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校对的原则是消灭校译上的错、别字。() ”相关问题
  • 第1题:

    《星岛日报》和《星岛晚报》都有一个专门的校对小组负责防止错别字出现在每天刊出的报纸中。但是,《星岛日报》发表的文章中2%的文字有错误,而《星岛晚报》却没有出现此类错误。因此,《星岛晚报》的校对小组在发现错别字方面比《星岛日报》的校对小组更有效率。

    以上论述是以以下哪项假设为前提的?( )

    A.大多数在《星岛日报》上发表的文章中都或多或少有错别字出现

    B.在《星岛晚报》上发表的文章,在校对之前至少是有错别字存在的

    C.从总体上看,《星岛晚报》校对小组的成员比《星岛日报》校对小组的成员素质更高

    D.一份报纸错别字数量的多少是衡量该报纸编辑工作是否细致的一个重要标准


    正确答案:B
    正确答案是B。题干由前提“《星岛晚报》在文字上的错误比《星岛日报》上的少”得出结论“《星岛晚报》的校对小组比《星岛日报》的更有效率”。即“校对小组有效率是文字错误少的原因”。这个结论是通过求异法得到的。在使用求异法时需要注意的是,在被研究现象出现的场合和被研究现象不出现的场合中是否还有其他差异情况。选择项B就是给出了两种场合中不存在差异情况。所以,应该选B。

  • 第2题:

    下列关于校对工作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校对工作指校对人员根据原稿核对校样或通读检查,将一切差错消灭在出版之前的工作
    B.校对工作是与编辑工作同时出现的
    C.编辑工作是校对工作的延续
    D.校对是出版生产流程中发排后、印制前的工序

    答案:C
    解析:
    校对是编辑后、印刷前对内容、文字的最后一道质量把关工序,是书刊编校质量的重要把关环节,其作用是将文字差错和其他差错消灭在书刊印制之前,从而保证出版物的传播和积累价值。校对工作是文字性、知识性的创造性劳动,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C项,校对工作是文字性、知识性的创造性劳动,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

  • 第3题:

    各级校对人员都要做的工作有( )等。

    A.通读初校样
    B.进行计算机校对
    C.对片
    D.对原稿差错质疑
    E.依据原稿核对校样,消灭排版错误

    答案:D,E
    解析:
    A项,三校者面对的校样一般是由初校样改版后新输出的二校样。这时,三校者应先根据初校样进行核红,然后依据原稿对二校样进行校对;B项,计算机校对是人机结合校对模式的一道工序;C项,对片是指将排版单位输出的胶片与付印清样核对,对片工作可由校对人员承担,也可由出版部门的技术编辑承担,它是经三校和通读以后的一道校对工序,并不是各级校对人员都要做的工作。

  • 第4题:

    火灾扑救的原则是:先救人后灭火,先控制后消灭,先重点后一般。()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答案:对

  • 第5题:

    关于校对的功能,下列表述错误的有( )。

    A.校对的基本功能为校异同和校是非
    B.校是非是以原稿为依据、以校样来核对原稿,改正、消灭一切排版上的错误
    C.相对于校是非来说,校异同具有纠错增值的功能
    D.随着计算机软件的广泛运用,校是非将上升为校对的主要功能
    E.校异同和校是非两者,应该更侧重校异同

    答案:B,C,E
    解析:
    校对工作具有“校异同”与“校是非”两大主要功能。校异同是以原稿为唯一依据来核对校样,分辨二者的异同;同则通过,异则以原稿为准对校样进行订正。它的功用在于显真保值,保证排版过程完整、准确地体现原稿内容。校是非是指校对者凭借自身储备的知识或其他权威资料来判断原稿内容是否正确,确认其“是”就通过,确认其“非”就提出疑问,交给编辑核实后处理。它的功用在于纠错增值,协助编辑纠正原稿中的错误,从而使原稿的价值得到提升。C项,校异同在于显真保值,校是非在于纠错增值;E项,校异同与校是非这两种作用同样重要,不能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