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A、推进农村人口现代化,并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
B、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C、加快工业发展,促进资源集聚
D、促进工业规模化,推动农民转业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加快城镇化进程,必须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第6题:
材料一城镇化是我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材料二近十几年来,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城镇化水平日益提高。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以每年1%以上的速度提升,从1978年到2011年,城镇人口从1.72亿人增加到6.9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1.27%。 材料三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仍然存在诸多矛盾,如城镇体系发展不协调、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到严重考验,小城镇建设遍地开花,相同职能类型的城镇重复建设,同时广大农村地区建设滞后。城镇化进程对资源消耗过大,对环境生态的破坏严重。城镇化速度与产业结构演进不协调、产业与居住配套不合理,各类产业园区、工业园区建设无序,既浪费珍贵的土地资源,又使生态环境恶化、同时园区的生活配套功能缺少,城市功能布局不合理等。城镇化速度太快,新增城市人口的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养老等配套需要健全,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问题尚需改进等。这些矛盾阻碍了我国城镇化进程,妨碍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有悖于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主旨。因此,我国必须走一条符合国情、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结合材料,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分析城镇化建设需要坚持的方法论原则。(12分)
第7题: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第8题:
人口素质和污染程度
领导能力和领导的魅力
城市等级和经济发展水平
人口数量和人口受教育程度
第9题:
对
错
第10题: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建设大型中心城市
健全劳动供应体系
推动农村协调发展
第11题:
镇区人口规模应以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为依据
镇区人口规模应以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依据
镇域城镇化水平应与国家城镇化率目标一致
镇区人口占镇域人口的比例应不低于该地区城镇化水平
第12题:
福利结构调整
城镇化发展
国家收入增长
教育水平提高
第13题:
试述如何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城镇化进程。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
第17题:
材料一城镇化率通常指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过程是一个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据有关专家预测,在我国,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约有20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生活,带动交通、供水、供电、通信、文化娱乐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住房、就学、就业需求的急剧增加。据统计,每增加1个城镇人口可带动投资2.5万元,每建设1平方公里的城镇基础设施可带动1.5亿元的投资。 材料二目前,我国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2.57%,城市人口历史性地超过农村人口。大量人口转为市民后,消费水平与方式发生变化,从买房、买家电、教育文化娱乐到吃穿用行,会产生巨大的消费转换效应,城镇化所能带动的内需是不可估量的。 联系材料一、材料二,运用财政作用的有关知识,简述城镇化进程对我国扩大内需的意义。
第18题:
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当前,新型城镇化正为数以亿计的中国人从农村走向城市、走向更高水平的生活创造新空间。以人口城镇化为支撑,能够推进消费主导转型与改革,充分释放国内需求潜力,成为我国未来五年到十年转型发展的突出优势和主要动力,新型城镇化对我国转型发展发挥作用的路径有() ①农民转为市民——从事非农产业——收入增加、消费扩大——结构优化 ②人口向城市流动——城市规模扩大——经济总量增加——经济增速加快 ③人口向城镇集中——城镇建设投入增多——经济规模扩张——经济发展 ④劳动力从农业流出——农村土地集中——规模效益提高——农业现代化
第19题:
现阶段交行将从()两个标准进行城镇化建设贷款的信贷准入。
第20题:
人口增长速度放缓
城镇化水平提高
人口素质大大提高
少数民族人口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汉族
第21题:
城镇化的粮食问题
城镇化的地问题
城镇化的农转非问题
城镇化的“三农”问题
第22题:
第23题:
当前我国城镇化总体水平较高
当前城市发展模式粗放,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城市体系不断完善,城市密集区域逐步形成
当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人口转移加快,城镇化率迅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