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曾向乙借款9000元,后不想归还借款,便预谋毒死乙。甲将注射了“毒鼠强”的白条鸡挂在乙家门上,乙怀疑白条鸡有毒未食用。随后。甲又乘去乙家串门之机,将“毒鼠强”投放到乙家米袋内。后乙和其妻子、女儿喝过米汤中毒。乙死亡,其他人经抢救脱险。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A.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B.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与抢劫罪的想象竞合犯C.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与故意杀人罪的想象竞合犯D.构成抢劫罪与故意杀人罪的吸收犯

题目

甲曾向乙借款9000元,后不想归还借款,便预谋毒死乙。甲将注射了“毒鼠强”的白条鸡挂在乙家门上,乙怀疑白条鸡有毒未食用。随后。甲又乘去乙家串门之机,将“毒鼠强”投放到乙家米袋内。后乙和其妻子、女儿喝过米汤中毒。乙死亡,其他人经抢救脱险。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

B.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与抢劫罪的想象竞合犯

C.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与故意杀人罪的想象竞合犯

D.构成抢劫罪与故意杀人罪的吸收犯


相似考题
更多“甲曾向乙借款9000元,后不想归还借款,便预谋毒死乙。甲将注射了“毒鼠强”的白条鸡挂在乙家门上,乙怀疑白条鸡有毒未食用。随后。甲又乘去乙家串门之机,将“毒鼠强”投放到乙家米袋内。后乙和其妻子、女儿喝过米汤中毒。乙死亡,其他人经抢救脱险。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A.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B.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与抢劫罪的想象竞合犯C.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与故意杀人罪的想象竞合犯D.构成抢劫罪与故意杀人罪的吸收犯”相关问题
  • 第1题:

    第 33 题 甲准备杀死自己患精神病的妻子乙。甲打算先给乙吃安眠药,等乙熟睡后,将乙用绳子勒死。但还未等甲实施绞杀行为,乙就因吃了过量的安眠药而死亡。关于甲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B.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C.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罪,想象竞合犯,从一重罪处罚

    D.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罪,数罪并罚


    正确答案:B
    [考点] 因果关系认识错误中的犯罪构成的提前实现
    [答案及解析] B。行为人本来想实施两个行为,来达到犯罪目的,但当其实施第一个行为后,就提前实现了自己所预想的犯罪结果。要认定这种行为是否成立故意犯罪既遂,关键在于行为人在实施第一行为时,是否已经着手实行,如果能得出肯定结论,则应认定为故意犯罪既遂。在本题中,对于故意杀人行为而言,甲给乙吃药的行为,显然已经是着手,故应认定为故意杀人既遂。

  • 第2题:

    甲因遭丈夫乙的虐待而被迫离家独居。某日其女儿丙(13周岁)来看望甲,
    甲叫丙把家中的老鼠药放到乙喝的酒中。丙按甲的吩咐行事,致乙死亡。对此案,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甲、丙构成共同犯罪
    B: 甲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
    C: 甲是故意杀人罪的教唆犯
    D: 甲单独构成故意杀人罪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共同犯罪的主体特征。在本题中,丙只有13周岁,按照我国《
    刑法》规定,不能承担刑事责任,所以也就不能和甲一起构成共同犯罪,因而选项AC
    都是错误的。在本题中,甲是间接实行犯,丙不构成犯罪。
    甲要丙把老鼠药放到乙喝的酒中,甲的行为只侵害了乙的生命权,并不危害公共安全,
    所以甲的行为为故意杀人罪,不是投放危险物质罪。因而选项B错误,选项D正确。
    故本题答案选D。

  • 第3题:

    甲为杀害乙,在晚上将乙家的房子点燃,乙和乙的妻子、孩子被烧死,乙家的房子也被烧毁。对甲的罪数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属于连续犯,以一罪论处
    B.从一重处罚,系想象竞合犯
    C.从一重处罚,系手段行为和目的行为的牵连
    D.以故意杀人罪与放火罪数罪并罚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想象竞合犯问题。甲实施了一个行为而触犯了不同的罪名。理论上认为属于想象竞合犯。

  • 第4题:

    甲因贪污行为被撤销公司经理职务,对揭发人乙(公司副经理)一直怀恨在心。一日,甲、乙一同陪三个客户就餐。其间,甲乘乙出去解手而客户又未注意时,往乙的酒杯内投放了毒药。散席后不久,乙毒性发作,经抢救无效死亡。为混淆视听,甲自己也服了少量毒药,出现轻微中毒症状。关于甲的行为定性,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甲的行为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
    B.甲的行为构成投毒罪
    C.甲的行为构成报复陷害罪
    D.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投放危险物质罪和故意杀人罪的具体适用。甲将毒药投入乙的酒杯,只可能导致乙死亡。不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性质,故不能认为其实施了投放危险物质罪所要求的投毒行为,其所实施的应认定为故意杀人罪。

  • 第5题:

    关于想象竞合犯的认定,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甲向乙购买危险物质,商定4000元成交。甲先后将2000元现金和4克海洛因(折抵现金2000元)交乙后收货。甲的行为成立非法买卖危险物质罪与贩卖毒品罪的想象竞合犯,从一重罪论处
    B:甲女、乙男分手后,甲向乙索要青春补偿费未果,将其骗至别墅,让人看住乙。甲给乙母打电话,声称如不给30万元就准备收尸。甲成立非法拘禁罪和绑架罪的想象竞合犯,应以绑架罪论处
    C:甲为劫财在乙的茶水中投放2小时后起作用的麻醉药,随后离开乙家。2小时后甲回来,见乙不在(乙喝下该茶水后因事外出),便取走乙2万元现金。甲的行为成立抢劫罪与盗窃罪的想象竞合犯
    D:国家工作人员甲收受境外组织的3万美元后,将国家秘密非法提供给该组织。甲的行为成立受贿罪与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的想象竞合犯

    答案:A,B,C,D
    解析:
    【考点】想象竞合犯【详解】想象竞合犯是指基于一个罪过,实施一个犯罪行为,同时侵犯数个犯罪客体,触犯数个罪名的情况。A选项中,甲实施了两个犯罪行为:一是购买危险物质;二是将毒品出售给他人,因此,不能成立非法买卖危险物质罪与贩卖毒品罪的想象竞合犯,A的说法是错误的。绑架罪的主观动机是勒索钱财或其他非法利益,绑架扣押人质只是实现主观目的手段。B选项中,甲虽然有非法拘禁乙的行为,但这只是其勒索财物的手段,因此甲构成绑架罪和非法拘禁罪的牵连犯,所以B的说法是错误的。C选项中,根据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甲实施了两个行为:一是意图劫财而使用麻醉药准备抢劫的行为,但是由于乙不在家中,甲构成抢劫罪未遂;二是甲在乙不在家的情况下,秘密窃取现金的行为,因此构成两罪,应当数罪并罚,所以C的说法是错误的。D选项中,甲存在两个犯罪行为,构成受贿罪与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两罪,应数罪并罚。故,本题的答案是ABCD。

  • 第6题:

    共用题干

    甲曾向乙借款9000元,后不想归还借款,便预谋毒死乙。甲将注射了“毒鼠强”的白条鸡挂在乙家门上,乙怀疑白条鸡有毒未食用。随后,甲又趁去乙家串门之机,将“毒鼠强”投放到乙家米袋内。后乙和其妻子、女儿喝过米汤中毒,乙死亡,其他人经抢救脱险。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
    B: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与抢劫罪的想象竞合犯
    C: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与故意杀人罪的想象竞合犯
    D:构成抢劫罪与故意杀人罪的吸收犯

    答案:A,B,C,D
    解析:
    甲显然不构成抢劫罪。甲的行为属于以投放危险物质的方法实施的故意杀人行为,应定故意杀人罪。甲的行为不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这是因为甲将注射了“毒鼠强”的白条鸡挂在乙家门口和将“毒鼠强”投放到乙家米袋内的行为,都是将毒药投入特定的私人处所,一般不会危及不特定多数人的人身和公私财产安全。从甲的主观故意看,甲意图毒死的人也是相当确定的,其并没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概括故意。因此,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甲将邻居交售粮站的稻米淋洒农药的行为危害了公共安全,也属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但这种行为法律有特别规定,就是“投放危险物质罪”。甲将有毒的麻雀卖给饭馆,当然构成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因为卖给饭店的麻雀是用来食用的,都算是食品。因此,正确的答案是D项。
    依据《刑法》第128、264条的规定,甲最初怀有普通盗窃的故意而实施盗窃行为,并不知道包内有枪,所以只构成盗窃罪。此后,当他发现枪时,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而是将手枪私自藏于家中,已经具备了非法持有枪支的故意,所以构成非法持有枪支罪。故本题正确选项为A、B。
    本题真正疑难的是到底定三个过失犯罪中的哪一个。重大责任事故罪是首先可以被排除的,因为本案没有发生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危险物品肇事罪和失火罪的区别在于失火罪是一种普通的犯罪,是由于业务过失以外的普通过失造成的。危险物品肇事罪是一种特殊的犯罪,是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危险物品中,由于违反危险物品的管理规定而发生的。此时,行为人的过失是业务过失,行为人没有尽到业务上应有的注意义务。在本案中,作为危险物品管理者的乙已经尽到了自己的注意义务,具有过失的是甲。甲所具有的过失是普通过失,因此本案应该认定为失火罪。
    根据《关于办理与盗窃、抢劫、诈骗、抢夺机动车相关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第(5)项,A项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根据第3条第(1)项,B项构成滥用职权罪。根据第4条,C项构成盗窃罪的共犯。D项,先伪造后提供,应当择一重处。
    黄某的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可以构成犯罪,排除B项。由于黄某不是传染病防治人员这种特定主体,不能成立C项之罪。黄某的行为属于国有公司人员失职造成的重大责任事故罪。D项与A项存在法条竞合关系,而D项的重大责任事故罪是一种特殊失职行为,偏重于生产经营活动中,属特别法,应当以此定罪。

  • 第7题:

    甲因遭丈夫乙的虐待而被迫离家独居。某日其女儿丙(13岁)来看望甲,甲叫丙把家中的老鼠药放到乙喝的酒中,丙按甲的吩咐行事,致乙死亡。对此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和丙构成共同犯罪
    B.甲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
    C.甲是故意杀人罪的教唆犯
    D.甲单独构成故意杀人罪

    答案:D
    解析:
    共同犯罪要求必须有两个以上的犯罪主体,只有达到相应刑事责任年龄,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个人或是单位才能成为犯罪主体。丙13岁对故意杀人罪不负刑事责任,不能成为犯罪主体,所以甲和丙不能构成共同犯罪。A选项说法错误。甲的行为仅侵犯了乙的生命权,并没有危害公共安全,不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B选项说法错误。由于丙不是犯罪主体,甲也不能是教唆犯,在这里丙相当于甲的犯罪工具,甲成立间接正犯。C选项说法错误。甲在本案中作为间接正犯,单独构成故意杀人罪,D选项说法正确。

  • 第8题:

    甲为了谋杀乙,就在乙平时喝水的杯子里面投毒,但因为使用的毒药没有达到致死量,所以仅导致乙昏迷。甲误以为乙已经死亡,便将乙背到山上扔下悬崖,致使乙被摔死。下列选项中,对甲的行为定性错误的有:()

    • A、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 B、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 C、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和帮助毁灭证据罪,属于想象竞合犯,从一重罪处罚
    • D、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罪,数罪并罚

    正确答案:A,C,D

  • 第9题:

    甲、乙都是做卖早点生意的个体户,甲见乙家的生意比自家红火,就产生报复念头,于是买来“毒鼠强”并偷偷投入乙家的面粉袋里,造成多名顾客在食用乙家出售的早点后死亡。甲的行为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0题:

    单选题
    甲为了杀害仇人乙,往乙家中的水缸投入毒鼠强,致使乙一家三口中毒身亡,甲应当构成()
    A

    投放危险物质罪

    B

    故意杀人罪

    C

    过失致人死亡罪

    D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甲因遭丈夫乙的虐待而被迫离家独居。某日女儿丙(13岁)来看望甲,甲叫丙把家中的老鼠药放到乙喝的酒中。丙按甲的吩咐行事,致乙死亡。对此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丙构成共同犯罪

    B

    甲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

    C

    甲是故意杀人罪的教唆犯

    D

    甲单独构成故意杀人罪


    正确答案: C
    解析:

  • 第12题:

    甲因遭受丈夫乙的虐待而被迫离家独居。某日,甲的女儿丙(13岁)来看望甲,甲叫丙把家中的老鼠药放入乙喝的酒中。丙按甲的吩咐行事,致使乙死亡。对此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丙构成共同犯罪

    B.甲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

    C.甲是故意杀人罪的教唆犯

    D.甲单独构成故意杀人罪


    正确答案:D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的共同故意犯罪,本案例中,l3岁的丙既没有犯罪故意也不到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所以甲、丙不能构成共同犯罪。投放危险物质罪是指故意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甲的行为并没有危害公共安全,故排除。教唆他人犯罪,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所以甲的行为单独构成故意杀人罪。

  • 第13题:

    甲因遭丈夫乙的虐待而被迫离家独居。某日其女儿丙(13岁)来看望甲,甲叫丙把家中的老鼠药放到乙喝的酒中。丙按甲的吩咐行事,致乙死亡。对此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丙构成共同犯罪
    B.甲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
    C.甲是故意杀人罪的教唆犯
    D.甲单独构成故意杀人罪

    答案:D
    解析:
    由题意可知,甲是间接实行犯,丙不构成犯罪;且丙只有13周岁,按照《刑法》规定,不能承担刑事责任,所以也就不能和甲一起构成共同犯罪。甲要丙把老鼠药放到乙喝的酒中,这样,甲的行为只侵害了乙的生命权,并不危害公共安全,故甲的行为为故意杀人罪,不是投放危险物质罪,因此D项正确。

  • 第14题:

    关于想象竞合犯的认定,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2013年)

    A.甲向乙购买危险物质,商定4000元成交。甲先后将2000元现金和4克海洛因(折抵现金2000元)交乙后收货。甲的行为成立非法买卖危险物质罪与贩卖毒品罪的想象竞合犯,从一重罪论处
    B.甲女、乙男分手后,甲向乙索要青春补偿费未果,将其骗至别墅,让人看住乙。甲给乙母打电话,声称如不给30万元就准备收尸。甲成立非法拘禁罪和绑架罪的想象竞合犯,应以绑架罪论处
    C.甲为劫财在乙的茶水中投放2小时后起作用的麻醉药,随后离开乙家。2小时后甲回来,见乙不在(乙喝下该茶水后因事外出),便取走乙2万元现金。甲的行为成立抢劫罪与盗窃罪的想象竞合犯
    D.国家工作人员甲收受境外组织的3万美元后,将国家秘密非法提供给该组织。甲的行为成立受贿罪与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的想象竞合犯

    答案:A,B,C,D
    解析:
    本题考查想象竞合犯的认定标准。 想象竞合犯,指一行为侵犯数法益,触犯数个罪名。一个意思决定(一个行为),比起数个意思决定下的数个行为责任减少,因而从一重适用罚条,没有数罪并罚。
    A项,甲实际上实施了两个行为:一个是非法购买危险物质,侵犯的法益是公共安全;另一个是贩卖毒品,侵犯的法益是社会管理秩序。数行为、数法益,对甲应数罪并罚。故A项错误,当选。
    B项,为索取“青春损失费”等扣押他人,向第三者勒索的,在被社会所容忍的范围内索取合理补偿的,成立敲诈勒索罪,但如果以暴力相威胁,索取超出合理性的财物时,应按照绑架罪处理。此时绑架罪与非法拘禁罪是法条竞合关系,特别法优先,适用绑架罪。故B项错误,当选。
    C项,甲有先后两个行为:下药和盗窃。下药是抢劫罪的实行行为,但是药力发作和最终获取财物没有关系,所以只有抢劫的行为却没有抢劫的结果,成立抢劫罪未遂。盗窃属于另起犯意,成立盗窃罪。对甲最终应该按照前后相继的两个罪,即抢劫未遂和盗窃既遂并罚。故C项错误,当选。
    D项,国家工作人员收受财物如果构成受贿罪的,与受贿后的犯罪行为是并罚关系。所以,甲若收受财物,是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提供国家秘密的,成立受贿罪与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甲若不是利用职务之便,只是利用工作便利的,则只成立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甲所收美元属于犯罪所得的报酬。故D项错误,当选。

  • 第15题:

    甲为谋杀乙,就在乙平时喝水的杯子里面投毒,但因为使用的毒药没有达到致死量,所以仅导致乙昏迷。甲误以为乙已经死亡,便将乙背到山上扔下悬崖,致使乙被摔死。对甲的行为定性,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

    A.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B.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C.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和帮助毁灭证据罪,属于想象竞合犯,从一重罪处罚
    D.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罪,数罪并罚

    答案:A,C,D
    解析:
    本题考查对具体因果过程的认识错误问题。甲的行为属于刑法上因果关系的错误中的事前故意,所谓事前故意,是指行为人误认为第一个行为已经造成危害结果,出于其他目的实施了第二个行为,但实际上是第二个行为才导致预期的结果发生的情况。如甲以杀人故意对乙实施打击,造成乙休克之后,甲以为乙已经死亡,为了毁灭罪证,将乙扔到水里,实际上乙是被水溺死的。这种情况下,不影响故意犯罪的成立和犯罪的形态。

  • 第16题:

    甲为了毒杀乙,在乙的饭碗里投放了足以致乙死亡的砒霜;丙在不知道甲已经投毒的情况下,为了毒杀乙,也在乙的饭碗里投放了足以致乙死亡的砒霜。乙吃完饭后,因砒霜中毒身亡。下列选项中,定性错误的有:( )
    A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B.丙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C.甲、丙都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D.甲、丙都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答案:A,B,C
    解析:
    这种情况下,应认定甲、丙的投毒行为,与乙的死亡都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因此,甲、丙都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 第17题:

    甲曾向乙借款9000元,后不想归还借款,便预谋毒死乙。甲将注射了“毒鼠强”的白条鸡挂在乙家门上,乙怀疑白条鸡有毒未食用。随后,甲又乘去乙家串门之机,将“毒鼠强”投放到乙家米袋内。后乙和其妻子、女儿喝过米汤中毒,乙死亡,其他人经抢救脱险。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
    B: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与抢劫罪的想象竞合犯
    C: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与故意杀人罪的想象竞合犯
    D:构成抢劫罪与故意杀人罪的吸收犯

    答案:A,B,C,D
    解析:
    【考点】抢劫罪与故意杀人罪的区别;投放危险物质罪与故意杀人罪的区别与竞合【详解】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抢劫过程中故意杀人案件如何定罪问题的批复》,行为人为劫取财物而预谋故意杀人,或者在劫取财物过程中,为制服被害人反抗而故意杀人的,以抢劫罪定罪处罚。但是并非所有“谋财害命”的情形都构成抢劫罪。对于那些不是当场从被害人控制下取得财物的情形不能认定为抢劫罪。这种情形通常属于基于贪财动机而实施的故意杀人行为,应当认定为故意杀人罪。例如为了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的;为了赖掉债务而杀害债权人的;为了骗取保险金而杀害被保险人的;等等。这种情形认定为故意杀人罪而不是抢劫罪的要点是:行为人不是当场从被害人控制下取得财物,而是将来获取财物或财产性利益。本案就属于“为了赖掉债务而杀害债权人”的情形,故BD错误。根据《刑法》第114条的规定,投放危险物质罪,是指故意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该罪与故意杀人罪的关键区别就在于是否威胁到了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本案中,甲将毒药下在乙家米袋里,并没有威胁到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安全,因而构成故意杀人罪而非投放危险物质罪。故AC错误。【陷阱】本题最主要的考点是危害公共安全犯罪与故意杀人罪的区分与竞合问题。当行为人选择以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等方式实施杀人行为时,判断其是否同时构成危害公共安全犯罪,主要应当考察其行为是否危害到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所谓“不特定”,是指犯罪行为可能侵犯的对象和可能造成的结果事先无法确定,行为的危险或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可能随时扩大或增加。所谓“多数人”,则难以用具体数字表述,行为使较多的人感受到生命、健康或者财产受到威胁。本题中甲首先将有毒的鸡挂在乙门上,之后又在乙家米袋中投毒,但无论如何该行为带来的风险在一般意义上是可以预测、可以控制的,因此不能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既然不能构成两个以上罪名,自然也就没有成立想象竞合犯的余地。

  • 第18题:

    甲为了杀害仇人乙,往乙家中的水缸投入毒鼠强,致使乙一家三口中毒身亡,甲应当构成()

    • A、投放危险物质罪
    • B、故意杀人罪
    • C、过失致人死亡罪
    • D、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甲向仇人乙射击,但子弹未击中乙,而是击中乙身后的丙。甲的行为如何定性?()

    • A、甲击中乙身后的丙,如不存在过失,属于意外事件
    • B、甲向仇人乙射击,构成故意杀人罪
    • C、甲击中乙身后的丙,如存在过失,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 D、甲对丙的死亡如存在过失,其行为整体成立故意杀人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想象竞合犯

    正确答案:A,B,C,D

  • 第20题:

    单选题
    甲发现其妻与邻居乙乱搞两性关系,对乙怀恨在心。某日甲将半瓶有毒农药洒在乙家菜地中的蔬菜上。次日,乙家人食用后5人中毒,1人经抢救无效死亡。甲的行为构成
    A

    故意杀人罪

    B

    过失杀人罪

    C

    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

    D

    投放危险物质罪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多选题
    甲曾向乙借款9000元,后不想归还借款,便预谋毒死乙。甲将注射了“毒鼠强”的白条鸡挂在乙家门上,乙怀疑白条鸡有毒未食用。随后,甲又乘去乙家串门之机,将“毒鼠强”投放到乙家米袋内。后乙和其妻子、女儿喝过米汤中毒,乙死亡,其他人经抢救脱险。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2008年真题]
    A

    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

    B

    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与抢劫罪的想象竞合犯

    C

    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与故意杀人罪的想象竞合犯

    D

    构成抢劫罪与故意杀人罪的吸收犯


    正确答案: B,A
    解析:
    投放危险物质罪,是指故意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具有危害公共安全性质,侵害的是不特定多数人的人身和财产法益。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侵害的是特定人的人身法益。案例中,甲的投毒是针对特定人的,不会侵害其他人,也不会危害公共安全。因此,甲不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而构成故意杀人罪。甲为不想归还借款而故意杀人,不想归还借款只是杀人的动机,不另外构成抢劫罪,不构成抢劫罪与故意杀人罪的吸收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