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把传播过程理解为一个直线的、单向的过程
B 把传播过程理解为一个选择性的过程
C 把传播过程理解为一个无环境的、静态的过程
D 把传播过程理解为一个没有效果的过程
第1题: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是属于()
A、线性传播过程模式
B、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
C、系统论传播过程模式
D、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
第2题:
拉斯韦尔五因素传播模式与施拉姆双向传播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
A传播者不同
B传播模式中各要素不同
C媒介不同
D是否有反馈信息交流过程
第3题:
6、组织传播更多是一种单一的线性传播方式,层层信息的传递模式能够提高信息传播效率。
第4题:
简述“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的基本内容、实质与缺陷。
(1)基本内容:“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简称“RD&D”模式,它体现的是忠实取向。
该模式把课程变革视为一种技术化、理性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四个分离的、有顺序的步骤:
①研究。通过研究确立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这些原理是课程变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原则。
②开发。将研究发现的基本原理运用于课程资料的开始过程中,由此获得新课程。
③传播。将研究开发出的新课程系统传播给具体教育情境中的教师,供其使用。
④采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教师使用新课程并将新课程整合于学校课程之中。
(2)实质:该模式所课程变革视为“研究—开发—传播—采用”的线性过程,指向于课程变革的技术本身,而不是学校与课堂中教学的性质,把教师视为一个新课程计划的被动消费者,其目标必须与课程开发者的目标相一致。它实际上是把课程变革过程视为一种工业生产过程:通过研究开发而获得新的“课程产品”,然后在具体情境中由教育实践者对其“消费”。
(3)缺陷:该模式存在两个根本缺陷。
①它假设教育改革是科学本位和技术驱动的,教师是专家所开发出的课程计划的被动接受者,教学技术可以准确地从一个情境传递到另一个情境。这种假设在本质上是排斥教师的,因此在教育实践情境中很难被理想地付诸实施。
②该模式的四个步骤是分离的、原子化的,结果导致这四个方面的功能日益专门化,每一个功能都发展自己的专家群,这些专家与课堂中的教师的距离与日俱增,结果,专家为教育改革中的问题提供了详尽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略,而具体教育情境中的教师则从未碰到过这些问题。
略
第5题:
从线性模式到控制论模式,模式研究完成了传播结构认识史上的两次飞跃,基本解决了传播的要素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