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家们关于法与道德的关系的讨论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自然法学,一种是实证主义法学。下列哪些观点是后者的观点?A.只有体现道德内容的法律,才具有法的品质B.恶法亦法C.法与道德之间,实然的法与应然的法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D.法是国家主权者的命令,是一个“封闭的逻辑体系”

题目

法学家们关于法与道德的关系的讨论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自然法学,一种是实证主义法学。下列哪些观点是后者的观点?

A.只有体现道德内容的法律,才具有法的品质

B.恶法亦法

C.法与道德之间,实然的法与应然的法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D.法是国家主权者的命令,是一个“封闭的逻辑体系”


相似考题
更多“法学家们关于法与道德的关系的讨论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自然法学,一种是实证主义法学。下列哪些观 ”相关问题
  • 第1题:

    下列关于法与道德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

    自然法学派认为,实在法不是法律

    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认为,法与道德在本质上没有必然的联系

    中国古代的儒家认为,治理国家只能靠道德,不能用法律

    近现代的法学家大多倾向于否定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的说法


    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认为,法与道德在本质上没有必然的联系

  • 第2题:

    与英国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家哈特论战多年的美国新自然法学家是()。

    A.马里旦

    B.富勒

    C.罗尔斯

    D.凯尔森


    参考答案:B

  • 第3题:

    一位西方法学家提出,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不在于逻辑。关于这一观点,以下说法正确的有哪些?( )

    A.该观点与自然法学的基本理论是一致的

    B.该观点是对分析实证法学的一种反动

    C.该观点对法律抱有一种现实主义的态度

    D.根据该观点,法律主要通过司法实践活动得到不断发展


    正确答案:BCD

  • 第4题:

    关于法与道德的论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哪些?( )《》( )

    A.在人类社会的早期,法与道德浑然一体,后来才逐渐分化、分离
    B.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肯定法与道德存在本质上的必然联系,认为法在本质上是内含一定道德因素的概念,即“恶法非法”
    C.村规民约是道德规范的体现
    D.近现代后,法学家们一般都倾向于强调法律调整的突出作用,依法治国成为普遍的政治主张

    答案:A,C,D
    解析:
    考查法与道德的关系。B选项错误.B选项的观点是自然法学派的观点。

  • 第5题:

    关于实证主义法学和非实证主义法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否承认“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是区分实证主义与非实证主义的主要标准
    B.无论是实证主义还是非实证主义,都可能认同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观点
    C.依据承认规则,实证主义学派可能将道德作为法的效力的条件之一
    D.“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这种观点应属于社会法学派的基本观点

    答案:A
    解析:
    A错:主要标准是是否承认法与道德“本质的或必然的”联系。

  • 第6题:

    “法学作为科学无力回答正义的标准问题,因而是不是法与是不是正义的法是两个必须分离的问题,道德上的善或正义不是法律存在并有效力的标准,法律规则不会因违反道德而丧失法的性质和效力,即使那些同道德严重对抗的法也依然是法。”关于这段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段话既反映了实证主义法学派的观点,也反映了自然法学派的基本立场
    • B、根据社会法学派的看法,法的实施可以不考虑法律的社会实效
    • C、根据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的观点,内容正确性并非法的概念的定义要素
    • D、所有的法学学派均认为,法律与道德、正义等在内容上没有任何联系

    正确答案:C

  • 第7题:

    下列哪一种观点,不是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的观点?

    • A、不存在适用于一切时代、民族的永恒不变的争议或道德准则
    • B、法学作为科学,无力回答正义的标准问题
    • C、法在本质上是内含一定道德因素的概念
    • D、凡同道德对抗的法均是法

    正确答案:C

  • 第8题:

    与英国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家哈特论战多年的美国新自然法学家是()。

    • A、马里旦
    • B、富勒
    • C、罗尔斯
    • D、凯尔森

    正确答案:B

  • 第9题:

    法学家们关于法与道德的关系的讨论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自然法学,一种是实证主义法学。下列哪些观点是后者的观点?

    • A、只有体现道德内容的法律,才具有法的品质
    • B、恶法亦法
    • C、法与道德之间,实然的法与应然的法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 D、法是国家主权者的命令,是一个“封闭的逻辑体系”

    正确答案:B,C,D

  • 第10题:

    多选题
    下列关于法与道德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

    自然法学派认为,实在法不是法律

    B

    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认为,法与道德在本质上没有必然的联系

    C

    中国古代的儒家认为,治理国家只能靠道德,不能用法律

    D

    近现代的法学家大多倾向于否定“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的说法

    E

    自然法学派认为,在众法之上有超然法


    正确答案: C,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关于法律道德的相互联系,西方法学史上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法是国家主权者的命令,“恶法亦法”;另一种观点认为违反人道的法律不是法律,即“恶法非法”。 问:这分别是哪两个法学派的观点,其基本理论观点和特点各是什么?

    正确答案: 第一种观点是实证分析法学派的观点,第二种观点是自然法学派的观点。实证分析法学派认为,法是国家主权者的命令,法与道德没有必然联系,坚持通过逻辑推理寻求法律结论,反对对法律进行道德上的价值评判,这种坚持法律之内观点的理论强调的是法的安全性、体系性和逻辑性,认为“恶法亦法”。而自然法学派则认为,法律必须具有道德的内容和体现道德要求,只有良法才是法,才具有法的品质,而“恶法不是法”,强调法律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下列哪一种观点,不是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的观点?
    A

    不存在适用于一切时代、民族的永恒不变的争议或道德准则

    B

    法学作为科学,无力回答正义的标准问题

    C

    法在本质上是内含一定道德因素的概念

    D

    凡同道德对抗的法均是法


    正确答案: B
    解析: “法在本质上是内含一定道德因素的概念”是自然法学派的观点,而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认为,不论法是否与道德对抗均是法。故应选C项,其他三项均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的观点。

  • 第13题:

    关于法与道德的关系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即自然法学和实证主义法学。下列属于自然法学的观点的有哪些?(  )

    A.德国纳粹统治时期的反人道的法律,根本不能称之为法

    B.实然的法与应然的法之间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

    C.人们对“恶法”有温和抵抗的权利

    D.法的合目的性应优于法的安定性


     B

      【解析】 本题考的是法与道德的关系。法应该讲求正义,但道德正义原则优先势必忽略法的作用,可见A的表述是错误的。学习民法可知, 公平原则的适用实际是道德原则在民法中的体现。可见,B的表述是正确的。自然法高于人定法,这是自然法学派的观点,但是,根据我国现行法理学界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否认制定法,会造成社会无法可依,这对于实现依法治国十分不利,可见C的表述是错误的。公平与正义理念是法官可以在审理案件时应具有的品格,如果法官不追求平等、公平、正义,势必造成司法腐败,这也和依法治国背道而驰,可见制定法必须体现最低限度的自然法学派所倡导的平等、公平与正义等观念,可见D的表述也是错误的。综上分析,B是正确答案。

  • 第14题:

    下列关于法与道德的说法,表述正确的有()。

    A.自然法学派认为,实在法不是法律

    B.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认为,法与道德在本质上没有必然的联系

    C.中国古代的儒家认为,治理国家只能靠道德,不能用法律

    D.近现代的法学家大多倾向于否定“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的说法


    参考答案:B

  • 第15题:

    下面关于法律与道德的相关论述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法只能存在于阶级社会之中,但道德在法律和国家形成之前便已经出现,在法律和国家消亡以后,仍然会存在

    B、就调整的社会关系的范围而言,道德的调整范围大于法律

    C、自然法学派和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都认为实在法不是法

    D、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认为,法与道德在本质上没有必然的联系


    ABD

       【考点】本题考点是法与道德的关系。

       【解析】法与道德的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不同的。法只存在于有阶级的社会,而道德在无阶级的社会中也存在,所以A项是正确的。法属于制度的范畴,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显然,道德调整的范围大于法,所以B项是正确的。关于法与道德在本质上的联系是一个法在本质上是否包含道德内涵的问题。西方法学界存在两种观点;一是肯定说,以自然法学派为代表,肯定法与道德存在本质上的必然联系,认为法在本质上是内含一定道德因素的概念。实在法只有在符合自然法、具有道德上的善的时候,才具有法的本质而成为法。一个同道德严重对立的邪恶的法并不是一个坏的法,而是丧失了法的本质的非法的,因而不是法,即恶法非法。一是否定说,以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为代表,否定法与道德存在本质上的必然联系,认为不存在适用于一切时代、民族的永恒不变的正义或道德准则,而法学作为科学无力回答正义的标准问题,因而是不是法与是不是正义的法是两个必须分离的问题,道德上的善或正义不是法律存在并有效力的标准,法律规则不会因违反道德而丧失法的性质和效力,即使那些同道德严重对抗的法也依然是法,即恶法亦法。可见,D项是正确的;C项是错误的,因为自然法学派和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在实在法是不是法这个问题上持有不同的立场和观点。

     

  • 第16题:

    关于实证主义法学和非实证主义法学,以下说法错误的有:( )《》( )

    A.“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是社会法学派的观点
    B.非实证主义并不承认“社会是法律的前提与基础”
    C.分析法学派认为恶法亦法
    D.实证主义法学和非实证主义法学主要的划分标准是:是否认为法和道德之间有本质和必然的联系

    答案:B
    解析:
    考查法的概念。B选项错误,无论是实证主义还是非实证主义都承认社会的基础性和前提性。

  • 第17题:

    下列有关“国法”的理解,哪些是不正确的?

    A、“国法”是国家法的另一种说法
    B、“国法”仅指国家立法机关创制的法律
    C、只有“国法”才有强制性
    D、无论自然法学派,还是实证主义法学派,都可能把“国法”看作实在法

    答案:A,B,C
    解析:
    【考点】法的渊源【详解】特定国家现行有效的法,笼统地讲,就是“国法”。“国法”不同于国家法,国家法在多种意义上被使用,有的与民间法相对,有的与地方法相对,有的指宪法相关法。故A错误。“国法”外延包括:国家立法机关创制的法律(成文法),法院或法官创制的规则(判例法),国家通过一定方式认可的习惯法(不成文法),其他(如教会法)。故B项错误。“国法”和其他社会规范(如道德、习惯、宗教等)都具有强制力,但只有“国法”具有国家强制力。故C项错误。D项表述正确。综上,本题的答案为ABC。

  • 第18题:

    与实证主义法学同时产生的法学理论是()

    • A、自然法学
    • B、社会学法学
    • C、历史法学
    • D、新自然法学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下列关于法与道德的说法,表述正确的有()。

    • A、自然法学派认为,实在法不是法律
    • B、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认为,法与道德在本质上没有必然的联系
    • C、中国古代的儒家认为,治理国家只能靠道德,不能用法律
    • D、近现代的法学家大多倾向于否定“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的说法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下面关于法律与道德的相关论述正确的是

    • A、法只能存在于阶级社会之中,但道德在法律和国家形成之前便已经出现,在法律和国家消亡以后,仍然会存在
    • B、就调整的社会关系的范围而言,道德的调整范围大于法律
    • C、自然法学派和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都认为实在法不是法
    • D、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认为,法与道德在本质上没有必然的联系

    正确答案:A,B,D

  • 第21题: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实证主义法学和非实证主义法学的共同主张的有( )

    • A、良法亦法
    • B、法律与道德在内容上有重合之处,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 C、法律是一种社会规范,具有规范性
    • D、法律与道德没有本质上的必然联系

    正确答案:D

  • 第22题:

    单选题
    从一个实证主义者演变成一个自然法学者,从而标志着自然法学复兴的法学家是()
    A

    拉德布鲁赫

    B

    德沃金

    C

    萨维尼

    D

    霍布斯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与实证主义法学同时产生的法学理论是()
    A

    自然法学

    B

    社会学法学

    C

    历史法学

    D

    新自然法学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单选题
    与英国分析实证主义法学家哈特论战多年的美国新自然法学家是()。
    A

    马里旦

    B

    富勒

    C

    罗尔斯

    D

    凯尔森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