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
A.西周时期的礼是一种具有法的性质的社会规范,它对当时的社会生活起着实际调整作用,
B.战国时期,礼治受到破坏,法家妁法治得到发展,秦朝的建立就是“法治”发展的结果
C.“明刑弼教”改变了传统的礼刑关系,是中国封建法制指导原则的一大转折点
D.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是基于民主立宪思想制定的一部有明显资本主义性质的宪法
第1题: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的礼、法、刑、律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有: ( )
A.西周时期强调“出礼入刑”,“德主刑辅”,礼起着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作用,并且在贵族官僚和平民百姓之间的礼刑适用并不平等
B.商鞅变法“改法为律”扩充律的内容,废除了“有差等”的“礼”与“刑”的关系,强调法律规范的普遍性
C.唐朝时期具有“礼法合一”的特点,法律统治“一准乎礼”,法的强制力加强了礼的束缚作用,使得“礼”优先于“法”,成为了当时调整社会关系的主要手段
D.明朝时期实行“明刑弼教”,沿袭了“德主刑辅”的思想,强调用教化的手段来平息社会的动乱,使得百姓知悉刑的威严,实现社会的稳定
第2题:
下列关于日本宪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889年的《大日本帝国宪法》是一部钦定宪法 B.《大日本帝国宪法》完全抄自普鲁士宪法 C.日本二战后的“和平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D.“和平宪法”中,日本放弃了战争权和自卫权,而将这些权利委托给了美国代为行使
第3题:
下列关于“法治”和“法制”的区别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法治是法制的实现和保障,而法制是法治的前提和条件
B.法治主要解决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而法制主要解决有法可依的问题
C.法治往往与民主、人权相关联,而法制既可与民主、人权,又可与专利、特权相联系
D.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而法制是相对于非法律性质的社会规范而言
第4题:
日本于1889年2月11日正式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后来通称“明治宪法”。关于该宪法的基本内容和特点表述错误的是:( )。
A、它是基于君主主权思想制定的一部“钦定”宪法
B、它对人民的权利做出了详细具体的规定,并且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剥夺
C、它深受法国宪法的影响,仅有3条为日本所独创
D、是一部带有明显封建性和军事性的宪法
、【答案】BC
【考点】本题考点是日本宪法的发展
【解析】本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选项A“它是基于君主主权思想制定的一部‘钦定’宪法”属于《大日本帝国宪法》的基本内容和特点,选项D也是正确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C。
第5题:
第6题:
第7题:
第8题:
下列关于依法治国的理念,说法正确的有()
第9题:
日本于1889年2月11日正式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后来通称“明治宪法”。关于该宪法的基本内容和特点表述正确的是()。
第10题:
天皇派遣的欧洲考察团回国后,由伊藤博文组织起草了宪法文本,日本于1889年2月11日正式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后来统称“明治宪法”。关于该宪法的基本内容和特点表述不正确的是()
第11题:
礼是习惯法,刑是成文法
礼治是主动的,具有引导性,刑治是被动的,具有防范性
礼治和刑治是互相独立的,不同时期只使用其中一种
刑治是王权制的基础性制度,法治是封建制的基础性制度
第12题:
它是基于君主主权思想制定的一部“钦定”宪法
但是同时,它对人民的权利做出了详细具体的规定,并且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剥夺
它深受法国宪法的影响,仅有3条为日本所独创
是一部带有明显封建性和军事性的宪法
第13题:
树立宪法法律权威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哪些?( )
A.在法治社会中,法律是对人们的社会生活起着最基本的,同时也是最有力的规范和约束作用的准则。厉行法治,关键是要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B.从一定意义上说,宪法法律是手段,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是目的,宪法法律是为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而创设的
C.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是宪法法律权威的重要标志,“你有法律,我有对策”的做法,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也严重损害了法律的权威与尊严
D.树立和维护执法部门的权威和公信力,必须切实解决执法不公问题,提高执法部门的公信力
第14题:
下列关于德国宪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德意志帝国宪法》是一部反映封建容克贵族性质的宪法
B.《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两院组成,共同行使立法权
C.《德意志共和国宪法》是资产阶级制定的一部宪法,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宪法
D.1949年联邦德国基本法虽然不是宪法形式,但是在战后一直发挥着重要宪法作用,成为事实上的宪法
【考点】德国宪法
【解析】《德意志帝国宪法》是一部反映容克贵族与资产阶级共同意志,混杂着封建因素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A项不正确。C项《德意志共和国宪法》,简称《魏玛宪法》,是当时的资产阶级按照资本主义法治原则制定的一部新的宪法,它规定了联邦的组织及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BCD三项的说法都是正确的。
第15题:
中华法系的特征是“以礼入法,礼刑结合”。礼与法的关系极为密切,这是中国封建法律的主要特征和基本精神,在实际应用中经常出现“重礼轻法”。这些的来源是()
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儒、道思想的结合
D.儒、法思想的结合
第16题:
第17题:
第18题:
第19题:
第20题: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的礼、法、刑、律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有()
第21题:
下面关于刑治和礼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第22题:
西周时期确立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思想,以此为指导,道德教化与刑罚处罚结合,形成了当时“礼”、“刑”结合的宏观法制特色
秦朝推行法家主张,但并不排斥礼,也强调“德主刑辅,礼刑并用”
唐律“一准乎礼,而得古今之平”,实现了礼与律的有机统一,成为了中华法系的代表
宋朝以后,理学强调礼和律对治理国家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二者“不可偏废”
第23题:
西周时期确立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思想,以此为指导,道德教化与刑罚处罚结合,形成了当时“礼”、“刑”结合的宏观法制特色
秦朝推行法家主张,但并不排斥礼,也强调“德主刑辅,礼刑并用”
唐律“一准乎礼,而得古今之平”,实现了礼与律的有机统一,成为了中华法系的代表
宋朝以后,理学强调礼和律对治理国家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二者“不可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