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共谋杀死丙,两人同时开枪向丙射击。甲乙都没有击中目标,但乙将丙身边的小孩打死。关于本案,说法正确的是:( )A.二人成立故意杀人未遂的共同犯罪B.乙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与过失致人死亡罪,并实行数罪并罚C.乙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D.二人对小孩死亡的结果都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题目

甲、乙共谋杀死丙,两人同时开枪向丙射击。甲乙都没有击中目标,但乙将丙身边的小孩打死。关于本案,说法正确的是:( )

A.二人成立故意杀人未遂的共同犯罪

B.乙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与过失致人死亡罪,并实行数罪并罚

C.乙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D.二人对小孩死亡的结果都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AC
【考点】共同犯罪;罪数
【解析】甲、乙二人具有共同的杀人故意,但没有造成丙的死亡,所以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的共犯。故A正确。乙另造成了小孩死亡的结果,根据法定符合说,乙以杀人故意杀丙却致小孩死亡.小孩与丙属同一犯罪构成直接以故意杀人罪(既遂)定罪处罚,故C正确。甲乙在故意杀人罪(未遂)范围内成立共犯,分别处罚,对甲定故意杀人罪(未遂),对乙定故意杀人罪(既遂)。
更多“甲、乙共谋杀死丙,两人同时开枪向丙射击。甲乙都没有击中目标,但乙将丙身边的小孩打死。关 ”相关问题
  • 第1题:

    甲与乙共谋枪杀丙,两人先后开枪,甲未击中丙,乙击中丙,造成丙死亡,甲构成:

    A.故意杀人未遂 B.故意杀人既遂

    C.犯罪终止 D.犯罪预备


    正确答案:D

  • 第2题:

    甲与乙共谋枪杀丙,两人先后开枪,甲未击中丙,乙击中丙,造成丙死亡,甲构成( ).

    A.故意杀人未遂

    B.故意杀人既遂

    C.犯罪中止

    D.犯罪预备


    正确答案:B
    25.B[解析]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地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他人死亡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杀人行为发生死亡结果的,构成故意杀人既遂;没有发生死亡结果的,成立故意杀人未遂、中止或者预备.两人合谋属共同犯罪,不管谁致他人死亡,均属犯罪既遂.

  • 第3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共谋杀丙,二人携带枪支来到丙的住处,甲向丙开了一枪,将丙打伤。甲看到丙很痛苦,就自动停止射击,退到屋外。乙开枪将丙杀死。甲成立犯罪中止,乙成立犯罪既遂
    B:甲、乙共谋杀丙,但次日甲因腹泻未能前往犯罪地点,乙独自一人前去杀死了丙。甲成立犯罪预备,乙成立犯罪既遂
    C:甲、乙共谋杀丙,但次日甲因腹泻未能前往犯罪地点,乙独自一人前去杀丙,但在举枪射击时,被对方一脚踹倒在地动弹不得。甲成立犯罪预备,乙成立犯罪未遂
    D:甲、乙、丙三人共谋对丁女实施轮奸,共同对丁女实施暴力后,甲、乙实施了奸淫行为,但丙因丁女的苦苦恳求,出于怜悯放弃了强奸行为。本案中,甲、乙、丙都成立强奸罪的既遂

    答案:D
    解析:
    【考点】共同犯罪与犯罪形态。详解:A项中,根据刑法共同正犯的理论,如果共同正犯中的一部分正犯中止自己的行为,但其他正犯的行为导致结果发生时,均不成立中止犯,而应成立既遂犯,二人均成立既遂。B选项中,二人均为既遂;共同正犯已着手实行犯罪,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就是共同正犯的未遂,故C选项中二人均成立犯罪未遂;D选项,丙放弃奸淫行为的情节,对丙而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酌定量刑情节。

  • 第4题:

    甲与乙共谋枪杀丙,两人先后开枪,甲未击中丙,乙击中丙,造成丙死亡,甲构成:

    A.故意杀人未遂

    B.故意杀人既遂

    C.犯罪终止

    D.犯罪预备


    正确答案:D

  • 第5题:

    甲明知自己的枪法很差,但为杀乙,置乙身边丙的生命安全于不顾,向乙射击。结果没有击中乙,却打死了丙。对于丙的死亡,甲的罪过形式是()。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

    答案:B
    解析:
    犯罪故意分为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两类: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有意放任,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犯罪过失也可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两类: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本案中,甲预见到了自己的行为可能会误杀丙,但为了达到其犯罪目的,却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其所持的心理态度为间接故意。本题答案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