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第2题:
()是根据行波理论实现的测距方法。
第3题:
耳蜗调谐的特征有()
第4题:
听觉理论中,基底膜整体振动时不同的部位最敏感的振动频率不同,因而在不同的频率声波中,耳蜗基底膜上不同位置具有不同的作用所表述的是以下哪一理论()
第5题:
听觉的行波理论认为,不同频率的声音,最大振幅在基底膜上的部位不同,低频声波最大振幅接近的耳蜗部位是顶部。
第6题:
什么是行波理论?
第7题:
对行波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第8题:
何谓行波理论?决定这一理论的结构基础主要是什么
第9题:
第10题:
共振理论
位置理论
频率理论
行波理论
第11题:
第12题:
为声音所致的基底膜振动方式
行波所达到部位取决于声音频率
由基底膜底部(卵圆窗〕向蜗顶方向传播
低频声波在基底膜顶部产生最大振幅
高频声波在基底膜底部产生最大振幅
第13题:
第14题:
()是根据行波理论实现的测距方法。
第15题:
听觉的行波理论?
第16题:
听觉理论有().
第17题:
听觉的行波理论是什么?
第18题:
声波传入耳蜗的途径有()和()两种。根据行波学说原理,对声波频率的感受在耳蜗基底膜底部感受()声波,顶部感受()声波。
第19题:
耳蜗的行波:()
第20题:
过滤发生的过程太迅速以至于不容许神经系统的延迟
耳蜗过滤的第二个重要特征是它在生理上是脆弱的
不同频率的刺激产生的行波波形可导致耳蜗隔膜上某特定部位的振动
能够产生耳蜗隔膜某个特殊部位的最大振动的频率就是那个点的特征频率
行波的最高值随着刺激声频率增加从顶部向卵圆窗移动
第21题:
第22题:
第23题:
行波均是从基底膜底部开始的
高频声波,行波传播距离靠近高蜗顶
行波最大振幅出现后传播距离减小
基底膜上的外毛细胞可增强对声波的分辨能力
圆窗膜起着缓冲耳蜗内压力变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