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根据下面文字资料回答第 40~44 题。
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借助萤火虫的发光基因,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史蒂夫·凯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鉴定出第一个植物生物钟基因。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植物周期行为——生理节律的奥秘。虽然这些行为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如光照长短等,但植物学家一直认为生物钟是植物感知外界条件的决定因素,要鉴定生理节律的生物钟基因,通常有两个关键问题:第一,生理节律能否被检测到;第二,需要找到这种生理节律的异步个体。植物光合作用节律常规方法是难以检测到的,史蒂夫·凯领导的研究小组借助萤火虫的发光基因,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该研究小组把萤火虫的发光基因作为标记基因,使之与一种叫拟南芥的植物的调控光合作用基因相连。待植物萌发后,喷施一种能使萤火虫发光的化合物,结果每当拟南芥的生物钟活化光合作用的时候,幼苗便可开始发光。这样就容易地检测出这种植物的光合作用节律。研究人员发现,大多数拟南芥植株的光合作用周期为24小时,但其中有些植株的光合作用周期介于21~28小时之间。通过正常槽株(光合作用周期为24小时)和突变类型(周期介于21~28小时之间)的遗传图谱比较,他们发现拟南芥控制光合作用的生物钟基因位于第五染色体上。生物钟基因的发现,将有助于科学家深入了解植物是怎样调节其生理节律的。
第 40 题 第一段中提到“植物生物钟”,第二段提到“植物周期行为”、“生理节律”和“异步个体”。对文中这四个概念理解正确的是( )。
A.前两个概念不同,后两个概念相同
B.四个概念各不相同
C.前两个概念相同,后两个概念也相同
D.最后一个概念不同于前三个概念
第2题:
从全文看,对借助萤火虫基因的目的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了解植物周期行为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B.检测植物的生物钟基因
C.绘制植物的遗传图谱
D.断定生物钟基因的确切部位
第3题:
第4题:
人体的生物钟规律即指在人体内调控某些生化、生理和行为现象有节奏地出现的生理机制。很多药物的作用和毒性、不良反应与人体的生物节律(生物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同一种药物在同等剂量可因给药时间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作用和疗效。依据生物钟规律,适宜清晨服药的是()
A平喘药
B抗过敏药
C抗抑郁药
D调节血脂药
E长效β受体阻断剂
第5题:
单机座单根轧制时,轧制节奏与轧制周期的关系是()
第6题:
切换周期计时器起什么作用?
第7题:
生物节律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存一个()
第8题:
()核是睡眠与觉醒周期的生物钟。
第9题:
有些植物也有生物钟。
第10题:
对
错
第11题:
德梅兰提出含羞草体内存在着不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的“生物钟”
达尔文指出植物在晚上睡眠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夜晚低温之害
希尔德奈希特提出植物睡眠是由植物体内的“膨压素”控制的
上田实等人提出植物体内存在着可使叶子闭合的“安眠物质”
第12题:
第13题:
对科学家鉴定出生物钟基因的前提的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科学家已探索出植物周期行为——生理节律的奥秘
B.用生物技术移植萤火虫的发光基因
C.有办法检测植物生理节律
D.找到了被检测植物的异步个体
第14题: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拟南芥的生物钟活化光合作用对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
B.正常植株和突变植株不同在于光合作用周期不一样
C.科学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了解植物是怎样调节其生理节律的
D.第一个植物生物钟基因已被鉴定出
第15题: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表里内外,并能调畅气机的通路。
A对
B错
第16题:
“生物钟”是在人体内客观存在的()与自然环境变化相协调的节律调节点,是生物体随时间变化而呈周期性变化的现象。
第17题: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表里内外,并能调畅气机的通路。
第18题:
人体生物钟是指人体随时间作()变化的内在节律。
第19题:
菜豆叶的昼夜运动,即使在不变化的环境条件中,在一定天数内,仍显示着周期性和节奏性的变化,每一周期接近:()
第20题:
()是在人体内客观存在的心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相协调的节律调节点,是生物体随时间变化而呈周期性变化的现象。
第21题:
动物体内存在多个生物钟,有不同的调节作用。()
第22题:
植物钟
生物钟
心理钟
生命钟
第23题:
情绪
生理
病理
心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