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鱼鳞天不雨也风颠”等等体现的是()思维方式。
A逆向思维
B正向思维
C发散思维
D收敛思维
第2题:
下列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是()
第3题:
请你说明“废水不废”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第4题:
由每次看到“月晕”就要“刮风”,“地砖潮湿”就要“下雨”,即得出“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这体现了思维的()。
第5题: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反映了思维的()。
第6题:
下列格言和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第7题: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体现了思维的()性。
第8题:
第9题:
第10题:
乐极生悲,苦尽甘来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第11题: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第12题: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第13题:
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
第14题:
础润而雨,月晕而风。上述结论能否借助于完全归纳推理得出?
第15题:
下列俗语.成语正确体现了哲学原理的是()
第16题: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说明的心理现象是()
第17题:
下列选项中,体现矛盾双方相互转化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第18题:
南水北调工程的论证实施过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第19题:
逆向思维
正向思维
发散思维
收敛思维
第20题:
思维的概括性
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间接性
思维的直觉性
第21题: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第22题:
“一分为二”
“和二为一”
“万物莫不有对”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第23题: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
现象和本质是同一的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