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第1题:
第2题: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这一事例说明了其子和邻人之父的看法是() ①唯物主义的态度 ②唯心主义的态度 ③客观的看待事物 ④以主观想象替代客观事实
第3题:
翻译: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第4题:
翻译:邻父有与人邻者,有枯梧树,其邻之父言梧树之不善也,邻人遽阀之,邻父因请而以为薪。其人不说曰:“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此有所宥也,夫请以为薪与弗请,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
第5题: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
第6题: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於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於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於似其子者,而杀于真子。夫惑於似士者而失於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第7题:
翻译下列文段 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第8题:
第9题:
对墙坏必被盗未能预见
不及时筑墙,造成其财产损失
凭主观经验办事
凭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
第10题:
第11题:
第12题:
今亡亦死(《陈涉世家》)——逃跑
暮而果大亡其财(《智子疑邻》)——丢失
且秦灭韩亡魏(《唐雎不辱使命》)——消灭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通“无”,没有
第13题: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对这件事的看法正确的是() ①富人之子和邻人之父想问题是从实际出发的 ②邻人之父“大亡其财”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 ③富人凭个人好恶而智子疑邻,是以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 ④富人的做法是唯心主义
第14题: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对这件事的看法正确的是() ①富人之子和邻人之父想问题是从实际出发的 ②富人疑邻人之父“大亡其财”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 ③富人凭个人好恶而智子疑邻,是以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 ④富人的做法是唯心主义
第15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这两个特点与的习性之间构成了怎么的关系?
第16题:
《左传.文公四年》云:“弃信而坏其主,在国必乱,在家必亡。”这说明诚信是()。
第17题:
"智子疑邻"的主要错误在于()
第18题:
其家甚智其子。(《韓非子·說難》)
第19题:
第20题:
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
河曲智叟亡以应。(死亡)
今亡且死,举大计亦死。(逃跑、逃亡)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灭亡)
第21题: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兵弱于敌,国贫于内,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子牟有罪而亡
第22题: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