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想与妻子乙离婚,但乙一直不同意。甲便产生杀乙的念头,但苦于没有机会。一天,甲与乙约定上山打猎,甲在出发前一边检查猎枪一边与乙交谈,不经意地将枪口朝向了乙,正好枪支走火击中乙致其死亡。关于甲的主观心态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在主观上是故意 B.甲在主观上是疏忽大意的过失 C.甲主观上是过于自信的过失 D.甲在主观上没有罪过

题目
甲想与妻子乙离婚,但乙一直不同意。甲便产生杀乙的念头,但苦于没有机会。一天,甲与乙约定上山打猎,甲在出发前一边检查猎枪一边与乙交谈,不经意地将枪口朝向了乙,正好枪支走火击中乙致其死亡。关于甲的主观心态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甲在主观上是故意
B.甲在主观上是疏忽大意的过失
C.甲主观上是过于自信的过失
D.甲在主观上没有罪过

相似考题
更多“甲想与妻子乙离婚,但乙一直不同意。甲便产生杀乙的念头,但苦于没有机会。一天,甲与乙约定上山打猎,甲在出发前一边检查猎枪一边与乙交谈,不经意地将枪口朝向了乙,正好枪支走火击中乙致其死亡。关于甲的主观心态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相关问题
  • 第1题:

    猎人甲因与同村妇女乙通奸而打算离婚,其妻丙坚决不同意,扬言如果甲提出离婚,将与甲同归于尽。甲无奈,只得一方面佯装与丙和好如初,另一方面告知乙准备杀害丙而与之结婚,并让乙购买毒鼠强用于毒杀丙,但乙多次寻购而无处购买。此计不成后,甲又请巫婆丁施法术咒死丙。一日,甲正在擦猎枪(注:甲系合法持有该枪支,并接受过严格的枪支安全使用培训),丙赶集回来,兴致勃勃地站在甲身旁向甲介绍在集市上的所见所闻。由于甲在擦枪时没有将枪中子弹退出,也没有关上保险,无意中触碰扳机走火致丙死亡。案发后,甲向公安机关 投案,并如实供述了上述事实,但辩称自己没有想到枪支会走火。阅读以上材料后,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分析: 应如何认定甲、乙、丁行为的性质?为什么?


    答案:
    解析:
    甲为了达到和乙结婚的目的,让乙购买毒药意图毒杀丙,甲和乙达成了犯罪合意。乙购买毒药,开始实施犯罪的预备行为,但是由于乙没有买到毒药,所以甲、乙的行为停留在故意杀人的预备阶段,甲、乙的行为构成共同故意杀人罪(预备)。  甲找巫婆丁施巫术咒死丙的迷信方法,根本不能产生致人死亡的结果,属于“迷信犯”,不构成犯罪。  甲擦猎枪致丙死亡,系因枪支“走火”而引起,与甲杀害丙的故意之间没有关联性,因此,甲不应对丙的死亡负故意杀人的刑事责任。但是,甲接受过安全使用枪支的培训,应当知道在擦枪前必须将子弹退出来,关上保险。可是他没有这样做,以致枪支“走火”致丙死亡,构成疏忽大意的过失致人死亡罪。

  • 第2题:

    (2009年真题)猎人甲因与同村妇女乙通奸而打算离婚,其妻丙坚决不同意,扬言如果甲提出离婚,将与甲同归于尽。甲无奈,只得一方面佯装与丙和好如初,另一方面告知乙准备杀害丙而与之结婚,并让乙购买毒鼠强用于毒杀丙,但乙多次寻购而无处购买。此计不成后,甲又请巫婆丁施法术咒死丙。一日,甲正在擦猎枪(注:甲系合法持有该枪支,并接受过严格的枪支安全使用培训),丙赶集回来,兴致勃勃地站在甲身旁向甲介绍在集市上的所见所闻。由于甲在擦枪时没有将枪中子弹退出,也没有关上保险,无意中触碰扳机走火致丙死亡。
    案发后,甲向公安机关投案,并如实供述了上述事实,但辩称自己没有想到枪支会走火。
    阅读以上材料后,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分析:
    (1)应如何认定甲、乙、丁行为的性质?为什么?
    (2)应如何处罚甲、乙、丁?


    答案:
    解析:
    (1)甲“告知乙准备杀害丙并让乙购买毒鼠强用于毒杀丙”的行为与乙构成共同犯罪(故意杀人罪),但属于犯罪预备。甲请巫婆丁施法术咒死丙的行为属于愚昧犯,二者均不构成犯罪。甲擦猎枪无意中触碰扳机走火致丙死亡的行为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因为甲本应能认识到走火的可能性而没有意识到,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
    (2)甲准备杀害丙,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没有得逞,即没有杀死丙,甲擦猎枪无意中触碰扳机走火致丙死亡的行为与故意杀人的行为没有因果关系,单独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因此对甲应该按故意杀人罪(预备)和过失致人死亡罪两罪并罚;对乙按故意杀人罪(预备)处罚。乙在共犯中起帮助行为,是从犯,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丁不构成犯罪。

  • 第3题:

    甲与邻居乙向来不和,在一次争吵之后,甲持刀将乙杀死。下列属于犯罪主观方面的是()。

    • A、实施了故意杀人行为的甲
    • B、被害人乙
    • C、甲致乙死亡的故意
    • D、甲实施的故意杀人行为

    正确答案:C

  • 第4题:

    警察甲临时急需用钱,便找个体户乙借钱。乙同意借钱,但条件是要有物品质押。甲将公务用枪交给乙质押,乙借给甲5万元现金,借期1个月。1个月后,甲无力偿还借款,乙便向公安机关报案。关于甲、乙的行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甲、乙均无罪
    • B、甲触犯非法出借枪支罪、乙无罪
    • C、甲无罪、乙触犯非法持有枪支罪
    • D、甲触犯非法出借枪支罪、乙触犯非法持有枪支罪

    正确答案:D

  • 第5题:

    甲将自己依法配置的猎枪借给乙使用,但在次日,甲便向乙索要猎枪,乙问为什么提前要回猎枪,甲说需要用枪杀丙,于是乙将猎枪还给了甲,甲随后杀死了丙。关于本案错误的说法是()。

    • A、甲构成非法出借枪支罪
    • B、乙构成非法出借枪支罪
    • C、乙构成甲的共犯
    • D、乙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正确答案:A,B,C,D

  • 第6题:

    下列行为中,成立正当防卫的有()。

    • A、甲用木棒打击乙头部,欲将乙打昏,抢其钱财,在甲实施打击过程中,乙拾起石头向甲掷去,致甲死亡
    • B、甲与乙因琐事发生争执,甲非常气愤,扬起拳头,乙见状拾起一根木棒向甲打去,致甲轻伤
    • C、甲与乙素有仇怨,某日,甲与乙相遇,甲大肆辱骂乙,乙气愤难耐,其推搡甲,甲挥拳向乙打去,致乙轻伤
    • D、甲与乙素不相识,某日,甲与乙相遇,甲无故辱骂乙,并拾起一根木棒欲打乙,乙见状抢下木棒,向甲打去,致甲重伤

    正确答案:A

  • 第7题:

    甲依法配置猎枪,某日乙向甲借枪,甲问干什么用,乙说因与丙有仇,又打不过丙,所以借枪杀丙,甲碍于情面,将猎枪借与乙,乙持猎枪将丙杀死。关于本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构成非法出借枪支罪
    • B、甲、乙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 C、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 D、甲无杀死丙的故意,所以不负刑事责任

    正确答案:B

  • 第8题:

    甲将自己依法配置的猎枪借给乙使用,但在次日,甲便向乙索要猎枪,乙问为什么提前要回猎枪,甲说需要用枪杀丙,于是乙将猎枪还给了甲,甲随后杀死了丙。关于本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构成非法出借枪支罪
    • B、乙构成非法出借枪支罪
    • C、乙不构成甲的共犯
    • D、乙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正确答案:C

  • 第9题:

    下列哪一情形下,乙的请求依法应得到支持()

    • A、甲应允乙同看演出,但迟到半小时。乙要求甲赔偿损失
    • B、甲听说某公司股票可能大涨,便告诉乙,乙信以为真大量购进,事后该支股票大跌。乙要求甲赔偿损失
    • C、甲与其妻乙约定,如因甲出轨导致离婚,甲应补偿乙50万元,后二人果然因此离婚。乙要求甲依约赔偿
    • D、甲对乙承诺,如乙比赛夺冠,乙出国旅游时甲将陪同,后乙果然夺冠,甲失约。乙要求甲承担赔偿责任

    正确答案:C

  • 第10题:

    单选题
    下列情况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是()。
    A

    甲遭遇乙绑架,甲从飞驰的车上跳车逃跑时,不幸摔死,乙的行为与甲的死亡结果

    B

    甲开枪射击乙,没有击中,但乙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因枪声所惊,致心脏病突发而死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结果

    C

    甲开车时不慎将乙撞成重伤,乙因此而住院,后因医生严重不负责任在输血时乙受感染而死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结果

    D

    甲意图杀乙,但仅导致乙受轻伤,乙迷信鬼神,而以香火涂抹伤口,致使细菌侵入体内死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结果


    正确答案: B
    解析: 选项B、C、D中,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没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因为甲开枪射击、将乙撞伤、使乙受轻伤并不会必然导致乙死亡的结果,甲在实施行为时也不可能预料到这样的结果。因此上述三项都不正确。
    选项A中,乙的绑架行为直接危害到甲的生命安全,甲为自保而跳下火车,这是由乙的绑架行为直接引发的,乙对于结果的发生可以有事先的预见,故选项A正确。

  • 第11题:

    问答题
    猎人甲因与同村妇女乙通奸而打算离婚,因妻丙不同意,扬言士口果甲提出离婚,将与甲同归于尽。甲无奈,只得一方面佯装与丙和好如初,另一方面告知乙准备杀害丙与之结婚,并让乙购买毒鼠强用于毒害丙,但乙多次寻购而无处购买。此计不成后,甲又请巫师丁施法术咒死丙。一日甲正在擦猎枪(注:甲系合法持有该枪支,并接受过严格的枪支安全使用培训),丙赶集回来,兴致勃勃地站在甲身旁向甲介绍在集市上的所见所闻。由于甲在擦枪时没有将子弹退出,也没有关上保险,无意中触动扳机走火致丙死亡。案发后,甲向公安机关投案,并如实供述了上述事实,但辩称自己没有想到枪支走火。应如何认定甲、乙、丁的行为性质?为什么?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甲想与妻子乙离婚,但乙一直不同意。甲便产生杀乙的念头,但苦于没有机会。一天,甲与乙约定上山打猎,甲在出发前一边检查猎枪一边与乙交谈,不经意地将枪口朝向了乙,正好枪支走火击中乙致其死亡。关于甲的主观心态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

    甲在主观上是故意

    B

    甲在主观上是疏忽大意的过失

    C

    甲主观上是过于自信的过失

    D

    甲在主观上没有罪过


    正确答案: D
    解析:
    甲虽然起意想杀死其妻乙,但案发时甲没有杀乙的念头。所以,甲不具有杀人的故意。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最大的区别就是是否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疏忽大意是无认识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有认识的过失。行为是否已经认识或者预见,一般要在案件中用相关的事实表述出来。本案中,甲应当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但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因此,其主观心态是疏忽大意的过失

  • 第13题:

    关于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甲持刀杀乙,乙与甲扭打在一起。在搏斗中,乙不慎将刀插入自己心脏部位,死亡。乙的死亡与甲的行为
    具有因果关系
    B.甲追杀乙,乙狂奔逃命,结果被乙的另一个仇人丙看到,丙在甲尚未赶到时,就一枪将乙打死。甲的行为
    与乙的死亡具有因果关系
    C.甲试图砍杀乙,但看错了人,将长相与乙相似的丙杀死。甲的行为与丙的死亡没有因果关系
    D.甲试图毒死乙,被乙识破。乙欲借刀杀人,即将甲送来的有毒食品转赠自己的仇人丙,丙食后死亡。甲的
    行为与丙的死亡具有因果关系


    答案:A
    解析:
    【 解析】A。A中,乙的行为是扭打时经常会发生的情况,所以“介入因素不异常”,因果关系不中断。B中,甲的行为对死亡结果没有发挥作用,所以因果关系中断。C中,丙是被甲杀死的,甲的行为与丙的死亡当然具有因果关系。D中,由于乙已经知道食品有毒,所以后面的毒死人行为是乙的自主行为,与甲无关。故因果关系中断。

  • 第14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防卫过当的情形是(  )。
    A.甲用拳头打乙,乙从腰间拿出枪向甲射击却没有击中,甲吓跑了
    B.甲拿菜刀砍乙,乙加以还击一拳将甲打成重伤
    C.甲用刀砍杀乙,乙拿起身边的锄头将甲打死
    D.甲拿擀面杖打乙,乙掏出猎枪将甲打死


    答案:D
    解析:
    【精解】防卫过当是指超出必要的限度并且造成了重大损害的情形。A项中,乙的行为虽然超出了必要的限度,但是没有造成重大损害,故不属于防卫过当。B项中,乙的行为虽然造成了重大损害,但是没有超出必要的限度,不是防卫过当。C项中,甲是要砍杀乙,属于特殊防卫权的范畴,也不是防卫过当。D项中,乙的行为超出了必要的限度并且造成了重大损害,是防卫过当。故选D项。

  • 第15题:

    警察甲临时急需用钱,便找个体户乙借钱。乙同意借钱,但条件是要有物品质押。甲将公务用枪交给乙质押,乙借给甲5万元现金,借期1个月。1个月后,甲无力偿还借款,乙便向公安机关报案。关于甲、乙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均不构成犯罪
    • B、甲构成非法出借枪支罪,乙不构成犯罪
    • C、甲不构成犯罪,乙构成非法持有枪支罪
    • D、甲构成非法出借枪支罪,乙构成非法持有枪支罪

    正确答案:D

  • 第16题:

    某甲一直想杀死自己的妻子乙,但苦于没有机会。某日,某甲与某丙约定上山打猎。某甲在出发前擦枪时,在与乙交谈的过程中不经意地将枪口朝向了乙,并不慎触动了扳机,枪支走火,击中乙的腿部,乙因失血过多而死亡。某甲的行为的认定,正确的是()。

    • A、某甲在主观上是故意
    • B、某甲在主观上是疏忽大意的过失
    • C、某甲在主观上过于自信的过失
    • D、某甲在主观上没有罪过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甲依法配置猎枪,某日乙向甲借枪,甲问干什么用,乙说因与丙有仇,又打不过丙,所以借枪杀丙,甲碍于情面,将猎枪借与乙,乙持猎枪将丙杀死。关于本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构成非法出借枪支罪
    • B、甲构成乙的共犯
    • C、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 D、甲无杀死丙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甲依法配置猎枪,某日乙向甲借枪,,甲问干什么用,乙说因与丙有仇,又打不过丙,所以借枪,杀丙,甲碍于情面,将猎枪,借与乙,乙持猎枪,将丙杀死。关于本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构成非法出借**支罪
    • B、甲、乙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 C、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 D、甲无杀死丙的故意,所以不负刑事责任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1998年,甲购买高压汽枪一支,改制成能发射小口径子弹的枪支后,与50发子弹一起藏匿家中。2002年5月,甲怀疑其妻与单位负责人乙有不正当两性关系,打电话将乙叫到家中质问。因乙否认有此事,甲取出私藏的改制枪支和子弹,返回客厅向乙的头部开枪射击,致乙开放性颅脑损伤而死亡。甲见乙死在自己家中,心中害怕。甲妻回家后,甲打电话给自己的朋友和乙妻打电话,谎称来家中借枪,自己摆弄枪支时走火受伤。 甲的朋友和乙妻来到甲家后,甲与他们一起将乙送往医院抢救。之后,甲与其他人一起来到公安机关报称,乙在自己家中摆弄枪支走火致死。在公安机关做了枪痕、枪支鉴定,证明乙的枪弹伤不能自己形成后,甲才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请根据案情回答:下列关于甲致乙死亡行为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

    • A、甲的行为系直接故意杀人
    • B、甲的行为系间接故意杀人
    • C、甲的行为系故意伤害致死
    • D、甲的行为系过失致人死亡

    正确答案:A

  • 第20题:

    A一直想与妻子B离婚,但是B一直不同意。于是A便产生杀害B的念头,但苦于没有机会。一天,A与B约定上山打猎,A在出发前一边检查猎枪一边与B交谈,不经意地将枪口朝向了B,正好枪支走火击中了B,B死亡。下列选项中,说法错误的是:()

    • A、A在主观上是故意
    • B、A在主观上是疏忽大意的过失
    • C、A主观上是过于自信的过失
    • D、A在主观上没有罪过

    正确答案:A,C,D

  • 第21题:

    单选题
    公民甲想与妻子乙离婚,但乙不同意,甲决定杀害乙。在乙生日那天,甲将一包毒药拌在了乙最喜欢吃的菜里。不料乙的朋友丙来到他们家里为乙庆祝生日,并先吃了拌有毒药的菜,甲见丙吃那盘菜也很着急,但是怕事情败露而没有阻止丙,最后导致丙中毒死亡。甲的行为()。
    A

    构成故意杀人罪

    B

    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C

    构成投毒罪

    D

    算比较严重的违法行为,但未构成犯罪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多选题
    A一直想与妻子B离婚,但是B一直不同意。于是A便产生杀害B的念头,但苦于没有机会。一天,A与B约定上山打猎,A在出发前一边检查猎枪一边与B交谈,不经意地将枪口朝向了B,正好枪支走火击中了B,B死亡。下列选项中,说法错误的是:()
    A

    A在主观上是故意

    B

    A在主观上是疏忽大意的过失

    C

    A主观上是过于自信的过失

    D

    A在主观上没有罪过


    正确答案: A,D
    解析: 本题考查犯罪的主观方面。罪过与行为同时存在是现代刑法理论的一个基本命题。犯罪是主客观相统一的行为,这里的罪过是指行为人在行为时所具有的心理状态。本案中,A虽然起意想杀死其妻B,但案发时A没有杀B的念头。所以,A不具有杀人的故意。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最大的区别就是是否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疏忽大意是无认识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有认识的过失。行为是否已经认识或者预见,一般要在案件中用相关的事实表述出来。本案中,A应当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但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因此是疏忽大意的过失。本题中并没有相关事实表明A已经认识到枪口朝向了B,相反是在与B交谈的过程中不经意地将枪口朝向了B,这表明A没有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属于无认识的过失。

  • 第23题:

    单选题
    甲与邻居乙向来不和,在一次争吵之后,甲持刀将乙杀死。下列属于犯罪主观方面的是()。
    A

    实施了故意杀人行为的甲

    B

    被害人乙

    C

    甲致乙死亡的故意

    D

    甲实施的故意杀人行为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猎人甲因与同村妇女乙通奸而打算离婚,因妻丙不同意,扬言如果甲提出离婚,将与甲同归于尽。甲无奈,只得一方面佯装与丙和好如初,另一方面告知乙准备杀害丙与之结婚,并让乙购买毒鼠强用于毒害丙,但乙多次寻购而无处购买。此计不成后,甲又请巫师丁施法术咒死丙。一日甲正在擦猎枪(注:甲系合法持有该枪支,并接受过严格的枪支安全使用培训),丙赶集回来,兴致勃勃地站在甲身旁向甲介绍在集市上的所见所闻。由于甲在擦枪时没有将子弹退出,也没有关上保险,无意中触动扳机走火致丙死亡。案发后,甲向公安机关投案,并如实供述了上述事实,但辩称自己没有想到枪支走火。应如何处置甲、乙、丁?

    正确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