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第6题:
第7题:
一深一浅的两种阅读路径,并没有随着传播技术的提升、书籍载体的变迁而并轨。甚至,浅阅读更胜一筹了,阅读碎片化就是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诚然,零珠散玉也有价值,但阅读求知若一味追求省事,大脑沟回会变浅的。其实,用什么阅读不是核心,真正的读书人是不在乎书的形式的,不管是印在纸上,还是映射在手机屏幕上,只要它还是《论语》。电子化不一定让阅读变浅,关键是所读文本浅不浅。关于这段文字,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第8题:
屏幕阅读与在线阅读的兴起,以及海量信息的便捷搜索,使人们的阅读呈现出“浅阅读”的特征。即时的在线阅读取代了传统的青灯黄卷式的经典阅读。快餐式、浏览式、随意性、跳跃性、碎片化的阅读是典型的浅阅读。其实,不仅在网络阅读中有较为突出的浅阅读,纸面阅读中的浅阅读同样不容忽视。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意在()。
第9题:
第10题:
网络使我们步入了信息社会,但也会造成信息泛滥
传统阅读比网络阅读更有韵味和深度,我们不应回避
网络容易分散人们的注意力,会影响网络阅读效率
网络阅读使人读得更浅,并不能真正提高阅读效率
第11题:
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平板电脑阅读
手机阅读>网络在线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平板电脑阅读
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平板电脑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
手机阅读>网络在线阅读>平板电脑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
第12题:
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平板电脑阅读
手机阅读网络在线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平板电脑阅读
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平板电脑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
手机阅读网络在线阅读平板电脑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
第13题: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第17题:
第18题:
第19题:
资料: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升级,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等“微”产品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微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我们传统的阅读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因如此,对传统阅读的坚守就显得弥足珍贵。 2013年发布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我国18~70岁的国民对数字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的接触率为40.3%,比2011年上升1.7个百分点。 数字阅读接触率的增加,昭示的不仅只是阅读载体的更新换代,更是在这种载体变革中潜藏的载体内容变化带来的阅读方式改变。这其中,与数字阅读方式贴合度最高的微博、微信、微小说等内容形式,对传统的阅读方式形成了强烈冲击。 早晨看手机报,上厕所浏览网站论坛,闲暇时阅读电子书,已经成了许多年轻人选择的阅读模式。在房产公司担任销售工作的小刘就表示,由于平时工作繁忙,网络阅读成为她阅读的主要方式。有时除了偶尔浏览杂志、报纸,她还会在手机里下载小说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对于“微阅读”日趋主流化的现象,不少专家表示了担忧。普遍的观点认为,“微阅读”有存在的合理性,即可快速获得有用信息,扩大知识面,传播新观点,但过于功利的读书目的会让人失去学习、思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会逐渐形成以懒惰、钝化为特点的“浅思维”。对于年轻人来说,其中某些碎片化信息无疑会影响其知识结构,甚至是他们的人格完善。 “即使我们不为‘微阅读’唱赞歌,它也一样会来临。‘微阅读’正在改变我们这个时代的阅读生态。”《新京报》文化副刊主编L说,“阅读的碎片化,让很多人没有时间去读世界经典名著,或者没有时间读大部头的著作了,因为现在时间是最大的成本”。 时间少,于是青睐“微阅读”。迷恋“微阅读”,于是更没时间进行长阅读。这是当下不少人在进行阅读选择时面临的最大悖论。 上述资料中提到“即使我们不为‘微阅读’唱赞歌,它也一样会来临。‘微阅读’正在改变我们这个时代的阅读生态。”请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谈谈你对“微阅读”的看法。 要求:全面、简明,条理清楚。不超过300字。
第20题:
根据一定的学习目的,通过熟读、熟记和理解、积累与掌握专业知识和有关文化、科学知识的阅读被称为是在()。
第21题:
改变了知识的传播方式
数字阅读完全替代纸本阅读
信息交流的方式多样化
数字内容的长期保存愈发重要
“碎片化”阅读日益成为人们可接受的阅读方式
第22题:
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平板电脑阅读
手机阅读>网络在线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平板电脑阅读
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平板电脑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
手机阅读>网络在线阅读>平板电脑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
第23题:
理性思考转化成物质力量是通过“深阅读”实现的
“浅阅读”是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下的一种文化需要
“浅阅读”在文化上对人肯定不会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深阅读”有助于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