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2)联系两国使团出访的史实,运用所学知识,比较这一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主要差异。(12分)
第2题:
据《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国语·晋语》曰:“同姓不婚,惧不殖生”;“异姓则世德,异德则世类……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以下对上面“姓”的几则材料理解正确的有() ①具有辨别婚姻的作用 ②具有明血缘的作用 ③没有认识到近亲繁殖的弊病 ④起到了瓦解宗法制度的作用
第3题:
中国从西周时代起,就确立了同姓不婚制度,即同一姓之男女不相嫁娶,此后历朝历代也都禁止通行婚嫁。西周确立的同姓不婚制度主要是以下哪一制度在文化上的反应()
第4题:
《吴越春秋》记载的是()。
第5题:
元律不禁止“同姓通婚”,因为蒙古人、色目人盛行婚姻自由的思想,故对同姓通婚不加限制。
第6题:
试述春秋末期郑、晋两国的“铸刑书(鼎)”事件及其历史意义。
第7题:
西周时期婚姻的缔结实行什么原则?( )
第8题:
钱穆认为:“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镐京与鲁曲阜,譬如一椭圆之两极端,洛邑与宋则是两中心。周人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据此判断以下正确的是()
第9题:
父母之命
媒约之言
同姓不婚
附远厚别
第10题:
一夫一妻
同姓不婚
父母之命
六礼
第11题:
春秋初年吴、越两国的历史
春秋末年吴、越两国的历史
战国中期吴、越两国的历史
战国末年吴、越两国的历史
第12题:
①②③
①②④
①③④
②③④
第13题:
西周婚姻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 )。
A.父母之命,婚妁之言
B.六礼
C.七出三不去
D.同姓不婚
第14题: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第15题:
元律在婚姻缔结方面,不禁止()。
第16题:
同姓不婚的禁例始见于()
第17题:
西周时期的婚姻实行()
第18题:
西周婚姻成立的条件有( )
第19题:
春秋时期郑晋两国公布成文法时反对者是()。
第20题:
第21题:
良贱通婚
收继
同姓同婚
有妻更娶妻
第22题:
异族通婚的礼制为国与国的政治联姻奠定了礼法性的基础。
我国古人基于同姓婚姻导致乱伦和生育不良的经验而制定同姓不婚的礼制。
秦国和晋国相互通婚称为秦晋之好,秦晋之好是同姓不婚的楷模。
同姓不婚的礼制鼓励异族通婚,异族通婚促进了各族之间的融合。
第23题:
对
错
第24题:
“同姓不婚”原则
“异姓不婚”原则
“异族不婚”原则
“同姓可婚”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