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贝克认为,从童年期开始,人们通过生活经验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形成了人们对自己和世界的假设。
A行为方式
B个性特征
C情绪特点
D认知结构
第2题:
在特定的情景中,由于个体在对其行动的结果重复性地失去控制而习得的无反应或麻木状态,即使以后当事件完全在人们自己控制之下时,他们也不努力去控制,而是觉得希望渺茫无所作为。这种现象人们称之为()
A习得的无望
B习得的抑郁
C习得的懒惰
D习得的无能
第3题:
同化阶段是指人们从内心深处真正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而彻底转变自己的态度,并自觉地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第4题:
()认为情绪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们不仅接受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
第5题:
态度是指人们对事物所持有的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
第6题:
许多学者区分学习和习得。按照一般的看法,儿童掌握母语的过程和方法是()。
第7题:
有学者认为,人们从自己所在环境中习得看法和态度,并形成了自己的心理结构。该观点属于受众理论中的()。
第8题:
评定——兴奋理论
两因素情绪理论
认知——评价理论
情绪认知——信息理论
第9题:
对
错
第10题:
罗森塔尔效应
光环效应
习得无助效应
首因效应
第11题:
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并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
个体采用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他人一致
个体按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与他人一致
个体以理智与情感,即认知和情感为基础习得一定的态度
第12题:
第13题:
“不是因为害怕而逃跑,而是逃跑了才知道自己害怕”,这是()理论的观点。
A情绪归因
B自我抑制
C习得无望
D自我障碍
第14题:
以下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理解正确的是()
第15题: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个体为适应环境而主动改变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中,有两大互补的心理过程,它们是()和()。
第16题:
在艺术和心理学中,空间和形的感觉可以通过()和()而习得,而且这就是艺术中的所谓()
第17题:
态度的内化是指()。
第18题:
有种观点认为,人们对大众传媒发出信息的选择会受到家庭、朋友和熟人等的影响。这种观点属于受众理论中的()。
第19题:
拉多
舒曼
科德
塞林克
第20题:
习得的无望
习得的抑郁
习得的懒惰
习得的无能
第21题:
潜意识的冲突
习得性行为
自我实现受挫
认知歪曲
对死的恐惧
第22题:
对
错
第23题:
在社会互动中起中介作用的是符号
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
符号的意义是固定不变的
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从他的人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以此为根据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从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中来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