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习测量知识时,某同学测得“九年级下科学教科书”的一些物理量,如表所示:物理量长/厘米宽/厘米高/厘米质量/克测量值26.018.50.6260乙同学把一本掉在地上的“九年级下科学教科书”捡起后,将其平放在离地70厘米高的桌子上(如图).请根据以上信息计算:(1)乙同学把书捡起来平放在桌面上的过程中对书本所做的功是多少焦?(2)教科书平放在桌面上,此时教科书对桌面的压强是多少帕?(计算结果保留整数)(3)乙同学利用表上数据,又进行了新的计算,部分过程如下:…=260克26.0厘米×18.5厘米×0.6厘

题目

在复习测量知识时,某同学测得“九年级下科学教科书”的一些物理量,如表所示:

物理量长/厘米宽/厘米高/厘米质量/克
测量值26.018.50.6260
乙同学把一本掉在地上的“九年级下科学教科书”捡起后,将其平放在离地70厘米高的桌子上(如图).请根据以上信息计算:

(1)乙同学把书捡起来平放在桌面上的过程中对书本所做的功是多少焦?

(2)教科书平放在桌面上,此时教科书对桌面的压强是多少帕?(计算结果保留整数)

(3)乙同学利用表上数据,又进行了新的计算,部分过程如下:…=

260克
26.0厘米×18.5厘米×0.6厘米
=…则该同学计算得物理量是教科书的______.魔方格


相似考题
更多“在复习测量知识时,某同学测得“九年级下科学教科书”的一些物理量,如表所示:物理量长/厘米宽/厘米高/厘米质量/克测量值26.018.50.6260乙同学把一本掉在地上的“九年级下科学教科书”捡起后,将其平放在离地70厘米高的桌子上(如图).请根据以上信息计算:(1)乙同学把书捡起来平放在桌面上的过程中对书本所做的功是多少焦?(2)教科书平放在桌面上,此时教科书对桌面的压强是多少帕?(计算结果保留整数)(3)乙同学利用表上数据,又进行了新的计算,部分过程如下:…=260克26.0厘米×18.5厘米×0.6厘”相关问题
  • 第1题:

    有一个长方体容器,长40厘米,宽30厘米,高10厘米,里面的水深6厘米(最大面为底面)。如果把这个容器盖紧,再竖起来(最小面为底面),里面的水深是多少厘米?( )

    A. 15厘米
    B. 18厘米
    C. 24厘米
    D. 30厘米

    答案:C
    解析:

  • 第2题:

    公共营养师对一户居民进行了连续3日的膳食调查,结果如表1、表2。现请您分析:






    平均每人每日各种食物的摄入量是多少?(计算结果保留整数,填写于表3中)


    答案:
    解析:
    平均每人每日各种食物的摄入量是多少?(计算结果保留整数,填写于表3中)

  • 第3题:

    案例:
    初中物理“压强”一课.李老师希望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认识压强,下面是李老师“压强”一课的一段教学实录。
    李老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例如用手指按压面颊,面颊就会凹陷下去。同学们试一试,用手指和手掌去按压面颊,会感到什么不同。
    甲同学:用手指比用手掌要痛一些。
    乙同学:用手指比用手掌皮肤凹陷得要厉害一些。
    李老师:对,这个现象说明用力一样,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哪位同学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丙同学:感觉受力部位不一样。用手指感到指头处的皮肤受力,用手掌感到脸上的骨头受力。李老师:很好。让我们再看这样一个实验。
    (李老师拿出一块钢尺和几本教科书。将钢尺架在教科书上)
    李老师:同学们,注意观察老师的实验。老师先将书本立着放在钢尺上(如图a所示),再将书本横着放在钢尺上(如图b所示).注意观察钢尺弯曲的程度.



    李老师:请大家说说上面的两种放置方法,钢尺受力的大小相同吗 同学们:相同。
    李老师:那钢尺弯曲的程度相同吗 同学们:不同。
    李老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从实验中看出,同样的物体由于放置的方式不同,其作用效果是不一样的。现在同学们请看.该物体横放时的面积与竖放时的相比哪个的要大些
    同学们:横放时要大一些。
    李老师:从刚才的实验可以看出: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受力面积越小.产生的
    效果越明显;受力面积越大,产生的效果越不明显。问题:
    (1)对上述课堂实录进行评述。(15分)
    (2)针对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改进教学的方案(形式不限,可以是教学思路、教学活动等)。(15分)


    答案:
    解析:
    (1)该课堂教学片段在提问技能、教学策设置方面,能够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的要求,该课堂实录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教学内容不完整。李老师只是帮助学生认识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受力面积的关系。而忽视了和压力大小的关系.严重违背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原则。
    ②没有体现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只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没有让学生自主探索获取知识并解决问题,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没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③教学评价原则。该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内容没有进行全面的、发展的点评,也没有有效的反馈。学生无从而知自己对于内容的理解是否正确,是否完整。
    (2)教学方案如下:
    一、新课引入
    出示图片:(1)小姑娘站在雪地里,对雪地有压力,双脚陷入雪里;一大人利用雪橇站在雪地里,对地面也有压力,却几乎没有陷入雪地;(2)用手按皮肤,手指对皮肤有压力,皮肤被按进一些,用的力越大,陷入越深;(3)用手按图钉帽,手对图钉有压力,图钉尖扎进桌面;(4)吊有钩码的细绳对橡皮泥有压力作用,细绳压入橡皮泥。
    师:用物理语言描述这些事例,找出这些事例中所包含的共同特征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相同之处,都有压力产生,都产生了作用效果)
    师:请同学们分析这些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不同之处,压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等不同)
    师:谁能够根据这些现象提出一个可探究的问题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
    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及受力面积的关系
    1.猜想:师:那么,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请说出你的理由。(学生回答: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师: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可能跟这些因素有关,我们要研究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采用什么研究方法 生:控制变量法。
    2.设计实验:师:如何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现在我给你一把钢尺和几本相同的书本.你如何控制和改变压力、受力面积等变量
    (教师边启发边演示完成任务,设计实验要解决三个问题:显示什么,如何显示 控制什么,如何控制 改变什么,如何改变 通过这样的程式化的锻炼,可使学生有目的、有方法地进行实验设计,提高课堂效率。)
    生:用钢尺形变的程度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通过控制放在钢尺上书本的个数来控制压力:通过书本的横放和倒放控制受力面积。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请同学们说出实验的过程和得到的结论,教师追问:如何控制压力不变和受力面积不变的
    5.师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我们物理学中用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板书: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 第4题:

    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旨在充分利用重点大学的科技教育资源,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班主任鼓励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报名参加暑假举行的科学营。几天后班主任向这四位同学询问录取的情况,他们的回答如下:
    甲:乙被科学营录取了。
    乙:丙被科学营录取了。
    丙:甲或者乙被科学营录取了。
    丁:乙或丙被科学营录取了。
    经过班主任调查,发现只有一位同学的回答与事实相符。根据以上陈述,下列哪项为假?

    A.丙说的是真话
    B.乙没有被科学营录取
    C.被科学营录取的不是甲
    D.丁说的是假话

    答案:C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题干中有若干论断和真假限定,确定为真假推理。
    第二步,找关系。
    甲说的“乙被科学营录取了”和丙说的“甲或者乙被科学营录取了”为包容关系(即:乙被科学营录取了→甲或者乙被科学营录取了)。
    乙说的“丙被科学营录取了”和丁说的“乙或丙被科学营录取了”为包容关系(即:丙被科学营录取了→乙或者丙被科学营录取了)。
    第三步,看其余。
    根据包容关系的特性“一真前假,一假后真”,可知:甲、乙、丁都为假,即:乙没有被科学营录取,丙没有被科学营录取;那么丙所说的为真,即:甲或者乙被科学营录取了,又根据乙没有被科学营录取,可得:甲被科学营录取了。分析选项可得:C为假。
    因此,选择C选项。

  • 第5题:

    教科书的作用是什么?如何科学编写教科书?
    教科书的作用:
    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完成作业,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所以,要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情况的评定等提供了基本材料.熟练地掌握教科书的内容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
    科学编写教科书的要求:
    第一,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
    第二,多样化的教学改革必然有多样化的教科书;
    第三,教科书的内容应具有时代特征;
    第四,教科书编写的形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第五,教科书编写正在由"教程"式向"学程"式发展。

  • 第6题:

    如果甲、乙两个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已知它们的质量之比为1∶2,与桌面接触面积之比2∶3,则甲、乙两物体对桌面的压力之比和压强之比分别为()

    • A、1:2,4:3
    • B、1:2,3:4
    • C、1:1,3:1
    • D、2:1,3:4

    正确答案:B

  • 第7题:

    手术器械包灭菌后储存要求()。

    • A、放在干燥的无菌区
    • B、存放时间为温度25℃以下10-14天
    • C、放在无菌区内离地高20厘米以上的载物架上
    • D、放在无菌区内距离天花板50厘米的载物架上
    • E、放在无菌区内离墙面不少于5厘米处的载物架上

    正确答案:A,B,C,D,E

  • 第8题:

    雨后晴朗的月夜,甲乙两位同学行走在乡村的小路上,为了走路时不踩到地上的积水,甲同学提醒乙同学说:“注意地上暗处是水。”乙同学反驳说:“地上明处是水。你认为呢?


    正确答案:迎着月光走时亮处是积水,背着月光走时暗处是积水。

  • 第9题:

    单选题
    如果甲、乙两个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已知它们的质量之比为1∶2,与桌面接触面积之比2∶3,则甲、乙两物体对桌面的压力之比和压强之比分别为()
    A

    1:2,4:3

    B

    1:2,3:4

    C

    1:1,3:1

    D

    2:1,3:4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陈同学经常向他人抱怨说,初中历史教科书太烦琐,看似毫无头绪,读起来很困难。小王师经过对陈同学的了解,发现陈同学在学习中不会阅读。那么,在历史学习中应该学会阅读哪些内容呢?

    正确答案: 第一,要学会阅读课本目录;
    第二,要学会阅读课本引言;
    第三,要学套阏读课本正文;
    第四,要学会阅读课本史料和图画;
    第五,要学会阅读课本年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甲、乙两组同学举行拔河比赛,在比赛过程中的某段时间内,看到绳子被甲组同学匀速地拉过去,此时关于甲、乙两组同学对绳子拉力大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甲组同学对绳子的拉力小于一组同学对绳子的拉力

    B

    甲组同学对绳子的拉力大于乙组同学对绳子的拉力

    C

    甲组同学对绳子的拉力等于乙组同学对绳子的拉力

    D

    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存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多选题
    手术器械包灭菌后储存要求()。
    A

    放在干燥的无菌区

    B

    存放时间为温度25℃以下10-14天

    C

    放在无菌区内离地高20厘米以上的载物架上

    D

    放在无菌区内距离天花板50厘米的载物架上

    E

    放在无菌区内离墙面不少于5厘米处的载物架上


    正确答案: C,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教科书的编写应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 现_( )与_( ),强调内容的_( )。


    答案:科学性,思想性,基础性,
    解析:

  • 第14题:

    5名同学一起去KTV,唱歌时都把手机放在了桌子上,在离开KTV时,由于光线太暗,5名同学随机在桌子上拿走一部手机,则恰好有2名同学拿的是自己的手机的概率为( )

    A.1/3
    B.1/6
    C.2/5
    D.1/4
    E.1/5

    答案:B
    解析:

  • 第15题: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在“阿基米德原理”一课.讲了阿基米德原理后提出的问题以及和同学们的对话。
    教师:水中悬浮着两个直径和质量完全相同的小球,其中一个距水面0.2米,另一个距水面0.8米。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两个小球所受的浮力大小相同吗
    同学甲:两个小球受到的浮力相同。
    教师:好。那你的依据是什么呢 请说说看。同学甲:阿基米德原理。
    教师:很好,其他同学还有不同意见吗 同学乙:距水面0.8米处小球受浮力大。教师:为什么有这种想法呢 说说你的理由。
    同学乙:小球在水里会受到水的压强,小球距水面越深,所受压强越大,因此受到的浮力大。教师:请上来把你的分析写在黑板上。(同学乙来到黑板前,板书如图)


    同学乙:小球受到的压强越大。受到的浮力应该越大,否则就会下沉。教师:甲同学,你说说。
    同学甲:乙同学的观点不对。因为他的结论与阿基米德原理说的不一样。
    教师:甲同学说的对,我们计算物体在水中所受的浮力,要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才对。问题:
    (1)请对上述教学片段进行评析。(10分)
    (2)针对上述教学片段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学习。(20分)


    答案:
    解析:
    (1)该教师的教学行为显然不符合新课程标准所倡导“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这一理念。也不符合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评价理念。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两位学生的回答的评价都过于单一——“好”“很好”“对”,没有从根本上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要积极引导学生动脑思考,为什么不能依据压强越大,浮力就越大来判断呢 为什么要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才对呢 另外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教学中更要注重激励性原则,对学生的回答要有多样化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眼神对学生的成长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学中要关注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
    (2)教学片段解题思路:
    ①对于同学乙有不同的意见时,应该鼓励他去说说自己的依据,根据该同学的分析找到错误所在,而不是直接反问“为什么有这种想法呢 ”这样不仅没有解决问题,还打击了同学乙的积极性。
    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让同学问互帮互助的意识,但却在实施时没有注意方式方法。应该让同学甲说一说为什么同学乙的说法与阿基米德原理不一样就是错误的。
    ③在此教学片段的最后,教师应对该类型的题目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出浮力与压强之间的关系,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 第16题:

    某学校举行程序设计竞赛,两位同学针对同一问题、按照规定的技术标准、采用相同的程序设计语言、利用相同的开发环境完成了程序设计。两个程序相似,同学甲先提交,同学乙的构思优于甲。此情形下,( )享有著作权。

    A.同学甲
    B.同学甲、同学乙都各自
    C.同学乙
    D.同学甲、同学乙都不

    答案:B
    解析:
    受著作权法保护的软件必须是开发活动所产生的成果,具有独创性,即软件系独立开发完成,不是依现有软件抄袭、复制而来。《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规定“软件著作权自软件开发完成之日起产生”,即软件著作权因程序的完成而自动产生,不必履行任何形式的登记或注册手续,也不论其是否已经发表。两个程序是两位同学各自独立完成,所以两位同学都对其程序享有著作权。

  • 第17题:

    教科书编写要兼顾不同学科相关性与同一学科的()性。


    正确答案:衔接

  • 第18题:

    陈同学经常向他人抱怨说,初中历史教科书太烦琐,看似毫无头绪,读起来很困难。小王师经过对陈同学的了解,发现陈同学在学习中不会阅读。那么,在历史学习中应该学会阅读哪些内容呢?


    正确答案: 第一,要学会阅读课本目录;
    第二,要学会阅读课本引言;
    第三,要学套阏读课本正文;
    第四,要学会阅读课本史料和图画;
    第五,要学会阅读课本年表。

  • 第19题:

    科鲁兹身上采用了80%的高钢性钢材,屈服力达到了惊人的1400兆帕,相当与1.4吨的压力放在1平方厘米的面积上所产生的压强。


    正确答案:错误

  • 第20题:

    某同学在做低电阻实验时所得的数据如下,他是用螺旋测微计测量电阻丝的直径,用分度值为厘米的米尺来测电阻丝的长度


    正确答案:错误

  • 第21题:

    单选题
    有一个长方体容器,长40厘米,宽30厘米,高10厘米,里面的水深6厘米(最大面为底面)。如果把这个容器盖紧,再竖起来(最小面为底面),里面的水深是多少厘米?(  )
    A

    15厘米

    B

    18厘米

    C

    24厘米

    D

    30厘米


    正确答案: B
    解析:
    最大面面积为40×30平方厘米,则水的体积是40×30×6立方厘米,最小面面积是30×10平方厘米,则水深为(40×30×6)÷(30×10)=24厘米。

  • 第22题:

    填空题
    教科书编写要兼顾不同学科相关性与同一学科的()性。

    正确答案: 衔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如图甲、乙所示,某小组同学以硬纸板为研究对象,利用弹簧测力计、细线等器材进行实验,该小组同学是在做“探究____”实验.按图甲所示进行实验操作时,应在硬纸板处于____状态下读取测力计的示数;按图乙所示进行实验操作时,放开硬纸板前,应使两测力计的示数____,两细线对硬纸板拉力的方向____.

    正确答案: 二力平衡的条件,静止,相等,相反
    解析:
    由实验装置图可知,以硬纸板为研究对象,利用弹簧测力计,细线等器材可以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实验,按图甲所示进行实验操作时,两个拉力都作用在纸板上,且方向相反,当在硬纸板处于静止状态下读取测力计的示数,比较其大小;按图乙所示进行实验操作时,探究二力是否共线,将硬纸板转过一定角度,应保持两拉力大小相等,故放开硬纸板前,应使两测力计的示数相同,两细线对硬纸板拉力的方向相反,放手后观察纸板是否静止,即可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