施的作为
    • E、利用他人实施的作为

    正确答案:A,B,C,D,E

  • 第18题:

    下列关于实行行为的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犯罪定罪要件以实行行为为中心
    • B、教唆犯具有实行行为
    • C、在共同犯罪中,实行行为叫做正犯
    • D、犯罪预备虽然是没有着手的实行行为,但依然要受到处罚

    正确答案:D

  • 第19题:

    下列关于教唆犯说法正确的是()。

    • A、必须是共同犯罪才能构成教唆犯
    • B、按照其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予以处罚
    • C、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重处罚
    • D、被教唆者没有犯被教唆之罪的,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正确答案:A,B,C,D

  • 第20题:

    多选题
    关于教唆犯的刑事责任说法正确的有()。
    A

    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

    B

    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共同犯罪中的主犯处罚

    C

    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D

    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正确答案: D,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我国《刑法》中对于共同犯罪人的分类是(  )。[2012年真题]
    A

    首犯、主犯、从犯、胁从犯

    B

    组织犯、实行犯、帮助犯、教唆犯

    C

    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

    D

    正犯、从犯、教唆犯


    正确答案: C
    解析:
    根据《刑法》规定,共同犯罪人可划分为四类:①主犯,指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②从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③胁从犯,指被胁迫参加犯罪的犯罪分子;④教唆犯,指教唆他人犯罪,故意引起他人产生犯罪意图的人。

  • 第22题:

    单选题
    关于实行犯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按照我国《刑法》总则的规定,有的教唆犯也是实行犯

    B

    在共同犯罪中,实行犯就是在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C

    在对简单共同犯罪中的各实行犯进行处罚时,要遵循“部分实行全部责任”的原则

    D

    间接正犯是共同犯罪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实行犯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明知他人组织、利用邪教组织实施犯罪,而为其提供经费、场地、技术、工具、食宿、接送等便利条件或者帮助的,以()论处。
    A

    窝藏罪

    B

    教唆犯罪

    C

    共同犯罪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