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关于校对要求说法错误的是()。
第2题:
关于校对规范化操作的说法,错误的是()。
第3题:
关于校对的说法,错误的是()。
第4题:
校对工作以经过编辑加工的原稿为依据
校对人员要发现、订正校样的差错
校对发现原稿有错误时应即时予以改正
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延续
第5题:
通读是校对人员通过阅读原稿检查校样
通读的重点是校异同,兼顾校是非
通读可以代替编辑的一次读样
通读是校对过程中的最后一道校次,要消灭校对过程中遗留的各种错误
第6题:
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延续
校对工作是机械性劳动,编辑工作是创造性劳动
校对是编辑后、印制前对书刊内容、文字、格式等的质量把关工序
校对工作的失误将造成书刊成品的差错
第7题:
校对工作具有“校异同”和“校是非”两大功能
校异同的唯一依据是原稿
校是非是指判断原稿中的是非
校异同又称“活校”
第8题:
责任校对应是出版单位的专职校对人员
责任校对要承担技术整理工作
责任校对应及时解决其他校对人员的质疑
责任校对须具备中级及以上出版专业职业资格
第9题:
全人工校对操作模式
人工校对操作模式
人机结合校对操作模式
电脑自动校对操作模式
数字校对操作模式
第10题:
校对工作以经过编辑加工的原稿为依据
校对人员要发现、订正校样的差错
校对发现原稿有错误时应即时予以改正
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延续
第11题:
责任校对应是出版单位的专职校对人员
责任校对要承担文字技术整理工作
责任校对应及时解决其他校对人员的质疑
责任校对须具备中级及以上出版专业职业资格
第12题:
责任校对应是出版单位的专职校对人员
责任校对要承担技术整理工作
责任校对应及时解决其他校对人员的质疑
责任校对须具备中级及以上出版专业职业资格
第13题:
下列关于数字出版产品责任校对的说法错误的是()。
第14题:
关于责任校对的说法,不正确的有()。
第15题:
校对的基本操作模式包括()。
第16题:
能兼顾技术整理
校对速度快
误报难以避免
漏报常常发生
第17题:
如果对校样的修改能用文字清晰注明,就可以不使用校对符号
校对人员在校样上附加的说明文字,可以用铅笔书写
修改校样应该正确使用色笔
在校样上画引线,应优先画在该字行上面的行空处
第18题:
校对工作指校对人员根据原稿核对校样或通读检查,将一切差错消灭在出版之前的工作
校对工作是与编辑工作同时出现的
编辑工作是校对工作的延续
校对是出版生产流程中发排后、印制前的工序
第19题:
能兼顾文字技术整理
校对速度快
误报难以避免
漏报常常发生
第20题:
责任校对须参与数字出版产品各个校次的校对
负责数字出版产品校样的文字技术整理,协助责任编辑解决校对质疑
承担数字出版产品终校或通读检查的职责
具有初级或以上出版专业职业资格的专职校对人员才可担任责任校对
第21题:
责任校对应是出版单位的专职校对人员
责任校对要承担文字技术整理工作
责任校对应及时解决其他校对人员的质疑
责任校对须具备中级及以上出版专业职业资格
第22题:
校对工作指校对人员根据原稿核对校样或通读检查,将一切差错消灭在出版之前的工作
校对工作是与编辑工作同时出现的
编校合一是现代出版的特征
校对是出版生产流程中发排后、印制前的工序
第23题:
校对人员可以修改原稿
在某一字行中画引线时,应尽量为该行或其下一行中可能还需要画引线留出余地
某字行中使用了不用引线的校对符号后,版心外的标记应该标在与该字行对应的位置
校对人员对于校样中虽与原稿相符,但很可能是原稿本身有错的地方,应该向编辑质疑
编辑审阅校样后,校对人员要复查校样,检查质疑处理情况
第24题:
校对工作具有“校异同”和“校是非”两大功能
校异同的唯一依据是原稿
校是非是指判断原稿中的是非
校异同又称“活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