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法律制度发展和演进,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 )。A.商鞅“改法为律”扩充了法律内容,强调了法律规范的普遍性B.汉武帝顺应历史发展废除肉刑进行刑制改革,为建立封建刑罚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C.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更广泛、更直接地把儒家的伦理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使礼、法更大程度上实现融合D.清末变法修律基本上是仿效外国资本主义的法律形式,固守中国的封建法制传统

题目

关于中国法律制度发展和演进,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 )。

A.商鞅“改法为律”扩充了法律内容,强调了法律规范的普遍性

B.汉武帝顺应历史发展废除肉刑进行刑制改革,为建立封建刑罚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

C.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更广泛、更直接地把儒家的伦理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使礼、法更大程度上实现融合

D.清末变法修律基本上是仿效外国资本主义的法律形式,固守中国的封建法制传统


相似考题
更多“关于中国法律制度发展和演进,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 )。 A.商鞅“改法为律”扩充了法 ”相关问题
  • 第1题:

    关于中国法律制度发展和演进.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

    A.商鞅“改法为律”扩充了法律内容,强调了法律规范的普遍性

    B.汉武帝顺应历史发展废除肉刑进行刑制改革,为建立封建刑罚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

    C.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更广泛、更直接地把儒家的伦理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使礼、法更大程度上实现融合

    D.清末变法修律基本上是仿效外国资本主义的法律形式,固守中国的封建法制传统


    正确答案:ACD
    [考点]商鞅变法的内容、汉代刑制改革、清末变法修律
    [解析]改法为律、扩充法律内容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商鞅的“改法为律”强调法律规范的普遍性,具有“范天下不一而归于一”的功能。故A项说法正确。
    B项涉及废除肉刑这一著名刑制改革事件。汉代刑制改革主要是指汉代文帝、景帝废除肉刑。故B项认为是汉武帝顺应历史发展废除肉刑进行刑制改革,为建立封建刑罚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说法错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又称为魏晋南北朝,是指从公元220年至581年这一时期的总称。其间经历了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西晋和东晋十六国时期以及南北朝分裂时期几个主要阶段。该时期立法频繁,涌现出《晋律》、《北齐律》等一批著名的法典。在法律内容方面也有很大发展,特别是纳礼人律进一步融合了礼法,使封建律典儒家化的进程大大加快等,在中国法制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c项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更广泛、更直接地把儒家的伦理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使礼、法更大程度上实现融合,这一说法是恰切的。当选。
    清末,清代统治者逐渐对原有法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订和变革,被称为清末修律。清末变法修律的特点主要有:(1)在立法指导思想上,始终贯穿着“仿效外国资本主义的法律形式,固守中国封建法制传统”的方针;(2)在内容上,表现出封建专制主义传统与西方资本主义法学最新成果的奇怪混合,使得保守落后的封建法律内容与先进的近现代法律形式同时显现在新的法律法规之中;(3)在法典编纂形式上。改变了传统的“诸法合体”的形式,明确了实体法之间、实体法与程序法之间的差别,分别制定、颁行或起草了宪法、刑法、民法、商法、诉讼法、法院组织等方面的法典或法规,形成了近代法律体系的雏形;(4)它是统治阶级为维护其摇摇欲坠的反动统治,在保持君主专制政体的前提下进行的,没有真正的民主形式。由上可知,D项说法正确。
    [难度系数]***

  • 第2题:

    公元前359年,法家著名代表人物商鞅在秦国实施变法改革,史称“商鞅变法”。从法律变革角度看,商鞅变法主要包括以下哪些方面?( )。

    A.改法为律,扩充法律内容

    B.运用法律手段推行“富国强兵”是变法的终极目的

    C.用法律手段剥夺旧贵族的特权

    D.全面贯彻法家“以法治国”和“明法重刑”的主张


    正确答案:ABCD

      【考点】商鞅变法的内容
        【解析】四项都是。

  • 第3题:

    关于公元前359年商鞅在秦国变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商鞅取消郡县制,实行分封制,剥夺了旧贵族对地方政权的垄断权B.商鞅“改法为律”,突出了法律规范的伦理基础C.商鞅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奖励非耕织,发展工商业D.商鞅提出“轻罪重刑”,反对赦免罪犯,认为凡有罪者皆应受罚


    正确答案:D

    商鞅变法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法为律”,扩充法律内容;二是运用法律手段推行“富国强兵”的措施;三是用法律手段剥夺旧贵族的特权;四是全面贯彻法家“以法治国”和“明法重刑”的主张.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强调“以法治国”。要求全体臣民特别是国家官吏学法、“明法”,百姓学习者,“以吏为师”;其二,“轻罪重刑”。加大量刑幅度,对轻罪也施以重刑;其三,不赦不宥,反对赦宥,主张凡有罪者皆应受罚;其四,鼓励告奸;其五,实行连坐。A项,商鞅建立了郡县制,而在西汉时取消了郡县制,实行分封制。B项,商鞅改法为律.扩充了法律的内容。强调法律规范的普遍性,具有“范天下不一而归于一”的功能。是在法律观念上的又进一步。强调法律规范的伦理基础是西周的法制思想。C项,在商鞅在变法过程中是奖励耕织重农抑商的。

  • 第4题:

    在中国历史上,“改法为律”的是()

    • A、汉武帝
    • B、秦始皇
    • C、韩非子
    • D、商鞅

    正确答案:D

  • 第5题:

    战国时期,改法为律的是()

    • A、韩非
    • B、邓析
    • C、赵鞅
    • D、商鞅

    正确答案:D

  • 第6题:

    简述商鞅”改法为律”。


    正确答案:商鞅携《法经》入秦主持变法革新时,将《法经》改编为秦律,史称“改法为律”。律字最早的字义是指定音的竹笛,特指音乐的旋律、节拍、节奏,具有稳定、恒常、有序的含义。商鞅以“律”字取代“法”字,突出强调刑法的普遍适用性、稳定性、必行性、有序性,是稳定而普遍的规则。这对于秦国法制的统一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从此以后,中国古代的刑法典都以“律”字为名。

  • 第7题: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 A、改法为律
    • B、世卿世禄
    • C、明法重刑
    • D、鼓励告奸

    正确答案:A,C,D

  • 第8题:

    关于中国法律制度发展和演进,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 )

    • A、商鞅“改法为律”扩充了法律内容,强调了法律规范的普遍性
    • B、汉武帝顺应历史发展废除肉刑进行刑制改革,为建立封建刑罚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
    • C、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更广泛、更直接地把儒家的伦理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使礼、法更大程度上实现融合
    • D、清末变法修律基本上是仿效外国资本主义的法律形式,固守中国的封建法制传统

    正确答案:A,C,D

  • 第9题:

    填空题
    商鞅以()为蓝本改法为律,进行法制改革。

    正确答案: 《法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多选题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A

    改法为律

    B

    世卿世禄

    C

    明法重刑

    D

    鼓励告奸


    正确答案: B,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多选题
    关于中国法律制度发展和演进,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 )
    A

    商鞅“改法为律”扩充了法律内容,强调了法律规范的普遍性

    B

    汉武帝顺应历史发展废除肉刑进行刑制改革,为建立封建刑罚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

    C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更广泛、更直接地把儒家的伦理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使礼、法更大程度上实现融合

    D

    清末变法修律基本上是仿效外国资本主义的法律形式,固守中国的封建法制传统


    正确答案: C,B
    解析: 本题考核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汉代废除肉刑、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典的发展变化、清末变法修律的主要特点。
    选项A正确。商鞅的“改法为律”强调法律规范的普遍性,具有“范天下不一而归于一”的功能。“改法为律”,是在法律观念上的又一进步。
    选项B错误。不是汉武帝改革,而是汉文帝废肉刑。
    选项C正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变化,法律内容也有所发展,主要表现在礼法结合的进一步发展。也就是说,在汉代中期以后的法律儒家化的基础上,更广泛、更直接地把儒家的伦理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使礼、法更大程度上实现融合。表现在:“八议”入律与“官当”制度确立、“重罪十条”的产生、刑法制度改革、“准五服制罪”的确立、死刑复奏制度。
    选项D正确。在立法指导思想上,清末修律自始至终贯穿着“仿效外国资本主义法律形式,固守中国封建法制传统”的方针。

  • 第12题:

    单选题
    关于公元前359年商鞅在秦国变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

    商鞅取消郡县制,实行分封制,剥夺了旧贵族对地方政权的垄断权

    B

    商鞅“改法为律”,突出了法律规范的伦理基础

    C

    商鞅推行“连坐”制度,鼓励臣民相互告发奸谋

    D

    商鞅提出“轻罪重刑”,反对赦免罪犯,认为凡有罪者皆应受罚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中国历史上首次改法为律的人是()

    A、子产

    B、邓析

    C、商鞅

    D、李悝


    参考答案:C

  • 第14题:

    关于中国法律制度发展和演进,下列哪项表述是不正确的?( )A.商鞅“改法为律”扩充了法律内容,强调了法律规范的普遍性B.汉武帝顺应历史发展废除肉刑进行刑制改革,为建立封建刑罚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C.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更广泛、更直接地把儒家的伦理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使礼、法更大程度上实现融合D.清末变法修律基本上是仿效外国资本主义的法律形式,固守中国的封建法制传统


    正确答案:B


  • 第15题:

    公元前359年,法家著名代表人物商鞅在秦国实施变法改革,史称“商鞅变法”。从法律变革角度看,商鞅变法主要包括以下哪些方面?()

    • A、改法为律,扩充法律内容
    • B、用法律手段剥夺旧贵族的特权
    • C、运用法律手段推行“富国强兵”是变法的终极目的
    • D、全面贯彻法家“以法治国”和“明法重刑”的主张

    正确答案:A,B,C,D

  • 第16题:

    战国时期,“改法为律”者是()

    • A、李悝
    • B、商鞅
    • C、吴起
    • D、韩非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战国时期,史称“改法为律”者是()。

    • A、李悝
    • B、商鞅
    • C、韩非
    • D、吴起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战国时期,改法为律的是()。

    • A、李悝
    • B、商鞅
    • C、吴起
    • D、韩非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商鞅以()为蓝本改法为律,进行法制改革。


    正确答案:《法经》

  • 第20题:

    单选题
    在中国历史上,“改法为律”的是()
    A

    汉武帝

    B

    秦始皇

    C

    韩非子

    D

    商鞅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商鞅”改法为律”。

    正确答案: 商鞅携《法经》入秦主持变法革新时,将《法经》改编为秦律,史称“改法为律”。律字最早的字义是指定音的竹笛,特指音乐的旋律、节拍、节奏,具有稳定、恒常、有序的含义。商鞅以“律”字取代“法”字,突出强调刑法的普遍适用性、稳定性、必行性、有序性,是稳定而普遍的规则。这对于秦国法制的统一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从此以后,中国古代的刑法典都以“律”字为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战国时期,改法为律的是()。
    A

    李悝

    B

    商鞅

    C

    吴起

    D

    韩非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多选题
    公元前359年,法家著名代表人物商鞅在秦国实施变法改革,史称“商鞅变法”。从法律变革角度看,商鞅变法主要包括以下哪些方面?()
    A

    改法为律,扩充法律内容

    B

    用法律手段剥夺旧贵族的特权

    C

    运用法律手段推行“富国强兵”是变法的终极目的

    D

    全面贯彻法家“以法治国”和“明法重刑”的主张


    正确答案: C,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单选题
    关于公元前359年商鞅在秦国变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07年真题]
    A

    商鞅取消郡县制,实行分封制,剥夺了旧贵族对地方政权的垄断权

    B

    商鞅“改法为律”,突出了法律规范的伦理基础

    C

    商鞅推行“连坐”制度,鼓励臣民相互告发奸谋

    D

    商鞅提出“轻罪重刑”,反对赦免罪犯,认为凡有罪者皆应受罚


    正确答案: C
    解析:
    商鞅变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改法为律,扩充法律内容。商鞅的“改法为律”强调法律规范的普遍性,是在法律观念上的又一进步。②运用法律手段推行“富国强兵”的措施。“富国强兵”是变法的终极目的,为此颁布一系列法令,如颁布了《分户令》、《军爵律》。③用法律手段剥夺旧贵族的特权。例如,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实行按军功授爵;取消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剥夺旧贵族对地方政权的垄断权,强化中央对地方的全面控制。④全面贯彻法家“以法治国”和“明法重刑”的主张。在变法过程中,法家的一些基本主张皆清楚地表现出来。其一,强调以法治国。要求全体臣民特别是国家官吏学法、明法,百姓学习法律者,以吏为师。其二,轻罪重刑。在变法过程中,商鞅尽力贯彻重刑原则,加大量刑幅度,对轻罪也施以重刑。其三,不赦不宥。为了贯彻重刑原则,强调国家法律的严肃性,商鞅在变法中反对赦宥,主张凡有罪者皆应受罚。其四,鼓励告奸。为了更有效地禁奸止过,保证统治秩序的稳定,在变法过程中多次颁布法令,鼓励臣民相互告发奸谋,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其五,实行连坐。在变法期间广泛实行连坐制度。如邻伍连坐,以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什伍之间相互有告奸、举盗的责任,若什伍之中有作奸犯法者,相互负连带责任。此外,还实行军事连坐、职务连坐、家庭连坐等。这些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政权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D项,为了贯彻重刑原则,强调国家法律的严肃性,商鞅在变法中反对赦宥,主张凡有罪者皆应受罚,认为“行罚,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刑去事成”。
    A项,商鞅取消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B项,商鞅反对有差等的“礼”与“刑”,其“改法为律”,是为强调法律规范的普遍性和必行性,而非突出法律规范的伦理基础。
    C项,连坐的内容不是鼓励臣民相互告发奸谋,而是邻伍连坐、军事连坐、职务连坐、家庭连坐等,“鼓励告奸”和“实行连坐”是并行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